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2021-10-28 09:50:16 来源:光明日报

散文集《赋有***的遗憾》1996年版资料图片

1999年,印度国家研究院授予季羡林荣誉院士。个人资料图片

季羡林资料图片

晚年的季羡林非常喜欢猫,他在很多散文中都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个人资料图片

1911年生于季羡林,活了近百岁。他年轻时就开始发表散文;晚年,他辛勤劳作,成为难得的收获季节。可以说,用“四季常青”来概括他的散文创作和思考并不过分。读他的散文时,我常常看到眼前那片常青的老松柏,那是季羡林留下的清晰形象。

1.小爱和大爱

世界上总有一个“爱”字。散文尤其多愁善感,无情的散文让人难以止步,更谈不上引起心灵共鸣和知己之感。季羡林认为,不仅抒情散文,一般的推理散文也不能无情。散文理论家林飞曾把“真情实感”形容为散文的“生命线”。其实,贯穿季羡林散文的是真情实感,这是理解他的散文和人生的关键和枢纽。

小抒情、个人化写作成为季羡林散文的重要特色。这其中包括母子之间的深情,夫妻之间的恩爱,朋友之间的亲情,宠物之间的亲情,娱乐之间的亲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点滴感受。在这里,感情,尤其是真情,像血液一样流动,在可知论和感性中显示出生命力的飞跃。《长恨歌》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充满了思念母亲的撕心裂肺的情感。是因为我从六岁开始,只回过三次家,包括对母亲的悼念。后来作者才明白母亲靠在门上,盼望儿子归来多年的感受。此外,季羡林还写了很多回忆录,特别是关于老人和老朋友的,其中最难得的是“爱”字,它像陈年老酒经过多年的酿造,醇厚美妙,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小爱和个人的爱,尤其是深情,让季羡林的散文接地气,真实的自我表达。

博大的爱,是季羡林散文的另一种境界和品质。如果只写个人感受,即使真实感人,也很难达到洗礼的效果,更谈不上让人的心灵和精神进入一种神圣的状态。季羡林的散文能从自我情感进入大爱,使作品骤然升华。《三个小女孩》讲的是两岁、五六岁、十二岁的陌生女孩对“我”的依恋,作者称之为“人生一大乐事,一件怪事”。植物、岩石、小动物往往能进入季羡林的作品,变成博爱的丝线,所以钓鱼吸引了读者的同情心。《咪咪》讲的是一只小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柔软和善良。所以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一直主张,打弱小的孩子和小动物是犯罪。”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对弱者充满了同情和爱,所以孩子和小猫毫无防备,愿意靠近作者“我”。是两颗童心,连接着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人和动物。

爱国是对爱情的另一种弘扬,所以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中,季羡林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一生优点不多,却自称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烧成灰烬,每一片灰烬依然会爱国。”当然,他绝不是狭隘的爱国者,而是有人情味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喜雨》中写道:“请让我们的天父把现在正在下的春雨分一部分,带着全体***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到非洲去,拯救那里的人民、飞禽、动物和植物,让全世界共享这一场温暖的雨。”

个人的爱似乎是大树的根,而宽广的爱就像无私的阳光从天而降。季羡林的散文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有天地之情,也给散文注入了生命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2.平淡而神奇

在一般人眼里,季羡林太过平凡,无论是学术生活还是散文创作。所以,说起季羡林,人们总会说他长相普通,说他被误认为是清洁工。其实人们过分强调季羡林的平凡,反而容易忽略他的神奇。

的确,透过季羡林的文学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素雅的君子形象,这是他和张中行的共同点,也是目前最缺乏的精神气质。这是人类和散文的观点。这正好符合散文平实自然的本性,是得道者的藏身之道。正如林语堂在《谈本色之美》中所说:“略有主见的文人,看不起辞藻,一切都在变得平淡,这是***的文学境界。”但是,林语堂接着说:“平淡而异想天开地应用它,就会成为天地的世界。”同样适用于季羡林的散文,尤其是《异想天开》,季羡林的散文风格独特。

神奇丝瓜是关于植物的,标题是“神奇”,所以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普通丝瓜的神奇之处,这一点通常是不被人注意的。这不仅体现在丝瓜藤和丝瓜的疯狂生长速度上,更体现在它本身的调节功能上,甚至充满了未知的智慧。他写道:“我好像觉得这个丝瓜有思想,它能考虑问题,有行动,它能阻止不能承受重量的瓜的生长;它能为地势有利的大瓜找到承重的地方,给这种瓜特殊的待遇,让它们疯狂生长;可以让吊瓜平躺。”“这是一个无声的奇迹。瓜苗好像是一根神秘的绳子。”这种文章有一双发现魔法的眼睛。

“红色”也是摆脱沉闷的黑白风格的一种方式。整篇文章的主线就是写那个卖绿豆的摊主,一脸单纯。然而,摊主对着孩子的“我”微笑,吓了我一跳。更重要的是,这个人以前是个土匪,后来被抓了,杀了。作者写道,小贩被杀时,“我眼前闪过一朵红色的莲花。我的眼睛眼花了。你看,西边天空的晚霞正在地平线上形成一朵大红花。”这样的故事和笔法,再加上对“红”的敏感,一下子就把作品引入了“红”的意境中,给人一种魔幻和不可预测的感觉。这是一种神奇写法,显示了季羡林散文的神奇和思维方式。

《怀化》是一篇关于平凡与神奇辩证关系的散文。作者说,在北京,尤其是在北大朗润园,他从未感受到相思树的特殊性,但一位外国友人被它的美丽和芳香所感染。同理,在印度,他对木棉树的大红花感到惊讶,这种大红花高耸入云,红得像朝日,但土人并不惊讶。为此,季羡林总结说:“越是习惯于看事物,越是不去关注,很难看到美与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我们必须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观察。”这几乎是一个关于平凡与神奇的哲学问题。

有人认为季羡林是个好君子,他的散文和对散文的看法通常是温和的。所以,我连季羡林的散文都不认同。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至少不够全面。季羡林性格刚强,平实、温柔中甚至有刺,性格独特。

比如在《随笔》中,季羡林坦言自己的散文观。他说:“我认为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得心应手、最灵活机动的。”“***的文学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流派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还有戏剧,在形式上都是完全西化的。”“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小说形式很难说有什么优于***古典小说的地方。戏剧也不需要讨论。至于新诗,我认为是失败的。迄今为止,人们未能找到诗歌的形式。”

作者还对散文给予了***评价,说“我认为五四以来***文学中最成功的散文是白话散文。”他还说:“我理想中的散文,简单而不枯燥,通顺而不华而不实,庄重而不生硬,典雅而不雕琢。我以为散文是最忌讳的。”“我甚至想按乐谱写散文,围绕一个主旋律,加上一些小调;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现,形式上稍有变化。目的只是在复杂中看到统一,在起伏中看到平衡,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获得更深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样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字,充满真情实感,才会感人肺腑。“长期以来,在新文学的四大流派中,人们普遍高估了诗歌、小说、戏剧的成就,贬低甚至鄙视散文。但季羡林的观点恰恰相反,他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就可以理解,季羡林的散文在平淡中具有超越性,即向往神奇和变化;另一方面,奇思妙想也让他平淡的平衡更加稳重内敛。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3.理性与诗歌

作为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季羡林的散文属于学者散文。但与一般过分注重知识,特别是罗列和炫耀知识不同,他谦虚、低调,甚至有点自嘲。最重要的是,季羡林有冲淡知识硬块的能力,这使他的散文闪烁着一种奇异的美。诗歌是其中最突出的。

季羡林的杂文充满了理性的哲理,包括丰富的知识、理性的判断、精辟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尤其是对国家、***、时代、社会、人民、人生和哲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季羡林在《东方文化要重振雄风》、《传统文化只是为了现代化》等文章中直言,东方文化的复兴代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理论被很多人嘲笑和诋毁。其实季羡林的很多思想都是辩证的、超前的。他举例说,“我们搞国学,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的现代化。没有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无根的‘西化’和‘全盘西化’,在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是行不通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价值。

但季羡林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浪漫、飘逸,总能流到你的心里。这是很多学者论文所达不到的,应该借鉴。很多文化散文,尤其是大文化的散文,都被知识、概念、逻辑、思想所阻隔,所以越写越死。季羡林的《草心》、《兰芝的房间》、《晨趣》、《清塘荷韵》、《水木与清华之梦》、《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红楼梦》、《二十一世纪梦游》、《佛山心影》、《一枝红石竹花》、《星空海洋》、《海洋世界》等《二月兰》有紫色的纯净和初春的气息,《听雨》则融入了诗歌的意境。作者写道:“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头上的雨滴声。这时候声音比寂静好,心里感到无限喜悦,仿佛喝了仙丹,抽了,就要嗨起来。那声音又缓又急,时而高又低,时而响又沉,时而断断续续,时而似金音,时而似黄陆,时而似大大小小的珍珠倾泻成一盘翡翠,时而似洪胡沉入大海,时而似弹琵琶,时而似舞霹雳,时而似百鸟争鸣,时而似兔坠鹳,我不禁心花怒放。死去的语言仿佛活了,我也仿佛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季羡林喜欢用四个字来表达,增加了诗意的节奏感和美感,优雅中自有风格。在《咪咪》中,作者写到了香港的美景:“此地背山面海,望窗而望,海天一色,水波静谧,绿螺无数,帆满影,景色极美。有一直不求回报的花,有花园里的八株长春草,还有主人的好客。此时我的心是快乐的。”四个字夹杂长句,长短句相得益彰,衬托出诗词之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歌,像点豆腐的卤水,唤醒并融化了季羡林笔下的文人散文,变得平易近人,舒适自然,明亮。它还具有思想智慧和艺术光辉,获得了对散文真理的超然理解。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充满了生命、知识、眼光、亲情、人格、思想、灵感和智慧,加上天地情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自信,以及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决定了他不仅成为大家,而且成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智者。因此,季羡林的散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成为读者心中美丽的花朵和果实。(作者:王兆生,***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75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