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野菜,遇见春天

尝到野菜,遇见春天

原标题:品尝野菜,迎接春天

清明前后,是春天最有诗意的***。1937年,《***报道》的一篇短文写道:“春天,特别容易找到蔬菜。田岸边长着绿油油的一丛丛,鲜嫩鲜嫩,可以做成极其美味的珍品。就是大众喜欢吃的,就是大众吃的‘金菜花、荠菜、马兰头’。”的确,我尝到了野菜,也就是我遇到了春天。

岑青摄影作品《清明挖野菜》(局部,文华电影节,1931)

春天野菜的“经典三味”

荠菜是很多地区春季野菜食谱的常客。虽然荠菜的主要季节不仅限于春季,但很多人的春季“仪式感”完全离不开荠菜的加持。

往年3月12日,合肥,市民在春天的地里挖野生荠菜。视觉***图

1935年的《常识画报》形象地描述了荠菜的由来和吃法:“这是一种野菜,初春时翠绿可爱,农村孩子成群结队地去采摘。或煮饭或煲汤,哪个好吃”。当然,百年前荠菜生长的地方不仅限于农村,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荠菜。比如1937年《青年世界》杂志的一篇日记,讲的是主人公在交子的“都市野菜经历”,早上搭车去天安门广场和太庙采野荠菜,晚上拎一大包去收割。

1929年上海儿童世界杂志的漫画

荠菜的食用方法非常多样,但最本质的是用鸡肉和鲜笋一起烧。1911年俞的空***烹饪:教授类杂志介绍春季名菜“荠菜炒鸡片”的烹饪方法:“将鸡胸肉切成薄片,加少许盐和一汤匙湿菱角,在大量油中炸至变味。就是把锅里剩下的油舀起来,留三大勺,把切好的冬笋放入爆炒几分钟。将荠菜剁碎,炒透。洒上半杯酒、汤或水,加入盐和糖,立即煮熟。将炒好的鸡片倒入翻炒,加入剩下的一汤匙湿菱角,翻炒透。1936年,《东南日报》还刊登了一份“鸡片配蔬菜”的食谱。这道菜与“荠菜鸡片”有“灵魂呼应”:“先将鲜笋切成多米诺片,放入煎锅中。煮好后,把里脊肉片稍微拌上稀释的茴香粉放进去,稍微转到一边,下面放一撮荠菜,加一点水,煮一分钟左右。味道很好。"

除了荠菜,春天特别受江南人欢迎的野菜,当然也包括马兰头。

往年2月18日,在南京市茶南菜市场的蔬菜摊位上,像七头一脑荠菜、马兰头、青蒿这些民间喜闻乐见的野菜被摆放在摊位显眼的地方。不时有市民购买品尝。视觉***图

马头最经典的吃法自然是凉拌香干。但如果做成腌菜,也很爽口,鲜的时候味道也不失。1925年,石喜生的《家传秘方》记载了“盐腌马兰头”的加工要领:“马兰头采摘洗净,用盐腌匀,隔三五天捞起沥干,放入竹匾,至微干,放茴香入坛,填以柴火,然后将坛翻转,放入雷盆中。作者还建议,如果家中有人突然出现咽痛症状,可以服用一些“盐马兰头”来缓解。

同样,江南另一种***的野菜,也可以腌制成独特的美味。那就是金菜花,在某些地区有“草头”的绰号。1909年,《图片日报》的《商照》漫画称赞:“腌金菜花味道不错。太仓的,不咸不淡。生吃也好,熟吃也好,都很好吃。”那么如何腌制菜花呢?1929年,上海《妇女杂志》刊登了一份食谱,透露了其中的秘密:“用剪刀把菜花嫩肥的头剪下来,放在一个木盆里,如脚桶里,用盐(每斤盐约四两)搓,把里面所含的青汁全部挤出来。加入一点姜末,然后用一个坛分层摆放,每层放一点盐。填好后放在稻草灰里,五十天左右就可以吃了。”

木刻《采金花》(秀峰画,刊于《***画报》,1944年)

这种腌花菜“爽口适口,风味特别,更适合夏季膳食”。1930年《***》提供了一个治愈草头的配方,比较讲究配料。有人建议“加青壳茴香、花椒,上面包荷叶”,而倒放的盆可以“略盛芥末汁”。作者认为,按他的方法腌制的金菜花“比那些买村民和摊贩的好吃十倍!”

一百年前,上海人对春天的野菜情有独钟,塑造了一个巨大的季节性市场。1932年,上海市***社会局的一份报告分析了上海野菜市场的价格曲线:“草头和荠菜有季节关系,一年半年到一两个月不等。上市之初,所谓的‘新鲜货’,价格一般都特别高。过了一个半月,往往又跌又跌。”

往年2月26日,上海,视觉***,一片芳草头。

1934年,鲍静还谈到了上海春季野菜贸易的巨大市场潜力:“二、三月间,称为采菜节。以前在苏州卖三分钱一斤,最近卖两三个铜钱一斤,在上海卖十二三个铜钱一斤。刚上市的时候还不止这些。如果你去尔玛依娜路的正兴阁吃饭,他们就要瞎炒草头,每盘三毛钱,也就是每盘四两左右。不过上海的菜花是种出来的,不是到处乱放的。主馆的烧法也不错。简而言之,金菜花渐渐走运了。”

对我家乡的一点回忆

带有泥土气息的野菜最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1924年春,旅居北京的浙江学者陶然偶然在西单市场买到荠菜,使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乡浙江。他感慨地回顾了老家的“野菜生活”:“荠菜是浙东春天常吃的野菜。不用说,就是农村的城市,只要有后院的,随时都可以吃。孩子们每人拿一把剪刀和一个‘秧筐’,蹲在地上寻找,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那时候孩子们唱着‘荠菜是马兰头,妹妹是后门嫁’”。

春天挖野菜,是农村孩子与自然对话的过程。野菜滋养的乡土气息,是他们难以忘怀的精神财富。1928年,一位作家在《新女性》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野菜的随笔,像《回到童年》、《找回自我》一样描述了自己难忘的采集野菜之旅:“我和三个小侄女挖了些野菜,买了豆腐。把老婆的豆腐用油捞出来,用荠菜剁碎,做成扁食,很好吃,还有一股微微的野香味的甜味。”1934年出版的小说《孤独的坟墓》也生动地描述了野菜与农村少年的情感联系:“春天,荠菜和马兰长毛的时候,常常带着一些孩子提着小筐和小刀到处寻找。那时候他对这些东西的兴趣比在学校或者家里要大得多,所以他总是很乐意去做。”

春天,美丽的景色常常激起挖野菜者的歌唱欲望。1935年,***音乐家胡景熙创作了《马兰头》、《采风的牧羊人》等两首儿童歌曲。

***音乐家胡景熙于1935年创作了儿童歌曲《采撷荠菜》。

***音乐家胡景熙于1935年创作了儿童歌曲《马兰头》。

其中,“扎扎、扎扎、扎扎,把所有的口袋都掏了,回家吧……咂咂咂,咂咂咂,当新鲜,对你的胃口!”歌词朗朗上口,仿佛要带领歌手进入一个伟大的春天。1937年,《乔木》在上海的《希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民间文章,也记载了一句诙谐活泼的野菜俗语:“开春后,赤脚跑,采野菜,采毛针”,颇有节奏感。摘野菜回来后,“乔木”想写一首歌谣,其中一首唱着“摘野菜!看,这是春天的比较好个晴天。坐在土上,可以闻香采野菜!”1945年4月,《光华日报》的一篇杂文回忆了作者家乡的旧景。过了很久,那个女孩一边挖野菜一边哼的小曲还在笔者耳边回响:“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会拿着小脚刀走到田边,在草丛里捡。如果你自己吃不完,就去市场上喊着要。你像唱民谣一样天真。十年前,满满一筐才十几个铜币。在老家,早上我总是给他们五七个一组,唱着同一个调子,做着好梦醒来。你可以把唐诗改成‘我在春日的这个早晨醒来心情轻松,到处都是马兰的歌’。”

在动荡的特殊年代,一些久未见过野菜的文人,会感叹农村已不在。1947年,***植物学家裴健在《科学世界》杂志上撰文,讲授荠菜的植物特性和食用方法。在写作中,裴健以自己的经历说:“回想抗日战争时期,我住在四川农村。每年春天,当我买不到蔬菜时,我不得不去摘蔬菜...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想吃荠菜,却要花几百块一斤买,不像在农村摘的那么嫩,那么肥。现在全世界都这样,想回农村的人也不行...农村真的毁了!荠菜依然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自己的繁华和壮大,等待着农村的人民回归。”

野菜是最贴近大地的灵魂。春天吃野菜,不仅仅是香齿颊,更是在寻找正在远去的“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尝到野菜,遇见春天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8565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