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

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

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 2022-04-12 10:48:5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施蛰存1992年给作者杨英平的信。

日本出版的《鸠摩罗什的烦恼——施蛰存历史小说集》

施蛰存是现代***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先后出版了《上元灯》、《将军的尽头》、《梅御的黄昏》、《好女人的作品》、《小真的作品集》等小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000多万字,与朋友创办一线书店、水墨书店、东华书店,出版《又蓝》。施蛰存***的贡献是使精神分析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已成为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然而,对于这位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国内的研究起步并不早。以至于施蛰存在1991年8月9日给笔者的信中称自己是“出土文物”,“真不敢相信这几年突然‘流行’起来了,对年轻人的古代还挺好奇的”。最早、影响***的研究是吴福辉1982年10月第6期发表的《***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回归——评《春阳》,肯定了“施蛰存的***小说很多”。之后,严家炎的长文《论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发表在1985年《***社会科学》比较好期。1987年,钱理群等写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好次使施蛰存的名字出现在***现代文学史上。该书在“海派小说”一节中,论述施蛰存“以人的内心生活表现人性和男女之爱”,称其精神分析小说在30年代独树一帜,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之下,海外对施蛰存的研究要早得多,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

关注现代性因素

世界上有许多关于施蛰存的英文专著和几十篇研究论文。施蛰存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学者夏志清1961年出版的《***现代小说史》。从介绍《现代》杂志到介绍施蛰存,该杂志主编施蛰存被认为是***小说家。夏志清评价施蛰存对《将军的头》、《石秀》等小说中***历史人物和传奇人物的弗洛伊德式研究,认为在他英明的编辑方针下,《现代》杂志为严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揭示了施蛰存创作的特点和地位。

对施蛰存研究影响***、最有深度的是美国学者李欧梵(Leo Oufan Lee),他的贵族史书之美。他们专程从美国来到上海采访施蛰存,获得了很多比较好手资料。1999年,李欧梵(Leo Oufan Lee)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上海现代——***1930-1945年的城市新文化》,其中第四、五章用了五万多字论述施蛰存。第四章“文本置换:书刊中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从《现代》杂志入手,肯定施蛰存的先锋派和前卫派,认为施蛰存的作家朋友圈“是出于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语言专业培养的强烈艺术感受力而走到一起的”,他们是世界主义者,更前卫。第五章对施蛰存的小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他“可能是***比较好位现代主义作家”。李欧梵(Leo Oufan Lee)认为,“作为一个原创作家,他(施蛰存)是一个先锋和开拓者,因为他敢于深入到完全陌生人的内心世界,大胆回望非理性的力量”;施蛰存运用弗洛伊德、亚历克斯等人的理论和西方文学作品的思想资源,呈现出“一个既现实又超现实的世界”。

梅在史书中对施蛰存进行采访后,于2001年出版专著《现代的诱惑:半殖民地***的现代主义写作(1917-1937)》(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用近三万字研究施蛰存的小说,认为他为现代主义小说开创了一个新的二级体裁。史书还说,***文学现代主义的内在性与精神分析有密切关系,施蛰存小说中现代都市男性的情感心理体验“正好反映了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应维度”。

王乙宴的《浪子》,是施蛰存的短篇小说集,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浪子”,法语意为“城市流浪者”。文章认为,施蛰存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虽与法国文学中的“浪子”相似,但具有***特色,与***文学传统中突出的流浪汉形象产生共鸣。作者进一步指出,施蛰存的短篇小说是本土现代主义的典范,同时也带有许多文学传统的印记。韩国外国语大学金顺贞的《朴泰源和施蛰存对首尔和上海的认识》一文,也关注了作者所描述的现代都市体验。笔者以20世纪30年代在韩国和***从事创作活动的现代主义小说家朴泰源和施蛰存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以首尔和上海为创作背景,绘制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对历史小说情有独钟

日本学者青野浩史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情有独钟。往年翻译了日本友人书店出版的施蛰存历史小说集《鸠摩罗什的烦恼》,收录了《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姨公主李世石》、《黄信大师》等六部历史小说。1987年2月,叶青坤治发表了一篇关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施蛰存的鸠摩罗什及其虚构过程》的论文,“讨论施蛰存小说对文学虚构的处理与历史框架的关系”。在《从历史小说看施蛰存的方法意识》一文中,青野坤二再次探讨了相关问题:“我所关注的是作家在处理‘历史’题材时的方法意识或者他对小说的理解。“施蛰存的历史从不‘借古讽今’,而是‘对历史进行新的阐释’。他说:“施蛰存历史小说的特点是吸收历史题材,根据心理学在作品中融入大量细致的心理描写。他在叙述历史故事中加入了西式的心理描写,他的作品也可以称为历史心理小说。他所描述的心理是现代的,但不仅仅是现代人,以前和过去的人都能发现这种潜在的心理。“这可以称之为知己论。

捷克学者Marian Golik的《***现代文学的社会与文学气质》一文描述了施蛰存对爱伦·坡的偏爱及其对历史小说的影响,认为施蛰存的《将军头》和鸠摩罗什都对历史和传奇人物进行了弗洛伊德式的描写。作为《现代》杂志的编辑,施蛰存在他的英译本中表达了他对法国现代文学和超现实主义的兴趣。

美国研究者克里斯托弗看到了传统文化因素对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影响。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于往年出版的《克里斯多佛的现代主义边缘:徐旭,无名氏与20世纪40年代的***通俗文学》一书,在“施蛰存和穆时英的传统和杂记”专章中,重点比较分析了施蛰存和穆时英如何将传说、传统和神话融入创作中。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艾琳娜·西德维吉奥娃的《颓废的纠缠:方济各会作品中的施蛰存的爱与孤独》、张景元的《精神分析在***:文学变形1919-1949》、威廉·奇科夫的《鸠摩罗什外语:施蛰存的现代主义历史小说》、王娟的《欲望、不完整、神性——施蛰存》来研究的。

与海外学者互动

施蛰存有很多海外朋友。顾健编辑出版的《施蛰存海外家书》收录了施蛰存写给海外学者和友人的290多封书信。其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Leo Oufan Lee)和耶鲁大学教授孙康一的接触最为频繁,讨论也最为深入。

李欧梵(Leo Oufan Lee)的《现代上海——***的都市新文化1930-1945》中文版序言中说,他在1979年听过夏志清谈施蛰存。“夏志清教授提醒我,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有一本叫《现代》的杂志,有人用现代主义手法写小说...夏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此后,李欧梵频繁采访施蛰存,施蛰存海外书信中收录的9封施蛰存致李欧梵的信记录了他们交往的细节。此外,李欧梵(Leo Oufan Lee)还出版了《现代性的追求》,其中有专门的一章《***现代小说先驱——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比较分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异同。

孙毅1984年开始与施蛰存交往,两人的交往始于词学研究。1980年,除了教书,施蛰存开始筹备创办Ci。1981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词学丛书》比较好辑,填补了当时词学研究的空白。为了提升词在海外的影响力,施蛰存在本刊开设了海外专刊,请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系教授孙康义做海外稿件。此后,两人有了10多年的通信和联系。孙毅收集了两人的70多封书信,出版了《从北山楼到千雪斋》。孙康义在其专著《词与体裁研究》的序言中,特别感谢施蛰存的指导和帮助。易还写了一篇关于施蛰存逃离西方的诗和他的诗性回忆:八十首浮生诗。美国耶鲁大学还将施蛰存的《唐诗百首》作为东亚语言系研究生的***文化教材,扩大了施蛰存作品的海外影响,使其成为更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可见,海外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施蛰存的研究,始终伴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作者:杨英平是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施蛰存:前卫的现代作家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8791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