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如何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

文艺评论如何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

文艺评论如何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文艺评论如何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 2021-09-08 09:37:33 来源:文汇报

新技术、新媒体语境下的评论话语,不仅需要我们核心观点和价值观的引导,也考验着我们能否将这些观点和价值观转化为新媒体的话语形式,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风格。

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指出“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文艺微评论、短评、快评、全媒体评论产品”。《指导意见》在对平台建设进行详细指导时,包含了一个基本判断:我们的文学批评形式需要足够丰富多样,不能落后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

文学批评家自身也知道如何与时俱进,加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然而,当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仅限于批评家本身时,其深度和及物性就不够了。

新世纪以来,许多新的文艺形式,如网络文艺、短视频、微电影、电脑艺术、新街头艺术等等,都是人民在新环境下创造的表达新生活的新文艺。批评也是如此。有文学创作就有文学受众,有文学受众就有审美欣赏和评价。这种审美欣赏和评价就是文学批评。无论以什么形式,由谁,在哪里发生,都是文学受众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和判断,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和标准。法国批评家蒂博代(Thibaudet)在《文学批评六论》中说,文学批评首先存在于阅读后的讨论中。他引用另一位法国评论家圣·博夫的话说,“巴黎真正的批评是在交谈中进行的。”Thibaudet接着补充说,这种自发的批评也“存在于语言的替代品中,如书信、日记和个人笔记”。这种自发的批判不仅在空中广泛分布,而且在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上表现出其即时性。明明是“每日一评”。只要艺术欣赏每天都在进行,那么批评也必然每天都跟着来。现在的文艺受众受教育程度很高,新技术新媒体为人们的艺术审美和接受反应提供了这样一个广泛、多样、快捷空的空间,受众的自发评论可以从“每天评论”变成“每小时评论”。因此,批评既是一种专业的艺术欣赏,也是一种艺术接受后的自发反应行为。后者可以并且已经与现代学术规范之后的文学批评并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在茶馆、餐桌、地铁、写字楼听到“文学批评”。在今天的生活空房间里,到处都是休闲书籍、动漫游戏、电视剧、电影频道、流行音乐,文艺的场所越来越多,尤其是移动终端,让文艺的接受无处不在。往往有畅销的、通俗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是简单、直接、偶然和经验的、口语化和碎片化的文学批评,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和被打断的语言现象。谈论某部网络小说,讨论热播电视剧中人物的命运,讨论某场演唱会,批评自己所在城市的景观设计和街头雕塑等。所有这些,一方面是艺术问题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可能会说,这种交流并不包含太多的艺术批评理论,也不一定能达成审美共识。但是,没有一个文艺时代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传播能力、覆盖面和渗透力,也没有一个关于文艺的讨论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大众传播的时代。难道我们的文学评论家不应该关注这一点吗?正是在这些讨论中,社会时尚、时代趣味、受众需求得到了及时、生动、丰富的呈现。

其实,自发的文学批评不仅存在于这种口头形式,在新技术新媒体时代的各种网络平台中也有。再加上文艺生活的日益丰富,文艺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各级各类奖项,文艺作品排名,视频中的弹幕,读书频道和读书会,微信,微博,帖子和留言等等。,应该包含在文艺评论里面,而且是接地气的文艺评论。

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学批评要与时俱进,即要“打破圈子”,走出文章和作品的本位,走出行业报纸和传统媒体,走出学院的学术体系,走出精英和专家的职业,走出理论和学术的话语体系。《意见》说“促进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的有效互动”,互动的前提是承认和认可“大众评论”的存在。同时,专业评论家和专业评论要发挥自身优势,让自己有更多的评论形式和评论,进入新媒体,充分利用新技术环境下媒体传播形式多样、速度快、更新频率高、受众广等特点和优势,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得更广、产生得更多。

这种入驻新媒体,并不是将自己的传统评论结果原样转贴,而是适应新媒体中评论话语的转型。我们无法想象把原本冗长的评论转给和快,也无法想象在电视和很多互动平台上阅读我们的学术论文。为什么这些新平台会这样工作?为什么速度和长度设计是那样的?这是建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心理学和传播学检验的设计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话语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一个真正的互动,这必须建立在内容和话题的基础上。这些话题是怎么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样的研究?在接受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话题的***公约数是什么?我们如何面对大众点评的观点、质疑和反驳?新技术、新媒体语境下的评论话语,不仅需要我们核心观点和价值观的引导,也考验着我们能否将这些观点和价值观转化为新媒体的话语形式,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风格。

只有高度重视人民的文学生活,高度重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无处不在的文学谈资,把新媒体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大众评论作为今天文学评论的发生状态,才能打通文学评论进入生活,走向人民的***一公里,才能在本质上落实“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一样,应该深入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这些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是什么?标准在哪里?怎样才能把人民的审美和欣赏标准作为我们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尺度呢?如何为人们的审美发声?这就需要我们走进生活,走进群众,走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生活,倾听人们的声音,参与大众的评论,并加以观察、提炼、提炼。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专业性,更好地“发挥价值导向、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蒙的作用”,又能借鉴时代精神,感受文艺新变化,借鉴人们的创作,从而推动文学批评的创新,培养新的文学批评人才。

这不仅是对新媒体、新技术语境下文学批评形式的探讨,本质上也是文学批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为它最终关系到文学批评的生态。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倡导文学话语与文学批评的关联性,当我们把很多文学评论,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大众评论,视为文学批评的有效力量时,其实是在倡导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呼吁良好的文学批评生态。只有传统与现代、专业与大众、线上与线下、实时与延时、纸质与多媒体等的共生。,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学批评生态,创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真正繁荣。(作者王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文艺评论如何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97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