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5期)】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5期)】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投稿邮箱:wbfkblsl1@ycwb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5月6日版面图

立夏听雨

□丁峰

昨夜又大雨。

甫别暮春,俟立夏季节,淮水畔插秧正忙,自夏讫秋,秧门开,农人无息暇逸。田畴渴沛雨,禾润欲待好雨,上天悯农给人间三尺甘霖,自缓而急,琼珠重大,淋涔不断,似要将一年之润泽尽倾泼下。

俗话说:“城里雨,乡下风。”一夜孟夏甘泽,之于亟待蓄水养秧的千亩田畴,分明是几瓢营养液,秧苗们仰着头,张开小嘴,尽情吸吮着夜来的乳汁,它们亟待长大,变得强壮起来,方可具耐力来与旱天抗衡,雨霁池塘周遭,蛙声一片,以动听的旋律表达着欢欣鼓舞的喜悦之情。而城市承接了这场来势汹汹的及时雨,却有点招架不住,下水道若不及时疏通,积水处处,低洼成池,然不消一两钟头,也就退隐如初了。心挂念稼穑的人知道,“夏至无雨,囤里无米”。立夏广袤田畴逢喜雨,城里受点小委屈并不算什么。

骤雨敲打着窗檐下的铁皮雨棚,声如洪钟,也敲残睡意,听到窗外的雨声,思绪叠起,便想起诸多祈雨喜雨的传奇与丽句。

苏东坡初入仕途,签书凤翔府判官时,时逢干旱,很久不雨,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官员们也忧虑,最忧虑者当数苏轼。除了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身为父母官的职责,苏东坡带领民众,上秦岭,登太白峰,挥笔以滔滔辩才,为民求雨。苏东坡这篇求雨祈文,以滔滔雄辩之词,眷念黎民苍生之情,感化雨神,凤翔城果然普降甘霖,乡间各地,大雨三日,玉黍枯萎的秸秆又挺了起来。恩泽普沾,处处荡漾着美丽的麦浪。为纪念这一喜事,苏轼把后花园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在亭里摆筵畅饮,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于亭上。喜曰:“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记刻里的每一个字里都洋溢着欢乐,雨亭酌酒赋文,表达了东坡式的令人感动的快乐。

南宋大诗人曾几也抒发表达过同样的喜雨之情。诗人时任浙西提刑,夏秋之季,久旱不雨,秋禾枯焦,急煞农人,至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久旱逢甘霖,庄稼得救,诗人欣喜若狂,顾不得衣湿床漏,泼墨琳琅,喜作七律一首,遂成千古诗文。面对一夕骄阳,懊恼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天悯人情,夕阳刹那转作霖,一场寒风骤雨,诗人屋漏床湿,浸润冰冷的衣服惊醒诗人,诗人不悲反喜,笔尖道:“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久旱来甘露,禾苗濒临枯萎,及承雨露均沾,诗人涉岑放目,似乎大有丰年之境已历历在目:“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比较好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就连西风凋落碧树,萧萧叶落之音,在诗人听来,亦如仙乐郑声,美不胜收。此情此景,诗人心怀黎民,筹谋国计民生,甘与民同甘共苦的精神让后人敬仰。

我前日下乡入户,见村民秧苗业已插完,绿枝葳蕤,水满坡塘。窗外的雨檐,一任雨滴拍打,缓缓急急,毫无倦意,在我听来亦似珍珠坠盘,清脆动听。我仿佛也看见了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年丰景致。

美丽家园 □李海波 摄

麦黄枇杷熟

□刘峰

当时令进入初夏,小南风一起,村后的半坡枇杷开始走向成熟,于湛蓝的天穹下,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泽,仿佛一嘟噜一嘟噜的金珠。

在滚滚麦浪的烘托下,一树树压弯枝头的枇杷,黄澄澄、金灿灿、亮闪闪,当小南风拂来,“树繁碧玉叶,柯迭黄金丸”,一阵阵果香,混合着小麦丰收的味道,沁人心脾,惹得小孩子们直流口水。

村子,是小山村,天气晴朗时分,一村半坡云,如诗如画。那形态各异的白云,恬恬静静地飘荡在蔚蓝的空中,乖巧地倚在坡前,宛如撒娇的波斯猫,就像憨憨的哈巴狗,恰似温存的马驹,犹若调皮的羊羔,让我和姐姐、弟弟、妹妹怎么也看不够,没事就坐在屋顶,晃动着小腿,痴痴而望。望着望着,我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一片金色的枇杷林上。

尤其是到了黄昏,在晚霞的映照下,那一片果林仿佛在燃烧,满目的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让人仿佛身处童话世界。

每一次去麦地割小麦,母亲总会悄悄带几捧枇杷回来,一进门,她像变戏法一样,从被汗水沤得发黑的草帽深处掏出一粒粒枇杷,均匀地分给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那金黄的色泽、诱人的香气,拱得我们肚里的馋虫直打架,恨不得一口吞下。

轻轻地,剥去黄艳艳的薄皮,那甜津津、酸丝丝的汁水就溢了出来,赶紧用小嘴去接,连同嫩嫩的果肉一起吮下,吃完了,一个个还呆在那里用舌头舔嘴巴,手心里捧着吐出的一粒粒栗色的果核,舍不得扔下。

有一回,我偷偷地跟着母亲,想看一看她到底是怎样摘枇杷的。正值小晌午,到了收工时分,母亲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伫立在金色的麦浪里,宛若铜铸一般,远远望去,像个稻草人。

此时,没有一丝风,热浪蒸腾。不知过了多久,就在我差一点儿被日头晒晕之际,只见几只喜鹊从蔚蓝的天上飞下来,落在枇杷树梢,摇摇晃晃几下,终于站稳,在啄食之间,它们一边喳喳叫,一边跳上蹦下,如此一来,总有几枚枇杷落下。

见时机成熟,母亲扬起双臂,像一只鹰一样扑去,到了树下,赶紧弯下腰,将掉落在地上的枇杷拾起,飞快地塞入草帽,又像一只猫一样悄悄潜出。

原来,我们吃在嘴里的一枚枚美味,是母亲费尽心血换来的!为了让子女们品尝几枚果子,她不惜顶着骄阳、忍着热浪,一个人寂寞地守候果落!凝望着眼前这感人的一瞬,我忽然长大了。

在母亲的辛勤的抚育下,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一个个飞出了乡关。随着时过境迁,村里的枇杷林在近年的拆迁改造中,荡然无存。于异乡四处漂泊的日子里,虽然我吃过草种、白沙、红种等多种名贵枇杷,也尝过“摘尽枇杷一树金”的乐趣,但不知为何,总感觉它们没有故乡往日的枇杷甜。

枇杷不但味美,而且还可以保健。《本草纲目》云,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由于一辈子劳作,被岁月压弯了腰的母亲,一到天气突变,就咳喘不已。药食同源,每一年谷雨时节,我总会从远方寄几箱枇杷回来,让母亲亲口尝一尝。

古人云:“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是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时候了!曾经的小满枇杷半坡黄,是半坡金不换的甜蜜的乡愁,是永远难以忘怀的亲情、眷恋与爱……

桃花

□李晋

前不久给画家孙洪的画展写前言,写之前,反复看了看孙洪的山水,他的很多山水画中有粉色的桃花。孙洪是赋色高手,所以笔下的桃花看起来清媚柔和。而我之前总认为桃花是俗气的,在抄《诗经》的句子时,常将“桃之夭夭”写成“桃之妖妖”,这并非对古文不熟,而是我潜意识里的认知。

现在想来,我是俗眼看桃花,所以桃花会变俗。唐诗《题都城南庄》两处提到桃花,分别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前一处写出了少女的妩媚;后一处写出了桃花的潇洒气、坦荡劲,让人想到枝头上的桃花在风中舞动的画面。这首凄美的爱情诗赋予了桃花新的寓意,作者崔护亦凭借此诗青史留名。

在春天所开的花当中,桃花色彩是比较丰富的,有红、白、粉红等色,桃花花梗很短,紧靠枝干,这大概是它有资格“笑春风”而不至被吹落的原因。由桃花想到桃子,这是有着长寿象征的水果,但结果的桃树所开之花是单瓣的,层次感不如重瓣的观赏桃花,它们一是物质果实,一是精神食粮,分工明确,各有千秋。

文学作品中有几个桃花渲染的名场所。如《三国演义》刘关张结拜的桃园,此情节虽是春秋笔法,但却是千古传颂;如陶渊明想象出的桃花源,里面的男女老少幸福快乐,堪为人间仙境。

再如姑苏的桃花坞中的桃花庵,乐在其中的唐伯虎自号“桃花仙”,这位仙家不仅折桃花,还点秋香,留下一箩筐的风流韵事,任人评说。

因有桃花仙、因有桃花庵、因有桃花坞,苏州生动而鲜活。“桃花”这个文化符号,在江南的苏州、苏州的江南版图上浮现,清丽而充满诗意地隐居在善本、书画当中。古句有“江南杏花春雨”,仿照此格式,我想出一句“姑苏桃花春风”,算不上押韵,但能概括我对苏州的一些印象。

我在友人申记者家喝过桃花茶。他是个雅士,沾他的光,我还吃过他做的荷叶粥、槐花饼。桃花茶喝起来有桃子的香,但回味不是很足。桃花泡茶后味道只能说是淡淡的,如果非要说清楚桃花的味道,那应是惆怅之味。

《秋灯琐忆》中秋芙用桃花瓣砌成字样,被狂风吹散后,她不禁怅然;《红楼梦》里林黛玉把落下的桃花埋葬起来,她的心情是忧伤的。多愁善感是古代很多女子的通病,而“倚风娇无力”的女子偏偏符合时人的审美,传世的明清仕女画能看出这个倾向。

戏曲中最有名的扇子是《桃花扇》,这部作品出自清初孔尚任。广泛的说法是,孔尚任《桃花扇》初稿是在吾乡泰州完成的。当时孔尚任来泰担任治水的官员,起初春风得意,后却因官场争斗被降职处理,只得以破败的陈庵为落脚点。从天上落到地下的他感慨万千,于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写作《桃花扇》。很多时候身处逆境,老天会“降大任于斯人也”!

家的味道

□方莉

每个人的口味,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小时候父母做的美食,常常会成为你此后的念想,令你终生难忘。

童年时光,有肉吃就是幸福的事情。所以,母亲常常说,瓦渣炒肉,也是香的。猪杂同样被视为珍品,甚至是补品。

记得小时候,经常提着塑料桶,去水塘边、臭水沟,钓虾子。当我提回大半桶虾子,得意洋洋跑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动手剥壳、清洗,母亲便会笑意盈盈,找些面粉、鸡蛋,加上各种调料,一起拌匀,下油锅炸至金黄透红。我和姐姐妹妹,就会忍不住狂吃。偶有幸运,会钓到小鱼,那是什么鱼,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炸熟了,香香脆脆,味道好极了!

猪肉饺子,也是如此诱人。我常常坐在桌边,看母亲包饺子,却总也学不会,至今包的饺子,也是奇形怪状。那些煮熟的饺子,就像一个个元宝,鼓鼓囊囊的,淘气地挤在锅里。待到母亲舀入碗里,看到还有青绿的小白菜漂浮在上面,单是那份香气,就已足够诱惑人了。

这份记忆,令我即使长大后,对虾子、小鱼、饺子依然无法抗拒。不管是何种烹饪形式,都是我无比喜爱的食材。虽尝遍美食无数,但自小养成的口味,却像烙印般,深刻心底。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湾区上空金雀飞(三)

□白雪

惠州小小说大课堂为惠州培养出一大批小小说作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小说作者摇篮。

五年来,大课堂摇出一批小小说会员,还摇出了一大批***作品。会员每年在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到500篇,累计发表万余篇。先后有15人的50多篇次作品登上***选刊《小说选刊》,有30多人400多篇次作品登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和各种年度选本。会员先后获得各种大奖200多项,出版小小说作品集和小小说理论著作60多部,其中有13部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微型小说学会首届理论奖,年度***图书奖、扬辉小说奖、鱼凫杯全国小小说佳作奖等各种奖项。实力强大的惠州市小小说作家群已然形成。

据统计,大课堂自开办以来,除去春节休息,坚持每月一讲,迄今已经上了满满60节课。60节公益讲座,60个扎扎实实的足迹,60个卓尔不凡的日子,从春到冬,从线下到网上,它已经同惠州小小说会员及文学爱好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也与丰湖书院这一***的文化旅游景点融合在一起,成为惠州市一张闪闪发光的文化名片。勤奋好学的小小说会员和爱好者们,成为西子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小小说学会会员创作成果丰硕,许多会员在其他创作领域也捷报频传。往年12月3日由羊城晚报社与惠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首届“花地西湖文学榜”揭晓,惠州小小说学会多人获奖,6人囊括金、银、铜奖和新人新作等8项大奖。小小说会长申平的小小说《钢的琴》获小说类金奖;副会长白雪的报告文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合著)和《当你老了》分获报告文学类金奖和银奖;常务副会长肖建国的中篇小说《半生聒噪》和散文《母亲和一座城》分别获小说类银奖和散文类银奖;常务副会长雪弟的评论《小小说的小与大》荣获文学评论类银奖;理事邱宇林的《情系罗浮山》获散文类铜奖;副会长胡玲凭借小小说《画家厨师》获得新人新作奖。惠州市小小说作家惊艳全场,多门类的文学之花绽放惠州,香飘全国。

由花城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由广东省作家协会编选的《千里驰援——广东作家“抗疫”主题作品选》,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报告文学、小说、评论,下卷为散文、诗歌、旧体诗文,共收录了100多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倡导正能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反映了文学对时代的担当。惠州小小说学会申平的《一条狗的思念》、海华的《寻找英雄》、吴小军的《妈妈是男孩子一样的天使》、胡玲的《大地上的晩餐》等4篇小小说和白雪的报告文学《抗阻疫情,和衷共济》入选其中。

转眼十几年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过去了,惠州市小小说军团蜚声国内,人才辈出。四只金麻雀奖获得者个个身手不凡。

艺多不压身,以写小小说享誉小小说界的申平,事业、创作取得了双丰收。他成为广东省文学院第五届、第六届签约作家,省作协理事,《作家文摘》特约责任编辑,惠州学院客座教授,曾连续三届被评为惠州市***专家、拔尖人才,2009年获惠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奖。

他写出了一大批彰显自己艺术风格、主题深刻的小小说作品,也不间断地创作出中短篇小说、电视剧、广播剧和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中短篇和小小说作品集20部,各种题材的作品频频登上省级和***刊物。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千方百计为提高会员集体创作水平费心尽力,为会员开辟发表平台,举办一次次鼓励会员脱颖而出的赛事,带领惠州小小说兵团同舟共济,迎来小小说百花园万紫千红的春天。

惠州小小说兵团里有一个凭小小说理论获得金麻雀奖的评论家雪弟。身为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惠州市阅客文学院执行院长、惠州学院小小说研究中心主任、惠州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雪弟多年来致力于写作教学与小小说评论,在《文艺报》《百花园》《广西文学》《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及评论百余篇,著有《论广东小小说》《互为观照的镜像》《当代文学格局中的小小说》等评论集7部。他用文学评论的形式促进惠州小小说会员的集体成长,促进***小小说这一文体的健康发展。

***评论家刘海涛这样评价雪弟对小小说的贡献:“雪弟做了一件很漂亮、很让我敬佩并对惠州及全国小小说文体发展有促进意义的美事——他主笔、主编了一本《深莞惠小小说作家研究》,并顺利出版。在这个过程中,他动员和组织惠州学院从事文学教研的教授、博士来关注、研究深莞惠的小小说现象,辅导和指点了一批大学本科学生开展深莞惠小小说作家论、作品论的写作,并最终以一本评论专集的方式将研究成果提交出版,这无论是对省内外的小小说创作和小小说评论,还是对省内外教育界的文学教学和学术训练,都是一件颇具意义并产生影响的创新之举。”

在大课堂上,雪弟从理论角度评价小小说会员的部分获奖作品,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一篇篇小小说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好在哪里?瑕疵是什么?一目了然。为会员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忠告。往年,他的《小小说的小与大》和夏阳著作《小小说写作艺术》同获***微型小说学会首届“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奖”,两只金麻雀,双双在大湾区上空飞舞,美丽动人的姿影璀璨了一方天穹。

惠州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肖建国,是一个中、短篇小说的实力派作家,堪称惠州文坛小说创作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新星。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他每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时,常常在名字后面被注明“惠州”二字。皆因广东作家有两个肖建国,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广东***作家、《花城》原总编肖建国先生,在此权且称作大肖建国,他也是惠州小肖建国非常敬重的前辈,更是小肖建国努力追赶的目标。而70后的小肖建国,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凭着手中的一支笔,在南下众多打工一族中抒写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励志故事。

他当年曾经过着居无定所的艰难日子,一度陷入绝境,但是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硬是靠着倔强和执着站了起来,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和满腹文采,走出了低谷,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这支笔,让他手下许许多多的底层人物鲜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走到读者的心里。他的作品飞出惠州,飞向祖国各地,拥有不少读者和粉丝。他的名字也开始在省级、***报刊中频频出现,在小说领域崭露头角。

如今,身兼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惠城区作家协会***等不少职务的他,精力旺盛,凭借较强的文学天赋和勤奋,创作势头愈发强劲。五年来,他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名刊刊登,被连载和转载,创作成绩不可小觑。中篇小说《半生聒噪》入选往年12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小说《三更月呜咽》入选往年4期《小说选刊》,并获《小小说选刊》第18届(2019——2020)全国***作品奖;往年4月,获小小说金麻雀奖;往年10月,获第九届冰心散文提名奖。他的小说好看、接地气,饱含人性的悲悯情怀。不少故事缘于各类小人物,主人公的命运与现实紧密相扣,善恶笔下生,美丑文中现,人物形象尤其丰满。情节设计巧妙,语言出神入化、生动耐读。他凭借小小说和小说成绩加入***作协。

不喜张扬,长相颇有几分古典气息的胡玲,是鲁迅文学院学员、***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博罗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为人低调的她,如今在小小说界已经颇有几分名气,往年加入了***作协,成为惠州市加入***作协最年轻的作家。

每年她有多篇小说入选多种名刊、选刊,数量和质量都令会员们难以望其项背。她既是写小小说的高手,还是散文创作的高产作家。她文风平实、朴素、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俨如邻家女孩静静地向你讲述身边发生的日常琐碎,清新温暖,甜而不腻。文章也散发着淡雅清香,一如安静、娴雅的她本人。她的散文常常见诸各类报刊,是小小说和散文两轮并驾齐驱驰骋在高速公路上的能手。

1996年,她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文章散见于《***文化报》《***青年报》《北京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和各类年度选本,多篇作品被选入中高考语文阅读题,著有个人文集《尘埃里的芳香》《心花朵朵》。仅往年就有43篇作品(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或入选,有三篇小小说和一篇散文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5期)】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32070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