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一群人·一万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一粒米·一群人·一万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一粒米·一群人·一万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一粒米·一群人·一万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2021-11-23 09:07:10 来源:光明日报

底部有酿造残渣的锅

在展厅里用米饭营造气氛。

一万年前,祖先们开始走出洞穴,进入荒野。上山的人走出洞穴,定居荒野,意味着远古先民存在空的扩大和生存能力的提高,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大步。那么上山出洞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呢?他们吃什么?用什么?你住在哪里?

走进国家博物馆南1馆,“稻源祁鸣——浙江上善文化考古特展”给出了答案。

“吃”——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

一万年前,上山的人种水稻,吃水稻。

以前的考古发掘告诉我们,12000年前,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的先民也吃大米,但都是采集的野生稻。山民吃的大米都是自己种的。

在展厅的***,一个非常小的物体:一颗烧焦的米粒被陈列在一个精心布置的陈列柜里。这粒米是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善遗址地层中发现的,属于上善早期文化,距今数万年。通过科技考古,专家确定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米,也就是说,山文化的祖先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人。经过21年的考古发掘,在浙江发现了20处上善文化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碳化大米,证明了当时大米的广泛使用。

上山的人不仅吃大米,还会充分利用大米的其他部分。在展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善文化的陶器中有稻壳、稻叶、稻穗等东西。专家解释说,由于当时陶器的泥土粗糙疏松,山中先民在陶土中加入米渣,既减轻了陶器的重量,又增加了陶土的粘性,防止烧制时开裂。所以变废为宝,一举两得,让人不得不佩服上山先民的智慧。

当然,上山的人不只是有主食。考古学家没有在遗址中发现任何动物骨骼,因为这里的酸性土壤已经完全侵蚀了它们,但一些挖掘出的石器显示了登山者的米和肉的搭配。比如展柜里那些形如甜甜圈的打孔石器,就是投掷工具,孔上绑着绳子,扔出去后很容易回收。石球也被用来打猎。

展台上还有一个陶罐——研究人员在陶罐底部发现了酿酒的残渣,可见山民们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

有了食物,有了肉,有了酒,一万年前上山的人充分享受了出洞的“精彩人生”。

“用”——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精彩生活不止舌尖。

陈列柜里有一些打烂的石屑。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的刀刃上含有水稻成分,说明这些石器是当时的水稻收割工具。此外,还有石头制成的磨盘、磨石、磨棒,是当时去除稻壳的工具。研究人员用它们做过实验:将适量的大米放在磨盘上,用研磨棒挤压。结果表明,脱粒效果很好,不仅脱壳率高,而且米粒完整。

更神奇的是,几千年前上山的人也有这样对美的追求。记者注意到,用来盛放食物的陶器,无论是脸盆大小的陶盆,还是可以捧在手心的陶杯,大多是外红内白的彩陶。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延续了登山家的审美。用来修补一些登山家陶器的灰泥不是通常的白色,而是染成砖红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善文化发现者蒋乐平告诉记者,上善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山上彩陶的美除了色彩,还在于陶器上的神秘符号。***展柜的红色双耳陶罐,有四组白色点彩对应在肩颈接合处两两对应,看起来像八卦。附近的展柜里还有一件陶器,用白漆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太阳图,旁边是两个相对的三角形,让人心生幻想:这是太阳崇拜吗?

“居”——***古代比较好村

当然,上山的贤明先人,对于住在哪里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一万年前,当其他地区的祖先还生活在洞穴里的时候,山里的祖先已经率先走出洞穴,在荒野中建造自己的房屋,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因此,上善遗址被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誉为“***古代比较好村”。

山上的人开始定居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各种房屋,主要有干栏房、半地穴房、地房等。为了让观众有更直观的认识,展览制作了模型沙盘,还原了登山家的村落。一片稻田里,茅草房点缀着劳作、收割、养殖、生活的人们。

在展览中,还特别介绍了聚落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环沟。顾名思义,护城河就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护城河。其作用类似于后来的护城河。起初是用来抵御洪水猛兽,后来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目前,在山区发现的文化遗址中,有许多环形壕沟。其中桥头遗址“环濠-***台”遗址令人印象深刻。护城河将***平台与聚落区隔开,深2米多,宽近10米。这条环沟四周是一个边长40米的近方形***平台,平台上集中了焖土、宅址、墓葬、器物坑等各种遗迹。专家推测,这个***平台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可能是一个礼拜场所。

走出展厅,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千百年前上山的人们的生活画面:稻子熟了,遍地金黄。先民们用石屑和刀收割,用石磨将稻谷脱壳。将大米制成有光泽和香味的大米;有的还磨成粉,做成米糊,封在坛子里,发酵成酒;脱粒后的稻壳也不浪费,与泥土混合制成器皿。在重要的日子里,人们从他们的房子里出来,聚集在村庄中心的露台上进行庄严的祭祀。最快乐的事情可能是打猎满载而归,每个人都分享,开怀畅饮...

(本报记者李云本报通讯员吴依洁)(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云拍摄)

《光明日报》(往年11月23日09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一粒米·一群人·一万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4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