陈美林与《元明清杂剧故事》:古老的杂剧,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陈美林与《元明清杂剧故事》:古老的杂剧,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陈美林与《元明清杂剧故事》:古老的杂剧,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陈美林与《元明清杂剧故事》:古老的杂剧,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2021-12-06 10:56:30 来源:光明日报

《元曲》、《明曲》、《清曲》,陈美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木刻《四弦秋》选自元明清杂剧故事。

如何讲好***故事?***古代的杂剧怎样才能被现代人接受?本期光明杜悦推荐经典文学教授陈美琳的《元明清杂剧故事》。陈美琳教授花了20多年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试图在保留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将难读的戏剧改写成通俗有趣的故事,并汇集成元明清三部曲,不仅可读性强,而且有学术内容。看这些戏剧故事有很多收获。这些富有***特色的***故事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视野。

如何讲好***故事,即使没有延伸发展,仅从本义上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古代叙事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作家创造了许多曲折和流行的故事,其中许多成为经典。时光荏苒,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艺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把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故事讲给现代读者,是一个关乎文化传承,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从故事的角度欣赏***古代杂剧

作为***古代流传最广、影响***的戏剧,它是***古代主要的叙事体裁之一。每一部经典剧目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可以通过阅读原著,也可以通过看剧来直接欣赏。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观看演出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就算偶尔去剧院,能欣赏到的剧目也是相当有限的,***古代戏曲就算不算失传的,也有几千部。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欣赏戏剧故事,你需要更多地阅读原著。事实上,明代中期以后,杂剧逐渐从戏曲舞台上消失,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欣赏歌剧原著,对专业学者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对普通读者,尤其是热爱***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难度相当大。所以要用现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这不仅是普及戏曲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手段。在这方面,陈美琳教授的系列杂剧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美琳教授的杂剧故事系列分为三类,即元代杂剧故事、明代杂剧故事和清代杂剧故事。这三部书共有51部杂剧,其中元代杂剧15部,明代杂剧15部,清代杂剧21部。元、明、清三代,如关汉卿的《袁》、《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嵇的《赵氏孤儿》、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从军为父》、吴的《林春亭》等都是经过挑选和收集的。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许多其他元素。就其故事而言,也具有***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并欣赏美景。如果你想从故事的角度欣赏***古代杂剧,陈美琳教授的戏剧故事集无疑是***选择。

这部杂剧故事集的亮点不仅在于选剧,更在于叙事方式的创新。众所周知,杂剧有其独特的体系,其故事讲述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曲辞和白斌。相比之下,白斌用的是白话,更容易让现代读者接受。但歌词是全剧的核心,语句优雅,普通读者不加注释很难理解。如果只保留白斌,删除歌词,会变得过于直白和肤浅,失去歌剧本身的魅力,但如何保留会相当困难。在这方面,陈美琳教授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不仅使用了白斌,还将歌词的内容和风格有机地融入故事之中,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增加了故事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将比较好人称叙述者的杂剧改编成第三人称的故事,还可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保留原著独特的人格风格。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观剧,但是你可以通过读故事来体会它的魅力,也可以得到审美上的享受。这不同于简单地把杂剧改编成故事,增加了故事的内涵,使故事本身具有了文学价值。这不再是改编,而是再创作。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并被源源不断地翻印、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可见作者的再创作是成功的。

***的杂剧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的良苦用心都体现在一个又一个故事的背后。杂剧有其独特的体系,与小说有着巨大的差异。要改写成小说风格,就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琢磨。就具体的改写过程而言,从结构到语言,从人物塑造到讲述方式都要做很大的调整。既要尊重原著,又要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困难可想而知。学术科普书有时候比学术专著更难写。

陈美琳教授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他非常专心。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综合考虑和长期积累。深厚的教育和杰出的才华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据陈教授自己说,当初把杂剧改编成小说主要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古代文学课是教的,戏曲无疑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当时出版的戏曲数量很少,很多学生看不懂原著,就开始把戏曲改写成小说。其实在明清时期,就有将戏曲改编成小说的先例。比如《西厢记》、《桃花扇》都有同名小说,但是改写的数量很少。陈教授改写的不是急章。他从60年代开始写作,到80年代出版,前后用了20多年。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方法保证了重写的高质量。除了元明清小说,陈美琳教授还改编了《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也很成功。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的风格也很完美,除了句子优美,文笔优雅之外。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杂剧故事,三本书的序言都有前言,从整体上介绍这一时期杂剧创作的情况和特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每收到一部剧,前面都有作者简介,后面是对该剧的解释分析,介绍相关情况,重点引导读者。这个考虑很周到。曲折动人的故事与必要的介绍和引导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和欣赏这些杂剧的故事有很多好处。这些富有***特色的***故事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视野。

如何讲好***故事,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陈美琳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为***古代戏曲乃至***文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者: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陈美林与《元明清杂剧故事》:古老的杂剧,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0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