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人去书尚在

《夏商周考古》:人去书尚在

《夏商周考古》:人去书尚在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夏商周考古》:人去书尚在 2021-11-29 09:52: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书桌上的《夏商周考古》是刘旭的***一部作品。

往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杭侃被借调到山西大学。鉴于双方在考古方面长期而深入的合作,两校一拍即合,策划了“***考古学六讲”系列课程。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6位***考古学家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的专题讲座,每场讲座分为6场。

刘旭,山西人,7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0年随邹衡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商周考古学和田野考古的教学和研究,成为说话比较好人。

从5月6日那个醉人的晚上开始,刘旭隔天聊了两个星期,每周三次。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堪称学术盛宴。除了山西大学的学生,从事夏商周考古的考古学家和关注夏商周考古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各种渠道分享了讲座内容。

秋末,刘旭生病的消息传出,听者惊惶。山西人民出版社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配套的出版计划,加快了《夏商周考古》的编辑工作。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内容很多。说什么,怎么说,可以显示一个学者的积累和思考。本书梳理了夏商周时期的学术***,如夏文化一直是***;与商业文明相关的前商业和早期商业的阶段和分布是学术前沿;西周时期的边疆与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的制陶和铸铜,涉及到很多学科和领域,最值得探讨。

比较好讲,夏与夏文化的讨论,可以算是刘旭,他是亲历者。熟悉学术史上对夏和夏文化的讨论过程,写出了夏文化不同阶段讨论的特点,包括商业文化的分期讨论、初周和初周的探索等夏商周考古史上的重点问题。

刘旭从不坦白自己的学术观点。他直言,现在讨论夏文化的声音,大多不是研究夏商周历史和考古的学者,所以“看似越来越热,其实都是虚火,范围有限”。与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明显不同的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夏文化。但由于没有找到关键词,有人认为即使有历史文献和重大考古发现,也不能直接指夏文化。刘旭强调:“只要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可能性,就应该积极探索,而不是回避和放弃。”

刘旭著述的第二个特点是充满了来自一线的新鲜考古材料。充满奇闻轶事的刘绪被称为夏商周考古学的“活字典”,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多来自田野考古。1977年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的基本实习约有一半由商周组承担,刘旭每次都参加。

刘旭在田野考古中发现了许多学术问题,也开拓了许多学术领域。例如,该书论述了夏商周制陶业和***青铜铸造的发生和发展,论述了夏商周陶窑的形制结构、制陶技术和陶与礼器结合的变化,以及日常生活陶器和随葬陶器的区别,具有学术意义。用考古材料还原西周的统治疆域,代表了一种研究方法。刘旭根据全国各地不间断的考古发现,勾勒出西周从新疆到东西南北的最远点。西周至新疆考古调查包括苏布屯、山东青州、境界、灵石、刘立河、燕国墓地、河南浚县新村、湖北叶家山、陕西张家坡等十余座墓葬。最早和刚刚的考古资料都用尽了,运用自如,可见刘旭的功力。

其实往年也是我见到刘旭最多的一年。一是3月初去山西闻喜邱家庄考古现场,8月底在湖北盘龙城看到的。9月,《爱考古》视频制作组愉快地邀请刘做了一场他擅长的西周的讲座。在两个多小时的视频录制后,刘旭的老师侃侃谈到了这一点。脉络紧凑清晰,内容紧凑完整,编辑成三期陆续出版。每次出版后,它都会被播放一整天。那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刘旭老师面带微笑,平和而清澈。

往年9月26日,刘旭离开了他热爱的考古事业。还好有这么一本书,让我们对他独特的考古研究方法、路径和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闻起来是白色)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