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十三经 半壁四库书

一套十三经 半壁四库书

一套十三经 半壁四库书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一套十三经 半壁四库书 2022-04-12 10:39: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言可通言,言可通言”,这是清代学者戴震读《说文解字》后得出的结论。但他对这本书并不满意,还怀疑东汉文献学家许慎解释得不够全面。于是,戴震去找朋友借了《十三经注疏》来读,这才意识到,要探究一个字的意思,应该把所有的书都读一遍。

这套对戴震进行了彻底开导的《十三经注》是了不起的。它是过去学者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经典。

如今,说到经典,它被广泛使用。过去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称之为“经典”,是长期的习惯。

“精”是什么意思?许慎《说文解字》曰:“经,织也。”清代学者段玉裁评论说,经是指织造中的竖线。只有竖线排列好了,才能用横线织出布。由此,古人认为儒家思想及其相关著作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所以称之为经典。东汉班固在《白虎依桐》中进一步发展了经典即“恒”和“恒道”的理论,即永恒的真理。所谓离经叛道,是指离开经典的范畴,也就是背叛正道。

事实上,称经典为经典并非始于或限于儒家著作。《庄子》、《国语》等书提到先秦时期的经典并不专指儒家著作,庄子把墨子的著作称为莫箐。

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王朝出于政治需要,逐渐将经典限定为重要的儒家经典。换句话说,经典是官方选择的结果。尤其是汉武帝时,朝廷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从此儒学及其著作上升到了“经典”的地位。

那么十三经是怎么产生的呢?十三经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经历了6-7-9-12-13的过程。

先有六经。春秋时期,被称为六艺和后世六经的六种文学经典——诗、书、礼、义、春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受到儒家的称赞,声称被孔子删了。“乐”在战国末期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设其他五经的博士。这些博士都是专攻其中一本书的学者,他们也从一家到另一家上课,教授讲解。

由于汉代官方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以及孔子地位的上升,到了东汉时期,在五经的基础上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的七经。

到了唐代,出现了九经理论,包括《诗》、《易经》、《周立》、《礼记》、《礼记》、《春秋杨公传》、《春秋谷亮传》、《春秋左氏传》等九本书。以前的《李》、《春秋》都是分三部,所有解释经典的古籍都纳入经典范围。同时要求读者阅读《论语》、《孝经》,并称之为“兼经”。

唐文宗时,朝廷下令将《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刻在石碑上,共十二部,称为十二经。这些经文被称为“开石成经”,有114块石头和228个面。十二部儒家经典,160卷,65万余字,已刻成册,被誉为“石库”,目前保存在陕西安碑林博物馆。

到了宋代,学术界把《孟子》上升到了经典的地位。宋哲宗的科举考试包括孟子。从此,儒家经典成为十三经。

这13本书确实是目标著作,汉代及以后的学者做了大量的注解和解释,称之为注释或笔记。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汉人的注释,于是一些学者不仅对经典的文本进行了注释,还对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注释和阐述。这些注释被称为“稀疏”或“公正”。

南宋以后,有人将十三经与较好的注、解刻在一起,形成一套书,即《十三经注解》。

十三经长短不一。和《左氏春秋传》也就是《左传》一样长,近20万字;其次是礼记,近十万字。最短的是小静,只有1800字。因为太短,一般不考科举。而《孝经》的注释者在所有十三经注释者中地位最高,就是唐玄宗。

围绕这13本书,中国古代学者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进行考证、校勘、注释、解释,写了许多重叠的书,形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经典著作。四库全书分为经、史、书、集四部分。藏书3400余种,经典1700余种,占半壁江山。说明十三经在古代人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熊健)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一套十三经 半壁四库书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791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