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何以打响新时代戏曲驻演的头炮?

越剧《红楼梦》何以打响新时代戏曲驻演的头炮?

越剧《红楼梦》何以打响新时代戏曲驻演的头炮?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越剧《红楼梦》何以打响新时代戏曲驻演的头炮? 2021-10-14 08:57:28 来源:文汇报

9月29日,越剧《红楼梦》在新装修的宛平剧院上演。上海越剧院有六个宝玉、十个黛玉、五个薛宝钗、四个贾母、三个王熙凤、五个贾政,呈现了这个流派的各种经典。消息一出,勾起了几代越剧迷的回忆和热议——在“驻场演出”热潮席卷亚洲演艺之都的时候,为什么这部经典是打响戏曲驻场演出的比较好枪?

这种荣耀来自于其跨越一个家族的深厚历史。随着越剧几百年的发展,《红楼梦》无疑是宫廷级别的经典佳作。这部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舞台作品,诞生之初就跨越地域,让江南文化的代表——越剧的艺术魅力传遍大江南北,堪称***越剧的标志性作品。

这种荣耀也来源于它强大的生命力。作为越剧大师徐玉兰和王***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他们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不仅是越剧艺术的***之作,也是***戏曲舞台上流传和演出至今的代表人物。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和不断发展,越剧《红楼梦》无论何时上演,始终具有强大的艺术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真正为越剧乃至***戏曲艺术树立了“走出去、演下去、走下去”的典范。在驻场演出开启之际,笔者试图梳理其成功之处,为今后的歌剧创作和演出提供借鉴和参考。

“爱”这个词命令-

找到浩瀚文学巨著的改编代码

据王回忆,越剧比较好次上演《红楼梦》是在1949年以前,但当时它只侧重于表现爱情事件。建国后,这部作品得以忠实再现,从而凸显了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精髓。1955年,编剧徐进开始策划和改编《红楼梦》。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红楼梦》成为整个上海越剧院的焦点。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名著。如何在有限的戏剧舞台上最准确、最生动地展示广阔的空间,剧本的选择和编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部戏剧的基础,徐进在对原著的把握、剪裁和选择上突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情感”。

在“爱”字的统率下,徐进把主要内容和主要角色锁定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或许,从表达原著深刻内涵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显得“小”,但从越剧艺术本身所擅长的爱情题材,以及徐玉兰、王等人创立的越剧“徐派”、“王派”的艺术特色来看,却是极为贴切和合适的,堪称“以小见大,恰到好处”。***戏曲的核心是“用歌舞讲故事”,故事本身与观众的思想共鸣、情感共鸣,都源于“爱”字的表达。所以,无论是《读西厢记》还是《葬花》,甚至是《焚稿》,或者是《嚎啕大哭》,都是用最合适的唱法、读法和表演手段来突出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在环境和情节中强化情感的表达,感人至深。也许,这样的情节选择和人物设计,并不能展现《红楼梦》最深刻、最核心的全貌,但无疑是最适合戏剧表演的形式和角度,以至于无论哪一部戏剧,甚至舞蹈、话剧、戏曲等艺术形式来解读《红楼梦》,几乎都遵循了徐进精心安排的戏剧结构,突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悲剧,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从这个角度看,越剧《红楼梦》对结构和情节的把握,强调“以情动人”的成功,无疑是开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以《读西厢记》为例。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仲春时节。因为一本《西厢记》,宝玉终于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林黛玉纯洁的爱。原著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倾向于画面感很强的静态表现,而徐玉兰和王的表演则更多地表现了强烈的戏剧性、偶然性和细腻丰富的情感。比较好次出场,黛玉独自走出潇湘馆,不知不觉来到秦方桥。当她看到宝玉在假山旁聚精会神地看书时,她非常惊讶。黛玉为了让宝玉快点说出实情,便用嘲讽的口吻奚落道:“哎呀,我原来是躲在这里用功呢!这样,月亮就会得到荣耀!”果然,徐玉兰饰演的贾宝玉急忙告状。他一边称赞文章写得好,一边把《西厢记》递给黛玉。这里两位老师特意加强了两个小猜的亲密甜蜜,在黛玉要接书的时候加上了宝玉有意不给她和黛玉想抢的话。这时宝玉把书藏在背后,不肯给他。黛玉觉得有损自尊,生气地低下头,走到石凳边,背对宝玉坐下,不耐烦了。怕宝玉真恼了,立刻把书送上来,黛玉连看也不看,连连推掉。直到宝玉把《西厢记》的书名放在眼前,她才被这本仰慕已久的好书吸引,转喜为喜,赶紧拿着书看起来。这一细节的丰富和加强,既突出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又表现了两个年龄不同、感情关系非同寻常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应该说比原文描述的更详细,更有戏剧性。

除了丰富和强化细节,突出“情”的艺术表现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剧的大部分歌词甚至吟诵都出自《红楼梦》原著。一方面拉近了小说与戏曲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越剧文本的抒情化、诗化增添了不少光彩。此外,文才横溢的徐进,热爱、熟悉、擅长越剧艺术,作出了“绕青堤,刷柳丝,过花径”,“不愿他登玉堂顶,望他遇山河知己”,“天之角有女娲, 但心有灵犀一点通”,具有感人的文学魅力和语言美感,常常让人难以忘怀。 回顾徐进的创作,他一生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生涯都围绕着越剧艺术展开。他不仅热爱、了解戏剧,而且更善于根据演员的艺术特点“量身定做”,写出符合戏曲特点、能充分发挥其特长的艺术作品。对比现在的一些剧剧本,单从文字和歌词来看,无法判断它属于哪部剧。好像什么剧都能演。它的艺术魅力和特色呢?另一方面,以徐进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作家对越剧艺术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坚守深入,值得今天的戏曲创作者学习。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戏曲的艺术特点,加强与演员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创作出符合戏曲特点的***作品,发挥演员的长处,得到观众的认可,真正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

“美”字贯穿始终——

《永远的林妹妹》是怎么炼成的?

越剧《红楼梦》能成为时代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舞台呈现的“美”。该剧的导演,艺术总监,作曲家顾、高明,编导苏世峰,电影导演岑凡,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徐玉兰扮演贾宝玉,王扮演林黛玉,周宝奎扮演,吕瑞英扮演宝钗,金采风扮演王熙凤,孟扮演紫鹃等。,都是暂时的选择。他们真的很聪明。

应该说,越剧《红楼梦》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不杂乱无章,因为它有独特的“角”。相反,在“一盘菜”的精神下,每一位越剧艺人在角色演绎上都力求***、生动,有些地方更是尽量发挥本派的艺术特色,如“徐派”表演的“哀灵”、“哀灵”。都成为了各自艺术流派的经典),而当流派特色和人物塑造出现矛盾时,***是艺术为人物塑造服务,塑造人物塑造和表达情感是比较好要务。因此,全剧名家、大师云集,令人目不暇接,但都能做到形式与内容、体裁与人物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为后辈传承戏剧提供了教科书式的典范表演。

以王笔下的林黛玉为例。因为《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林黛玉。通过表演使小说、剧本中的人物立体化,达到“三遇”(即原著描写、观众想象和演员表演高度一致),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片刻的犹豫之后,王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他主要阅读《红楼梦》原著和相关研究文章,以及乾隆、嘉庆年间的史料。并从两个方面做了准备,一方面观察古画中仕女的精神面貌,作为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参考;另一方面,根据剧中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感情,唤起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情感回忆。最终,王在设计和塑造林黛玉形象时,很快找到了正确的基调和方向——林黛玉的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尤其是她对贾宝玉的爱。她想为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奋斗。她所争取的不是去寻求庇护,取悦和利用别人,而是用自己的真挚感情去换取对方的真挚感情。最终,她将生活与理想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洁身自好”的目的——有了理想的生活,她就有了生活;没有理想的生活,她就没有生活。

同时《红楼梦》这部戏深刻细致,林黛玉是一个有才气、有诗意、有书卷气的女人,不同于一般仕女的女儿。所以她在服装设计上刻意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色彩,在表演时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相对安静优美的动作。戏曲讲究唱(唱)和跳(程式化)。既要吸收生活的元素,又要把生活单独搬上舞台。在表演上,既不能完全传统,也不能完全活。比如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傻话”,林黛玉又激动又高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很难用戏曲节目来表达。经过思考,王选择使用一些更感性的台词:随着音乐的节奏,她情绪激动地慢慢转身,然后把手放在背后,慢慢后退。以音乐的节奏带动身体的节奏,兼顾优美的古典造型,以此来表达林黛玉寻找知音的兴奋和感动。同时,脚下的步子不能太慢,也不能太跳跃。你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演员的舞步中,达到优美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一切艺术呈现,在符合人物情感和性格的基础上,力求展现越剧艺术之美,这是《红楼梦》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关键。即使是“烧稿”这样的悲剧,也还是需要给人震撼的美感感染和艺术表现。

如今,60多年过去了,越剧《红楼梦》经过不断的演出、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已经成为载入***戏曲史册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可以说是历史机遇和集体努力的共同杰作。它的核心离不开“情”与“美”在舞台上的***表达——既突出戏曲和流派的艺术特色,又兼顾古典题材的当代审美表达。最终通过市场和群众的检验,赢得了认可和喜爱,最终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业绩。依托经典,艺术化地表达情与美,无疑成为古代戏曲艺术在当下焕发新的活力和光彩的关键。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越剧《红楼梦》何以打响新时代戏曲驻演的头炮?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83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