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的修志故事》:把“冷板凳”坐热了

《北京,我的修志故事》:把“冷板凳”坐热了

《北京,我的修志故事》:把“冷板凳”坐热了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北京,我的修志故事》:把“冷板凳”坐热了 2021-11-19 09:41:56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我的方志故事》谭烈飞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史专著《北京,我的地方志编纂故事》一经出版,就受到北京史家、地方志编纂者和使用者的热切关注,并相互传递信息给予好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秘诀在于“坐在‘板凳’上,产生热效应”。

本书作者谭烈飞,大学历史系毕业不久,就投身于地方志编纂工作,被称为“坐冷板凳”。他把自己埋在冰冷的旧纸旧资料堆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寻寻觅觅,不知疲倦地默默工作,在泥土中掘金,然后隐退。作者曾说:“修志工作中的喜与痛、惊与思、无奈,有多少人能知道?”于是,他坐上了“冷板凳”,先后主编、指导、编纂、参与撰写和审读地方志近300部,发表“副产品”论文近百篇,专著5部。退休后,虽然卸下了具体任务的重担,但“坐冷板凳”的精神并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他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将地方志领域推向深入。他的研究成果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外,还挖掘了他肚子里的一些地方志知识的精华,凝聚了新的知识,创作了这本《地方志修订故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据说这部专著是北京史研究中的一部闪亮之作。首先,它内容精美,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既有人们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的精华,也有人们想要甚至想知道的很多问题的分析。比如了解北京最基本的知识。类似于北京的历史渊源——70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由此引出北京的人类存在史;燕、冀,这两座标志着北京文明发展节点的城市,引领着北京3000年的城市建设史。北京在辽宁、南京、晋中的全国政治中心的过渡,引出了北京首都八百年的历史,然后就是举世闻名的元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从部落到城市,再到城市,再到国家政治中心,叙事以极其简短的篇幅呈现了北京历史的主体和主干。再比如北京城市发展***问题分析。类似北京中轴线对称格局的继承与创新、天安门广场的描述、大运河对北京的影响、长安街修建的故事、对北京历史名园特色的理解、北京历史上的水灾记载、北京旧疫防治等再比如展示或解决北京的一些未解之谜:为什么卢沟桥有无数狮子、古崖居石窟之谜、天坛魔音、元朝多是哪吒城、佛阁是原样重修的吗、故宫真的没有水吗、北平电车厂纵火案破了吗、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为什么建了20年...此外,一些历史研究者不太重视它,但事实上它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在城市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专著所用材料丰富、详实、准确,大部分都是在地方志编纂中反复考证的。地方志是翔实的文献,求真是生死的准则。因此,本专著所引用的大量资料可信度较高,是作者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和精挑细选的。有些是作者在编书实践中留下的日记记录。这些笔记,经过历史沉淀,成为多年来制作各种文化产品的宝贵稀缺资源。这种逐日记录事件的好习惯,其实就是为“冷板凳”储存热能,也是高质量高效率编纂地方志的捷径。另外,只要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错误的地方志内容,就要及时纠正。如果在原书中很难修改,就尽量在编年补书中说明。比如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阁,是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原样重建的吗?《北京史志》中多位专家认为,现存建筑保持了破坏前的建筑风格特征,2004年出版的《北京世界遗产卷颐和园记录》中的记载也是根据这一说法进行描述的。但往年,笔者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批清漪园烧毁前的照片,是英法联军的摄影师拍摄的。与现有的佛阁相比,差距较大。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又翻查了原始档案,发现重修后的佛阁与乾隆初年修建,修至八楼却倒塌的万寿塔相似,于是大胆推断,所谓“原样重修”并不是烧前的佛阁,很可能是未建成的万寿塔。这一推论能否得出,还需要学术界进一步论证,但其所依据的数据值得关注。

专著再次展现了地方志文化,传递和发扬了地方志人的可贵品格和地方志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的精神。如参与新版《昌平府志》编修的马昭庆,认为该志出版后“多有讹误”。他重新考证历史,修正错误,辩认河渠,记录金石,实地考察,去伪存真,历时十年,编纂了《昌平外志》。他说:“洋志不是不敢与新志不同,而是生于斯人实事求是。”解放初北平电车厂的严重火灾事故,一般认为是特务纵火大案。但在北京市比较好版《公交志》、《公安志》中,描述术语是“某修理厂发生火灾”,并未使用“纵火”一词,因此受到质疑。面对压力,地方志编纂者没有被舆论困住,地方志最终不改。其原因是什么那就是编纂者在档案和调查中始终没有找到破案的证据,难以认定为“纵火”,只能用一般的火灾事故如实描述。《中关村科技园区志》等地方志的编纂也是在尊重事实和对历史负责的压力下,最终达到了如实记录和保存历史原貌的目的。

这部专著的***之处,不仅在于内容精美,资料翔实,体现了可贵的精神,还在于方志、史书、散文的写作方法独特,表现形式独特。地方志是资料性文字,追求真实可靠,尽可能展现事物的原貌,一般采用“述而不理”的描写方法。史书是论述历史发展脉络,追寻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原因,尽可能展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一般采用议论的方法,有论据,有结论的著作。记录和史书,无论对内容的描述或论述,在文字表达上追求严谨、清晰、精确,不受情绪影响,不使用对比或夸张的文字。散文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有感情的作品,追求对事物的创新理解和美的表达,内容有真有假,虚实结合。《北京,我的方志故事》全面吸收了方志、史书、散文的写法。文笔的大致结构是将内容分为四类:北京的起点、问题、***、魔术。每一类都有引言,并借鉴了“物以类聚,每一类都是志”的写作风格,都是感情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故事”分两种:一种是作者从《北京志》中摘录的故事,集中讲述北京历史的基本点、亮点和疑点;另一种是作者在地方志中经历的编纂地方志的故事。这些故事多由地方志和资料描述,经过提炼、深化和普及。再加上史书要求的论述,既有理论性,又有规律性,还有启发性。(段守仁)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北京,我的修志故事》:把“冷板凳”坐热了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5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