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采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古代报时建筑——钟楼与鼓楼

京城采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古代报时建筑——钟楼与鼓楼

原标题:北京游: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古代报时建筑——钟楼和鼓楼

北京钟鼓楼是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是钟楼和鼓楼的统称。鼓楼在南,红墙灰瓦;钟楼在北面,灰墙绿瓦。钟和鼓最初被用作音乐家,但后来它们被用来报时。***古代鼓楼起源于汉代,当时有晨鼓晚钟制度,即“黎明击鼓叫人起床,夜晚敲钟叫人起床”。元明清时期,北京钟鼓楼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成为“标准”和“权威”。

从鼓楼西街到鼓楼脚下,微风和煦,阳光正好。红墙灰瓦的古建筑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显眼空。

因其宏伟的外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地方,也是年轻人爱拍婚纱照的地方。

幸运的是,刚刚目睹了幸福的一幕。

沿着鼓楼的墙走,街上老店的热度仿佛来自百年前,试图带你走进厚重的历史。从墙底望去,檐角飞出墙外,匠人巧妙构思的动物和图案直入眼帘,让你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审美造诣极高。

从北门进入鼓楼大院,一座比人高20多倍的红色古楼矗立在眼前,春天午后的阳光从楼侧悠闲地照射下来,让鼓楼的红色更加鲜艳美丽。

鼓楼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鼓楼分上下两层,南北各三个券孔,东西各一个券孔。二楼可以看古代的鼓和计时工具,整点的部分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会有击鼓表演。

鼓楼东北角有一个小检票口,是大楼的入口。这条通道叫“马道”,狭长陡峭,很像高架隧道。《马道》步数精美,共有60级和9级。前60级代表古代年表周期,周期为60年。右转后9级代表九五,代表至高无上。

二楼,一定要站在走廊中间俯瞰京城。俯瞰酒吧,在同一中轴线上可以将景山和故宫尽收眼底,不仅震撼,更震撼。那一瞬间,我仿佛是一个古代的皇帝,活在人间,从高处欣赏这个壮丽的国度,感受“唯我独尊”。

鼓楼的主角自然是鼓,这里原来有25面“更鼓”,包括1面主鼓和24面群鼓(按农历二十四节气设置),现在只剩下一面破主鼓。主鼓高2.22米,直径1.4米。它是用全牛皮制成的。

剩余滚筒

建筑里,除了这个玻璃罩里的鼓是文物,其他的鼓都是现代仿制品。中间的鼓是用来打鼓表演的。

古代击鼓的方法是快速击鼓18下,再慢速击鼓18下,共击鼓6下,共108下。为什么是108?是因为古人用108个声调来表示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次(古人一次叫五天,一个月叫六次,那么一年就是72次),这些数字之和就是108。

其实鼓楼里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鼓,而是各种计时工具。在没有电子产品和钟表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制造了那么多种极具观赏性的计时工具。多么智慧!

多种计时方法

多种计时方法

铜版画泄漏

北楼

日规

在鼓楼和钟楼之间是一个小广场,人们在那里散步、滑旱冰和滑板,而孩子们则拿着五颜六色的小玩意玩耍。现代人的烟火弥漫在两座古楼之间,不知古代人是否也曾如此,在此留下欢声笑语。

钟楼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重建,清乾隆年间再次重建。钟楼的整个建筑结构包含了共鸣、扩声、传声等功能。钟声穿过建筑结构的共鸣更加浑厚悠长。这个设计在***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的。

和鼓楼一样,钟楼也有两层。一楼四面都有检票口,东北角有个小检票口。通道60,15级台阶,比鼓楼还轻松。二楼四面有拱门,四周有白玉护栏,四角由一个小直角拱洞相连。

站在钟楼回廊上,可以看到西边的三座蛋壳形状的建筑,北边的奥林匹克公园,东边的CBD大楼。尤其是东侧,可以明显看到现代与历史的对比与融合。从近到远看,仿佛一幅城市变迁的画卷正在眼前展开。

钟楼***八角木架上挂着一口大钟,人称“古钟***”。此钟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高7.02米,体高5.55米,沿下缘直径3.4米,重约63吨。它是世界上最早、最重的铜(青铜)钟。撞击的声音浑厚而悠长。“京师内外十余里,不能不听。”是当之无愧的“***最古钟”。在古代,敲钟的方式和击鼓一样,有108次。

关于这个大钟的铸造工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皇帝召集了世界各地的工匠来铸造一口钟,但是铸造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很长。闫隆怒不可遏。如果***期限不到,他将不得不要求所有工匠斩首。老铜匠华严急了,女儿华贤认为大钟很可能是灵性不足,就投炉熔炼铜水,大钟也就铸好了。为了纪念华贤,在小黑湖胡同24号修建了金炉娘娘和铸钟娘娘庙。我们做了一次特殊访问。虽然遗址早已重建,但铸钟皇后的故事依然口口相传。

诸娘娘庙现址

从钟楼上看鼓楼

从鼓楼看钟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