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回流儿童”发展困境:被迫流动的矛盾下产生无力感

研究分析“回流儿童”发展困境:被迫流动的矛盾下产生无力感

原标题:“回流儿童”发展困境调研分析:被迫流动矛盾产生的无力感。

“他们就像在城市和城镇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渴望定居,却又停不下来,渴望归属,却又不完全被接纳。”往年发表在第三期《儿童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

本文作者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雅乐、赵伟、肖文和陆斌。他们通过对甘肃陇南部分“返乡子女”发展困境的实地调查发现,与非返乡子女相比,返乡子女生活适应能力差,学习成绩好但教育满意度低,心理认同度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对此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教育上“大班额”的局面没有彻底解决,学校教育工作者无能为力;公众关注度低,本地居民和返乡子女之间存在“双向排斥”。

据介绍,返乡儿童是一个具有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份随着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他们离开出生地,随父母在省外城市生活时,他们就是流动儿童;当被迫返回家乡,生活在久违的家乡时,那些父母没有随他们一起返回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课题组发现,在留守儿童大省甘肃省的14个市(州)中,陇南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23.55%。在陇南九县(区)中,礼县是陇南***三个贫困县之一,在人口、***、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考虑到样本的数量、样本的代表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课题组最终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返乡儿童”为命名,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调查“返乡儿童”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参与研究的学校有澧县比较好中学、澧县第二中学、严观镇九年制学校、澧县旗山九年制学校和澧县红河九年制学校。共收集有效儿童样本260份,其中男生占36.2%,女生占63.8%。返校儿童158人,占总样本容量的60.8%,未返校儿童102人,占样本容量的39.2%。

文章称,“无法参加当地中考”和“父母不在外打工,一起回家”是孩子返乡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占54.43%和35.44%。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育因素和家庭发展需求是影响家庭流动决策的重要因素。“外地生活压力太大”和“提高家乡办学质量”也是影响回归的重要原因,分别占21.52%和15.19%。此外,“不适合在外地学校任教”和“打工子弟学校关门”也是两个影响因素,但比例相对较小,分别占8.86%和1.27%。

调查显示,父母带着孩子返乡的比例为31.65%,但之后父母还是会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势必会对返乡子女的成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调查显示,近70%的返乡儿童在回到家乡后成为留守儿童。从监护类型来看,母亲留守儿童比例为12.66%,父亲留守儿童比例为22.78%,父母留守儿童比例为25.32%。56.97%的孩子与父母见面的频率低于一周一次,一年见父母一次的比例达到37.97%。

对于返乡子女发展困境的成因,文章分析认为,一是政策制定者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第二,教育上“大班额”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学校教育者无能为力;三是公众关注度低,本地居民与返乡子女之间存在“双向排斥”现象。

文章指出,返乡子女在与当地居民相处时可能会出现“双向排斥”的情况:一方面,在省外繁荣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乡镇的强烈反差下,返乡子女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在被迫流动的矛盾下,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剥夺感和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反流儿童心智尚未成熟,无法理性客观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处境,因此往往会表现出不满、拒绝、不屑、不适等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在当地生活多年,形成了牢固的群体观念,自然会把新加入的群体成员归为外来者,不会有意识地产生排斥心理。同时,返乡子女有意无意流露出的优越感的外在表现,以及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孤立和疏离,会进一步加剧当地居民的排斥心理。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使得返乡子女难以融入同伴群体,形成双向排斥,这无疑增加了返乡子女的社会适应难度。

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本文建议从顶层政策设计上提高返乡子女的公共服务水平。把握共同要求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推进“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托幼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返乡子女社会适应,保障返乡子女受教育权利,助力乡村振兴。

其中提到,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批乡镇人离开家乡投身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工作生活和学习,以便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市化之后,教育可能成为塑造***人口流动模式和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愿望与***特有的户籍制度相冲突,也与大城市的和解现实相冲突。流动儿童很难在其他地方顺利接受教育,许多儿童不得不选择回到初中或高中,以解决升学问题。因此,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共享教育资源,改革异地高考制度,减轻适龄儿童入学压力和难度,让适龄儿童在父母一方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流入地和流出地***要相互协调,提供教育衔接、志愿救助等服务,从顶层政策设计上为随迁子女创造便捷、高效、友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研究分析“回流儿童”发展困境:被迫流动的矛盾下产生无力感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8504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