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白马》:用文学向英雄精神致敬

《远去的白马》:用文学向英雄精神致敬

《远去的白马》:用文学向英雄精神致敬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远去的白马》:用文学向英雄精神致敬 2021-10-18 10:38:02 来源:人民日报

在我的文学生涯中,小说《送别白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创作过程不是最艰难的,而是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跨度最长的。2003年初夏,为了写传记,我开始了实地采访。希望采访尽快结束,因为我手头还有《乔家大院》的剧本写作任务。但我很快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已经进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血与火的磨砺史。

在随后的13个月里,我走遍了11个省区市,采访了130多位历史见证者,一次次被他们中间的人和事所震撼。2008年,我完成了我的传记写作,但我对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队伍(书中的37团)的关注并没有结束,本书对37团女英雄赵秀英等英雄事迹的追踪直到往年夏天才结束。

那是一个下雨的下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是我在那次采访中认识的一位老英雄的后人。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在那年春天去世了。挂了电话,我想起了老英雄生前在东北雪域战场上骑着白马的场景。突然,我感到悲伤和迫切,催促着我把这个一直想写、正在酝酿,但又不敢贸然动笔的英雄群体写出来,把为新***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写出来,不要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被埋没和遗忘。

《送别白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胶东地区数万大军紧急渡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员、区支前队队长赵秀英,在东北登陆后,毅然留在临时37团,与全团官兵同生共死,为的就是寻找失去的支前队员,履行她对支前队员家属的承诺。她亲眼见证了37团面对新的战场环境和战局,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拼出一条生路,在战火中逐渐成长成熟。经过坚守摩天岭、鲍斯临江、突袭通化、封锁塔山等惊心动魄的血战,终于成为一支经得起严峻战争考验的强大力量。军队入关打了平金战役后,赵秀英回到山东,隐姓埋名,从胶东老家搬进沂蒙山区,把战争年代的记忆埋在心底,一生孜孜不倦。

这本书从采访到写作跨越了16年。16年的追踪和失踪,这些英雄和他们的故事在我心里埋藏和压抑了多久?写作的时候,他们像团队一样强大,像河流一样奔腾。《远去的白马》的创作过程让我明白,真理是创作者最有力的武器。只有了解了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被感动,对创作充满激情。当初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真实的英雄主义深深打动了我。今天,通过我的笔,他们也感动了很多看这本书的朋友。文学的力量就在于这种动人的传递。

我知道,在书写红色革命史的漫长文学史中,《远白马》只是一朵浪花。像三十七团这样顽强战斗的英雄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比比皆是,像赵秀英这样毅然投身革命、为人民奉献一生的感人形象在革命史上也数不胜数。之所以写下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和英勇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仰,他们一生坚决坚守和奋斗的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郑重回首和铭记。

无论是赵秀英大姐,还是三十七团的英雄们,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人。原本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农民,带着对革命朴素而真挚的认识,投身于推翻旧***、建设新***的伟大战役,成为历来歌颂“为国难而死,为国捐躯”的中华***英雄。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人民显示了他们的品格和力量。

《白马远去》是我对前辈英雄的致敬。作为一名军人,我永远坚信,力量在人民之中,英雄在人民之中。经过烽火洗礼的老一辈英雄虽然渐渐远去,但他们的业绩、精神和品格将与我们的***永存,激励着后人克服困难,走向未来。(朱秀海)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远去的白马》:用文学向英雄精神致敬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80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