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能:惠州工业发展的亮丽底色

高端产能:惠州工业发展的亮丽底色

原标题:高端产能:惠州工业发展的亮色背景

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南方日报记者梁伟春摄

五月的惠州,生机勃勃,创新求变的氛围无处不在。

在惠东黄埠,中科院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建设;惠城区南街,东江实验室总部土方已完成;在仲恺高新区,德赛四维的智能驾驶产品获得了越来越多主流汽车厂商的订单;在大亚湾开发区、惠阳区……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加大R&D投资,拓展市场。

据统计,1-4月,惠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6%。高端产能不断壮大,成为惠州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去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今年惠州市***工作报告提出,5年内惠州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两大支柱产业跻身世界比较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创新成为惠州发展的比较好动力,正在引领全市工业实现转型升级。

●南方日报记者鲍

创新的源泉

两个大型装置和东江实验室是创新的基础

“总部区域的土方工程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主体建筑完工投入使用。”近日,惠州市科技局产学研分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东江实验室的建设进展。

对于很多惠州市民来说,东江实验室可能比较陌生,但很多人可能已经和它息息相关。早在疫情突然爆发的往年初,口罩就变得非常紧缺。此时,总部设在惠州的先进能源省级实验室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紧急开展了核孔膜在口罩中的应用研究,研发出可水洗高效防护离子膜口罩。重复使用的特点让它名声大噪,也在一定程度上稍微缓解了口罩的不足。据了解,这是该实验室开工建设后,***成功面向市场开展应用研究。

广东省先进能源科学技术实验室于往年8月获得广东省***授牌,采用“一核+四副中心”的联动模式。核心总部即东江实验室设在惠州,分中心设在佛山、阳江、汕尾、云浮。也就是说,早在两年前,很多惠州市民佩戴口罩的先进技术就出自这个实验室。

据惠州市科技局产学研分中心负责人介绍,东江实验室设立了总部、通湖园区、黄埠园区、大亚湾园区、兰州分中心等园区。目前,通湖公园除了总部区的土方工程外,已通过租用场地的方式率先投入使用,7个科研团队约100名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东江实验室研究团队累计承担省级基础研究项目8项,省级项目经费接近1亿元,其中超重核素合成及新方法研究单个项目获省厅资助4600万元。

毫无疑问,东江实验室将成为惠州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作为科学仪器中的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作为大国重要仪器的中科院也在加快建设。他们将专注于重大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为包括东江实验室在内的科研机构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支撑惠州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乃至推动相关产业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占据先机。接下来,东江实验室先进的核能与技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多能互补等领域将获得更多创新资源,为惠州产业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据惠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惠州将以两大科学仪器和东江实验室为重点抓手,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全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下一步,惠州将利用自身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引进更多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入驻,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加快形成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加速先进项目产业化。

从创新链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致力于基础研究的两大科学仪器,还是专注于成果转化的东江实验室,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实现科技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成果转化为连接科研和生产线的关键桥梁。

近年来,惠州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扩大产能、提高效益。在最近公布的往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惠州有6个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其中“锂电池激光焊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二等奖,是惠州企业和单位牵头的6个项目中比较好一个获奖的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广东省李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和惠州学院。

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龙达峰介绍,该项目于往年1月立项。惠州学院前后有“控制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团队魏晓辉教授、曹建中教授等8名博士生导师参与联合研究。

元亨是惠州智能装备龙头企业,主要从事锂电池智能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龙达峰解释说,激光焊接是锂电池生产的重要工序,但当时国内的焊接设备无论是成品率、生产效率还是稳定性都不尽如人意,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与惠州学院合作攻关“锂电池激光焊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

由于这是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供参考。另外,很多老师还承担着教学任务,而企业在等待转化应用,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紧迫。因此,双方在技术和合作机制方面克服了许多困难。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当然,老师们也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惠州市正在全力打造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成果转化需求强烈。据龙峰介绍,惠州学院向应用型转化以来,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惠州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推出了面向高校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等项目,有利于消除高校与各类企业之间的信息盲区,必将为惠州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惠州有很多产学研结合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惠州大学、李等。从往年开始,惠州每年将拨款2500万元实施“曝光清单”工程,对中间清单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引导企业投入1.8亿元用于项目研发。在各项措施的带动下,去年惠州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13亿元,居全省第六位,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高等企业培育

“星月通惠”凝聚转型升级的力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R&D活跃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中坚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企业素质和产业先进程度。在惠州,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近日,惠州第六届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公布了今年***创新创业大赛种子项目评选情况。惠州盛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围比较好轮种子项目。盛微电子主要从事电源管理系统的生产和销售。往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前年被评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欧庆华说:“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做科技型企业为目标。正因如此,该公司一直重视R&D,现在其20%以上的员工都在从事R&D活动。

因为关注R&D,惠州的高科技企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雷曼光电、周明节能、西顿照明等一批惠州高新企业研发的产品,多次出现,为“徽州智造”写下新注脚。作为国内汽车电子的龙头企业,德赛四维和华阳集团分别以去年10%和8.5%的高强度R&D投资锻造核心竞争力,踩着智能驾驶之风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里,惠州的企业结构呈现出少数大企业、大量小企业的格局,“月明星稀”成为真实写照。如今惠州的百亿企业越来越多,仅往年就有7家。与此同时,中小型科技企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往年,惠州共有高层次企业20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62家,均比3年前翻了一番。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日月同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目前,惠州各县区都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工作。近日,仲恺高新区出台《仲恺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和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投入大量“真金白银”奖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比如,区里对区级高精尖培育行每家仓储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对每家仓储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每家仓储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R&D费用50%以上的年高增长率,按照R&D费用增幅的5%给予***10万元的R&D后补助;整体迁入仲恺有效期高的分别奖励30万元和10万元。

惠州层面,今年建立了高新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形成合力,解决高发展难题。惠州市财政每年将拨款3000万元,对科技型企业按其上一年度实际R&D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鼓励其积极申报高水平。“要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提升创新能力的‘牛鼻子’”,惠州市科技局副***刘一相信,接下来高新技术企业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从而提升惠州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惠州的产业转型升级。

采访

中山大学徽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海波:

发挥产业优势,集聚高端资源

从创新政策体系的完善到创新平台的建设,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惠州近年来不断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目前惠州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如何抓住金融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机遇实现大发展?围绕这些话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徽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海波。

南方日报:基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产学研合作在惠州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吴海波:产学研合作在推动惠州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惠州在产学研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惠州通过与高校共建科研院所、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晒单挂帅”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惠企惠民”行动计划、举办科技成果交易会、出台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暂行办法等方式,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政治。

南方日报:目前惠州创新发展***的短板是什么?你觉得怎么能补上?

吴海波:近年来,惠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广深莞科技走廊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面向“2+1”产业的战略性科技力量布局不足,高校、省级新R&D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数量较少;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不完善,高层次人才数量少。

因此,要突出创新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共同发展,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同时,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进广深港澳等地高水平大学与惠州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开放平台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惠州的应用示范;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能力建设;出台帮助企业优化企业的政策,促进企业市场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改善城市发展环境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南方日报:惠州正在打造两万亿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你认为惠州应该加强什么来支持两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吴海波:要支持行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校和新R&D机构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加大力度支持服务两大支柱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推动技术链向产业链和商业链高端升级。同时,也要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联合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标准的制定,提升两大产业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大龙头产业项目和“专精”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和补充现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项目,通过“强链”和“补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南方日报:在深莞惠一体化的背景下,惠州如何与深圳争夺创新资源?

吴海波:惠州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惠州可以发挥石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突出优势,着力推进各类高端资源要素的汇聚,以“双区”建设为契机,把深圳建设成为创新资源的比较好承接地和科技成果的比较好转化地。并积极参与省内重大科技战略部署,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中试基地开放共享机制,与广深港澳合作开展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模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观察眼

复杂的环境让创新变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当前,疫情尚未散去,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创新更有价值和紧迫性。

在惠州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企业迎难而上,仍然在R&D大量投资,拓展了市场,开辟了新天地。

比如惠州乐易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主要涉及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系列。无论是疫情带来的困难,还是供应链带来的困难,对这家公司来说都不算太大。但近年来,公司坚持加大R&D投资,引进更多R&D人才,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产值连年翻番。

当然,有些公司不是很强,但他们仍然坚持一个底线,那就是在R&D的投资不能少。压力这么大,资金不足,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公司负责人直言:“在制造业,做好研发是比较好出路。搞不好,迟早要关门。”

在惠州,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每个公司根据自己的实力投入不同数额的R&D资金。总的来说,R&D的投资只增不减。这体现了企业家的长远眼光,当然也说明了复杂背景下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环境越复杂,竞争越激烈,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而更强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只能是创新。

另一方面,在当前环境下,仍有不少企业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当生存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还有多少钱和精力去规划长远发展?一方面,企业要尽力应对这一点;另一方面,职能部门要尽力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帮助企业降低各种成本。疫情总会过去,那些熬过疫情,在R&D坚持下来的企业,一定会看到雨后彩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高端产能:惠州工业发展的亮丽底色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39605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