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九江话“背”

方言词汇|九江话“背”

九江,简称“浔”,古称柴桑,地处江西北部。“九江”一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书中记载:“过九江,至于东陵”,九江汇流,共长江之水,归入大海,故名九江。九江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小城,背抵“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庐山,面朝“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长江,好山好水育好人,九江一地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文人志士例如陶渊明、黄庭坚、陶侃等。

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外,九江也是一座饱含人文底蕴的城市,其中堪称语言文化活化石的方言——在九江就是所谓九江话,也是颇有韵味的。

九江话,不同于分布在江西大部分地区的赣语,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据明朝嘉靖《九江府志》载:九江“文化言语类金陵而近实”,也就是说九江话与南京话相近。

在九江话中有这样一个***的动词——“背”,几乎所有高频的日常动词都可以用“背”来代指。在九江,说话不说个“背”,就不能算是地道九江佬。

“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作为动词时读bēi,有用脊背驮、负担的意思,例如“那人背了十斤重的米。”

在九江话中,“背”作为类似于普通话中“打、作、搞”这样的泛义动词,首先可以指代泛义动词例如“打、做、搞”,“背”最常出现的语境有“背饭”,“我要回去背饭七(吃)了” “她(kei)下班回去给小孩背饭了。”这些句中的“背饭”就有“做饭、搞饭、准备饭菜”的意思;“瞎背”:“你这不是瞎背吗?”这里的“瞎背”就有“胡搞”、“乱来”的意思,这些都是“背”在九江话中最常见的用法。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泛义动词之外,“背”,还可以替代诸多其它的实义动词,例如“厕所的灯坏了,你去背一下”(表示修理);办证处工作人员说:“你去把材料背好了再来”(表示准备、整理);妈妈拧不开盖子时,爸爸说:“我来背我来背”(表示前面语境中的“拧”)。

从上面举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单独出现在某句当中,需结合上下文或情景语境才能理解其意思。

除此之外,“背”还常用于一些询问或强调效果的语境当中,具有突出结果的虚义,例如:“背好了莫?”——“背好了”/“冇背好”;“(把食物)背好七(吃)点儿!”;“(把舞台、衣服、或泛指整个人等等)背好看点儿!”

具有上述这些用法的“背”(bēi),本字是否为“背”,民间说法不一,尚待考证。但“背”作为九江话中***代表性的词汇之一,凝聚了这座江南小城的市井文化和人间烟火气,九江话中还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例如“夸白”(聊天)、“撤白乎”(撒谎)、“过咧”(吵架)、“断人”(骂人)、“洋五六神”(形容一个人思想不集中,容易神游)、“郁贴”(形容舒服)等等,都极富趣味,极具收集与考证的价值。

“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不仅是人们思念故土的媒介和情感寄托,更是地方文化、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以及研究语言发展脉络的宝贵材料,值得保护与传承。对方言的态度不能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能只说方言而完全摒弃***共同语——普通话,这样不利于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不能视方言为“土语”而只说普通话。

正处疫情时代的当下,这座庐山脚下的浔阳城,也正在探索保护地方人文的新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发扬文化优势、不失小城本色。

作者介绍:向芷晗,武大文学院2022级(准)研究生,江西九江人,热爱滑雪潜水等各项户外运动,喜欢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啥都会点但啥都不精的佛系女子。

主编:阮桂君

执行主编:张捷慧

作者:向芷晗

图片:网络

编辑:庄承志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方言词汇|九江话“背”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34646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