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原标题:留学生身上不香: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沈然彩镜原创

作者|邹王亚华万琪

编辑|唐亚华

往年求职季过半,没有“金三银四”,就连曾经的“湘乡”海归也感到了压力。在社交平台上,大量留学生高喊“秋招毁”、“好难找”,海归直接变成了“海废”。

这是因为,在供给方面,疫情发生后,留学生回国趋势增强。统计显示,往年***有超过百万的学生回国就业。需求方面,国内各大公司都在捂紧口袋“过冬”,并喊出降本增效的口号。此外,留学生群体也非常庞大,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留学生涯中可能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核心技能,也不一定与工作要求相匹配。这也让留学生的处境更加尴尬。

今天,申冉和五个有着坎坷求职经历的留学生聊了聊。有的从去年秋招到今年春招都面试过,但是大公司竞争激烈,很难进。反而小公司“拒绝”了他的高学历,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地方。有些人不情愿地加入了大厂,他们得到的是边缘工作。***,因为无法适应过度加班,他们选择了离开。

有些人虽然拿到了Offer,却不得不接受出国留学花费50万,月薪只有8000的残酷事实。还有的,虽然***找到了工作,但过程中经历了波折,一度报了培训班转行;更有甚者,有的人离职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先做个跑龙套的,暂时不会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情况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但他们认为,留学的价值并不一定是以找到高薪工作来衡量的。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也是一种收获。

今后,让他们在进入职场之前,先平静心态,降低期望值,面对现实,这将是他们的必修课。

大公司名额少,小公司“嫌弃”我学历高

于哲| 27岁安

往年10月硕士毕业,从英国回来。当时正是秋招的尾巴。给上海的一些企业投了20多份简历,***拿到了两个Offer,但都是天使轮周边的小公司。觉得平台和待遇一般,就没去。

到今年春天,我一直在密集地投简历和面试。我在安,目前在安投资公司。投了100多份简历,面试了近20家公司,但还没有最终决定去哪里。总的来说,这几年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大厂的招聘名额很少,小公司对我们也不“友好”。

先说说面试大厂的经历吧。那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集体面试。有9名申请人和4名面试者。一轮自我介绍下来,感觉大家学校背景都不错,竞争也很激烈。整个面试过程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试官问我“既然你中间提了那么多建议,为什么还要让其他同学做***的总结?”而且我来点评一下面试中大家的表现,淘汰三个人。

虽然我对大厂的面试已经有所了解,但是面试官现场问了这么尖锐的问题,给我很强的压迫感,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敢看其他候选人的眼睛,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给了三个候选人淘汰。我已经过了这个大厂的两面,还在等进一步的通知。

我最初的想法是,不一定要去大厂,只要一个岗位能锻炼我,给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行,但是面试小公司的经历并没有那么舒服。比如总有公司说“你这么***,来我们公司做人才”“你可能在我们这种小公司待不了多久”“你的工资应该不低”。我明显感觉这些小公司对自己很没有安全感。而且他们好像也不需要研究生、留学生这样的员工,更喜欢招本科生甚至专科生。

我清楚地记得我和另一个研究生有过一次面试。当面试官问他期望薪资时,他说6000元。另一个人说:“你知道的***工资是多少吗?" .我们俩当时都觉得强烈的不被尊重,***工资只有1700元。如果给我们这个水平的工资,岂不是打脸?

另一个不好的现象是,有些企业的HR需要刷KPI。他们面试人数多,但是几乎不招人,导致我参加了很多无效面试。还有一些国企的岗位,很少对外开放。特别难进,有的还有潜规则。

现阶段不太在乎工资,更喜欢踏踏实实的学东西。我有一个五年目标,现在也不着急,只要工资在集团平均水平就行。我觉得出国留学的费用和能拿到的工资是没法比的。出国留学更多的不是增长知识或者技能,而是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心态,抗压能力,眼界,圈子。我觉得这钱花得值。

现在我的总体感觉是,大公司竞争太激烈了,可能进不去,小公司好像也不欢迎我们。目前我有两个相对满意的选择。将来,我可能会尝试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如果发展空余地真的有限,我可能还是会去北京或者上海找工作。

入职大厂不适应,离职后准备Gap一年

张乐乐|京,27岁

往年从英硕毕业,毕业快两年了。当初选择留学的时候,并没有过多考虑就业问题。我本科是国内比较好的211大学,在国内考研和申请国外学校两个方向奋斗了很久。当时,我被***排名前2的大学之一录取,但面试失败后,我申请去英国。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把目光放在了北京上海。当时我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应聘了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国内互联网公司和独角兽几乎都投了。为了准备笔试和面试,我在网上找了很多攻略,还特意咨询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的同学,教他们面试技巧。

面试了20多家公司,能明显感觉到国外学历并没有给我加分。还遇到一个面试官直接说,如果我不是国外***学校毕业,不如招985国内的。

校招的时候拿到了五个Offer,大部分都是营销岗位,没有一个是我特别喜欢的。但是,我选择了工资***的那个。当时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只在国外学习了三年,但我在***生活了20多年。整个思维方式仍然非常***化。既然大家都决定回国工作,不如选择本土的互联网公司。

但进去后,晚上8点前都没下班,甚至晚上10点还要开会。我坚持了半年,平静的选择了离开。这就是我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原因。之后就不太好找工作了。现在失业一年了。

我在国外学习花了大约50万美元。这个费用家里能支撑。我刚去留学的时候,父母没有告诉我要多久才能把学费赚回来,或者说如果我没有找到好的工作,留学就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所以,我没有太大的压力一直失业到现在。就我个人而言,在英国的两年让我的认知、视野和学习习惯都受益匪浅。如果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出国留学。

从大厂出来后,我去了一家外企面试。留学期间,我去了这家公司的总部实习。整个面试下来,我和面试官沟通的非常顺利,他们也认可我的能力。但是***因为工资和职位不对口,最终还是拒绝了。

我觉得现在国内找工作很难,也和整个大环境有关。目前准备再Gap一年,慢慢来。

留学花50万,Offer1个,月薪8000元

陆驰| 24岁北京

往年10月回国找工作。我想从事影视行业。我认为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我决定出国一年。想回来看看行业的就业情况。

为了找工作,特意选择10月份回来,赶上秋季招聘。回国前,我在网上刷了八九月份各个公司的招聘信息,希望一从隔离回来就能面试。

当时有两个投放方向,一个是大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是影视公司。结果大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响应,开校招的影视公司也少之又少。前后只得到两家公司的面试机会。面试结束后比较好家公司没有任何消息。还好第二家公司有面试。12月中旬,我拿到了Offer。

当时见了三轮,聊得挺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点焦虑。还好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在这家公司工作,给了我一些积极的反馈,让我感觉好了一点。

我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薪资要求不高。我觉得有8000块就好了,现在这个公司也满足了。

当然,这和我出国的花费比起来,真的不算多。自从我计划出国以来,我仔细计算了每一笔费用。我前后一共花了50万。如果用我现在的工资去挣,我就不用交税了,前后五年都不用吃不用喝。我家不富不贵,也想过以后把这笔钱还给父母。

但是我觉得留学不应该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衡量。出国留学是父母对孩子的投资,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且我是英国留学,只需要一年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比国内研究生两三年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短很多。这也带回了一些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优势,使我能够更早的进入职场。

我是从事文化工作的,我觉得我需要更高的视野。我不能局限在单一的环境里,出国会有长远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我没有遗憾。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一些留学生在家里上网络课,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我觉得很可惜。

希望能在这个公司长期工作,有自己的作品,长期从事这个行业。

现在留学生的竞争力没有那么强了,这也和很多人出国回来就是为了一个文凭有关。如果要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提建议,我想说,一定要好好学习,抓住这个机会练好英语。他们想知道自己在学校想学什么,父母为什么要送自己出去,自己能有什么优势,提前规划。

投了50多家公司没拿到Offer,一度报班打算转行

卢晓| 27岁上海

我在德国读本科,专业是应用化学。毕业后回到Gap一年。经过正式工作和实习,我又去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了一年化学。往年9月硕士毕业回国。我的职业规划很明确:去外企,做研发。

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那年的秋招。我投资了50多家公司,大部分是快消品公司,比如联合利华,宝洁,拜耳,辉瑞。当我比较好次开始找工作时,我自信我能得到很多工作机会。结果两个月过去了,直到11月中旬我才收到最终通知。

我在求职的过程中很痛苦。化学专业是“生化环境材料”四大落子之一,找工作不容易。如果想做研发,化学专业基本需要进实验室。想去更好的平台,只能在几家大公司找了。经过几次面试,我的对手都来自复旦、交大、南洋理工、UCL等大学,甚至还有博士。

在收到***的邀请之前,我一度心灰意冷,考虑要不要直接转行。我报了一个数据分析的课程,以为做码农工资、机会、前景都不错。我甚至投资了一家汽车公司,和化学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我一直在上各种面试辅导班。我为P&G八大提出的每个问题准备了两个故事,并用中文和英文反复背诵。那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几乎每天都要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参加面试。

中间还遇到一家外企,***放我鸽子。我打电话问情况,对方态度很不好。一场战斗下来,对方说再给我安排一个。结果那次面试前,他跟我说我对他们公司不满意,我就取消了面试。

也许运气是守恒的。在我报了数据分析班后的***两周,我接受了三次最终面试。那一周,我接到了Offer电话,半个月后正式Offer发给了我。这家公司是业内知名的外企。从面试经历和面试官的态度来看,我感受到的不是冷冰冰的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和沟通。

所谓面试经验,其实就是认真准备,好好回复。***面试前,我会把公司的所有官网浏览一遍,掌握他们的刚刚动向,新产品,合作项目。当你终于见到大老板时,能说出你对公司的看法,这是一个额外的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我自信而坚定。自信表示“我说的是对的”,决心表示“我真的很想进贵公司”。

留学生的求职环境真的没有以前好了。他们会看学校排名,也会觉得英硕是个水大师。外企也更希望求职者不都是海外教育背景。但我很乐观。我也是在德国读本科的五年里练出来的战斗能力。因为德国的大学学业很重,很难毕业,***我下了一个“不回国”的毒誓忍了下来。

入职半年,对公司的工作内容、薪资待遇、氛围都特别满意。德国留学一年大概15万,英国一年大概35万。如果五六年能把这个钱赚回来就比较好了。但是,我还是更关注工作和成长本身。希望能在管培的轮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回国比较好份工作薪资6500元,今年打算去体验“跑龙套”

徐| 26,北京

我本科在美国读商科,学费在80万-100万人民币之间。往年回国后,比较好份工作是去一家酒店行业的头部品牌,工资只有6500元,其中500元是我们管培生和公司所有的。

但是,我和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要计算留学的投入产出比。对我来说,留学最重要的是经验。在国外的那些年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留学生的教育和身份,而是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体验了新的生活。在大学四年后,我没有被抛弃。自从我上了大学,父母就不再给我提供“输血”的生活费了。我的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还拿了奖学金。当时我回国后的比较好份工作,其实是毕业时应聘的一个国际项目。只招了四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这个国际项目是在美国工作一年,然后回国一年半。你回工作的酒店也是头酒店。但往年回国后,只干了半年就走了,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第二份工作进入旅游行业,主要提供高端入境旅游服务。

感觉回国后和国内本科、硕士毕业的人在一个起跑线上。留学生比较好的优势可能就是语言优势。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国内就业市场的技巧,包括薪资谈判。我第二份工作工资7000元。

然后,就是往年疫情,期间我们都发了一半工资。后来自己做了一个项目,工资也只到了一万左右。到去年年底,旅游业越来越差。公司要裁员,我也想辞职,12月份就走了。

离职后春节很近,旅游了一个月。春节过后,我去了深圳,因为一场突发的疫情不能回家,所以先来了大理,做了一名志愿者。

在此期间,我也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因为想离开旅游行业,继续另一个领域的规划。发出去的简历中,回应的并不多。其他人都在上海,现在受疫情影响,很难安排下一轮面试。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经常转发给我一些今年人才市场的信息,比如大厂裁员,今年没有“三金三银四”等等。最近我在大厂的学妹也发朋友圈说感觉很难过,emo。

但是我目前在大理的生活状态还是挺好的。前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我和朋友在大理也经历了一次群演和跑龙套。志愿者工作到期后,我们打算以跑龙套为新体验,***赚100元。我不认为我会在短期内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

现在,出国留学是非常普遍的。身边很多人都有过海外留学经历,毕业后都自己创业了。但是他们很多人回国进入体制内,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文中的说明文字和插图均来自pexels。应采访对象要求,卢晓、陆迟、徐舒、于哲、张乐乐为化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37483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