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的重点难点整理

数学一年级的重点难点整理

离***一步越来越近了,高一的这群小家伙就要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迎接期末考试了。作为父母,在期待孩子在学习上有进步有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心和焦虑。然后,跟着我认真梳理一年级数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孩子复习理清思路。

01整理数字识别,发展数字感。

对“100以内的数的认知”的梳理,主要包括对数字、计数单位、数的构成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数数、读写数的能力,感受数的大小,从而发展初步的数感。重点是100以内数字的含义和读写方法,难点是用“多”、“少”、“多”、“少”等方式描述数字的大小关系。

1建立数字概念。

让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理解数字的含义,正确读写,梳理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明确数字的构成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数字感,对以后理解更大的数字也有重要的影响。

熟记“从右数起,比较好个数字是个数字,第二个数字是个数字,第三个数字是个百”,并明确一个数字上的数字代表几个一,一个数字上的数字代表几个十,一个百上的数字代表几个百。这样,要理解数字的构成,把数字放在数字里分析自然就简单多了。

阅读时,十位数上的数字是什么,个位数上的数字是什么?写的时候,十位写几个十,单位写几个一。

尺寸越小,位数越大。如果位数相同,是两位数,那就比十位数好,十位数的数更大;如果十位数一样,我们再来一个。

2感知“满10进1”

“满10进1”的基本计数法是计数的关键。复习的时候,孩子要认识到10根棍子要扎成一捆,也就是10根是1根10;1捆1捆数,当你数10捆的时候,你会把它们捆成一大捆,也就是10个10就是100。

数数的时候,最难的是十九加一是多少。根据“满10进1”的计数原理,9+1=10,所以应该比原来多一个十分。

3描述大小关系。

在儿童能够比较100以内数字大小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用“更多”、“更少”、“多得多”、“少得多”(或“更大”、“更小”、“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来描述100以内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这里首先要说清楚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多”是多一点,“少”是少一点,“多得多”是多很多,少得多,“差不多”是多一点,少一点,非常接近。在描述关系时,要根据两个数的不同程度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

50到45(更大)85到45(大得多)10到45(小得多)

4区分奇数和偶数。

单数是指有1、3、5、7、9的数字,偶数是指有0、2、4、6、8的数字。要区分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数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注重计算,夯实基础。

1口算复习

比较好(二)口算主要包括: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整数加减十位、两位数加减十位、两位数加减一位。

在这些口算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基础,但也要包括上学期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因为这些口算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关键,当然也是笔算的关键。因此,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口算时,可以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比如看到13-8=5,马上想到13-5=8以及相应的加法公式5+8=13和8+5=13,可以大大提高口算效率。

重点是要正确熟练地计算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难点在于理解“满10进1”和“背1进10”的计算和处理方法。当然,复习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和不退位,两位数加一位数加十或减十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用相同的问题组的形式进行比较,如:

两位数加一位数,如果每位数之和小于10,则十位数上的数相加就是十位数上的数;如果所有位加起来都是10,那么几十位上的数就是1。

两位数减一位,如果一位足够,被减数第十位上的数就是十位上的数;如果位数减得不够多,十位数上的数就减1。

两位数加或减一位,就是先把一位中的数字加或减;两位数对整十位数的加减是先对十位数上的数进行加减。

加强对比,明确方法,适当进行限时训练,逐步提高口算能力。

2笔计算的回顾

比较好(二)种计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无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无退位减。

重点是明确两位数的加减方法:①相同数字对齐;(2)从单位算起;(3)10位相加,输入1到10位;如果位数不够,就从十位中拿回一位,然后再拿回十位。

难点在于实际计算过程中,孩子特别容易混淆进位与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所以,当每个数字加起来都是10的时候,输入1到第十个数字的时候要把进位“1”标记出来,切记这十个数字必须相加;位数不够减的时候,从第十位开始减1到位数,不要忘记退位点,这样在减之前,位数要减1。当然,在不需要搭载或者退位的时候,一定不能画蛇添足。

同样,笔算训练也可以让孩子从题组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3评估审查

在口头和书面计算中,估算通常用于计算前的预测。

对于口算,更有可能的是估计数是几十,比如:

37+8()十多46-4()十多

40+39()十多78-50()十多

要估算两位数的加减,首先要看一位数的加减。如果加进或退位,十位数上的数字会相应变化。要估算两位数的加减,只要看十位数的加减,就能确定是几十位以上。

对于笔算来说,比较常见的是在数字的第十位上说出数字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验证。

无论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估计在十位数的时候,都要先看位数的加减,再根据有无进位或退位来确定十位数是多少。

03认识平面图形,认识应用。

在比较好(上)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简单三维图形的基础上,比较好(下)主要是“从体到面”,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复习的时候重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在识别这些平面图形时,最困难也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矩形和正方形的识别。虽然一年级的孩子不需要完整地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是可以引导他们从边长上区分清楚:正方形的四条边彼此等长,而长方形只有两条边相对的长度。

综合主题主要包括:

(1)分类统计图:可以边统计边在图上打“√”,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2)寻找规律继续画:先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几个图形为一组,把各组图形圈起来,这样就可以照原样继续画了!

比如:□△χ□△χ _ _ _ _ _ _ _ _ _ _

(3)数图:首先找到最基本的单位,然后观察是否2,3...可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图形,***把数字加起来。当然,有时候你要注意组装的方向。

如: 有(5)个正方形

(4)操作:一定要让孩子放一根小棍子,折一张折纸,这样可以直观形象地感知,然后更深入地思考。比如我知道,一张正方形的纸,一次可以折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摆一个正方形等姿势至少需要4根同样长度的棍子。

灵活使用“焦媛粉”学会购物。

单元“元、角、分”是全书的难点。由于高一的孩子很少接触人民币,生活中***购物的经历也很少,所以一直是让孩子、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本单元中,除了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和收入的比率之外,重点和难点是让他们学习购物活动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不同面额人民币的区别,还涉及到取、换、付、换硬币等数学活动。

1记忆率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几个元、角、点之间的进步率应该是很熟悉的。只有记住进步率,才能做好人民币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和比较。

比如8元中的7角=()角,因为1元=10角,8元就是8 ^ 10角,也就是80角,80角+7角=87角;38分=()角()分,满10分是1角,38分中三个10分是3角,8分写成8分,所以38分是3角8分。

比较人民币大小时,常见的是先统一单位再比较,比如1元是3.90分,先把单位统一成“角”再比较。不过有时候也可以用“数据同比例单位”的方法,比如:30 30元,都是30,只要大于“角”和“元”这两个单位。有时候比较几个“元”就够了,比如7元的5毛钱,6元的8毛钱。只要对比一下“7元”和“6元”的尺寸就可以确定最终的尺寸了。所以要掌握比较的方法,灵活运用。

2准确的货币兑换

人民币兑换的原则是公平的,所以换钱前后人民币的总面额是不能变的。遇到大面额的,可以画个图算一下。

要特别注意的是,可能有不同的换钱方式:比如一张50元可以换成()20元和()10元,或者()20元和()10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有条不紊的想一想:如果你只换了一张20元,其余都换成了10元,你需要三张10元;如果把两张20元换成40元,就需要一张10元。换三张20元,就是60元,超出50元,不能换。

换硬币时要特别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

①1 100元可以换成()50元、()20元、()10元。

②一张100元可兑换()50元、()20元、()10元。

这两个问题看似相同,实则不同。(1)比较好个问题,把100元换成成都是50元起,还是20元起,还是10元起;第二项是把100元换成50元,20元,10元三种不同面额的,合起来就是100元。

3购物问题

解决实际购物问题,一定要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重点明确:付出的钱-花出去的钱=收回的钱,付出的钱-收回的钱=花出去的钱,花出去的钱+收回的钱=付出的钱。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灵活选择数量关系解决。

其实,孩子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购物问题,还是需要进入真实的购物情境。在家长的监督下,尝试***购物,体验过程,积累经验。

05理清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题部分,重要的是让孩子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实际问题之间的沟通,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比较好(二)册教材中,新的解题类型有: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和求两个数之差的简单实际问题。

(1)求被减数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往往体现在求“有多少”和“有多少”的情况中。只要把“移”和“留”结合起来,就能找到“原”。

(2)求减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往往体现在我们吃了多少,卖了多少,借了多少,带走了多少的情况上,可以简单地称为“我们拿走了多少”。只要把“原”从“余”中减去,就是“除”。

(3)两个数之差是多少这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各种各样的问法,无论是“多少()大于()”、“多少()小于()”还是“()去掉几个数就等于()”,都是在说两个数之差是多少。从“大数字”中减去“小数字”就可以得到差值

当然,在解题中,要学会多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特别是逐步培养根据问题灵活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好了,经过这样的梳理,孩子们的复习思路是不是更清晰了?记住,要根据孩子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所侧重,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06高一十大易错问题

[易错1]

小林的钱刚好够买一辆58元的玩具车。小林最多有多少张10元?

【咨询】这个问题经常问“小林买一辆58元起的玩具车,全部付10元。他至少交了多少10块钱?”迷茫。相比较而言,“至少交几十块钱”比较好理解。孩子会不断尝试,不断修正自己:你不可能用5张10元的票抵50元就能买到58元的玩具车,所以你要用6张10元的票,60元就能买到。所以在遇到上面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的转化为“至少交几个10块钱”的问题。上面的问题要求“最多交几个10元”,关键是理解“刚好够买”的意思。“刚好够买”是指小林的钱是58元,但58元里最多只有5张10元的。如果你认为最多有6张10元,那么小林的钱至少有60元。怎么可能是“刚好够买”?所以,学习分析题中的关键词还是挺有帮助的。

[练习]王先生带的钱只够花65元买一个排球。王先生最多有多少10元?

[易错2]

【探究】这个问题应该属于“数硬币”,也就是一共多少钱。按照常规方法,当孩子把几元和几元组合在一起,把几个角和几个角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出现“(1)元(11)角”。但是,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一般到了10分就会折算成1元,所以应该是“(2)元(1)分”。在数硬币的时候,可以用10分或者10分的人民币圈起来,提醒自己可以换算成更大的单位,这样不容易出错。

[易错3]

东东折了40只纸鹤,明明是28只纸鹤,明明要折多少只纸鹤才能超越东东?

【探究】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会重视“至少”这个词,但往往会忽略“超过”这个词。大部分公式是:40-28=12(只),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东东和明显折叠的纸鹤的区别。其实“最少”二字很重要,“多于”二字同样重要!如果明明再折12只纸鹤,他的纸鹤就是40只了。只能说明明的纸鹤和东东一样多。但问题是明明的纸鹤应该会超过东东,而且是比较好折的最少的,所以我们认为明明的纸鹤会超过东东。答案应该是:40-28=12(只),12+1=13(只)。对于多个关键条件的问题,一个都不能忽略!

【练习】小红和小文跳绳。小红跳46次,小文跳53次。小红能跳几下超越小文?

[易错4]

学校有50个排球,18个是从高一借来的,24个是从高二借来的。一共借了多少?

【探究】当问题中有三个条件时,有的孩子会不知所措,甚至把前50个和18个合起来,算总借数。其实从提问开始,问题就要求“一共借了多少”,所以只要把一年级和二年级借的加起来就是一共借了。但是问题中的“学校有50个排球”对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作用,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所以要善于根据题干梳理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条件来回答。

[练习]书店里有55本童话书。上午卖了23本,下午卖了18本。总共卖了多少本书?

[易错5]

学校在一条马路两边各种26棵树,需要多少树苗?

【探究】这个问题错是因为我不理解“两边种了26棵树”这句话。其实可以画一个简单的图来帮助孩子理解,如图:

“两边各种26棵树”就是路的一边种26棵树,另一边种26棵树。所以只需要把两边的树苗结合起来就可以了。有时候,简单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含义。画画是个好主意。

【练习】格林大叔会在街道两旁摆放28盆绿植。一共会放多少盆?

【探究】看到这个问题,孩子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个选项,因为估计是受24+( )=31这个问题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清楚公式中的“>”,左边公式的数字大于31。如果7只等于31,就要填一个大于7的数。看清楚题目,就要会分析,这样才能正确回答。

[易错7]

十位,40前的数字是(),90后的数字是()。

【咨询】小朋友可以轻松填写:十位,40前的数字是(39),90后的数字是(41)。原因如下:比较好,没有办法看清数字,是“十个十位”而不是“一个一个位”;第二,我觉得应该先问一个40前面的数字,然后再问一个40后面的数字。所以考题一定要详细,要把关键词圈出来。

【习题】十个地方,55。***一个数字是(),比较好个数字是()。

[易错8]

一个两位数的数,每一位都是6,这样的两位数总共有()个,其中***的是()。

【探究】孩子认为这样的两位数有(10)个,其中***的是(96)。他们得出的数字应该是:6,16,26,36,46,56,66,76,86,96。我认为我满足了“个位数6”的条件,而只是忽略了这是一个“两位数”的资格,这是孩子经常犯的错误。看题的时候要多注意,千万不能马虎。

【练习】一个两位数的数,第十位是3,这样的两位数共有()个,最小的是()。

[容易出错的9]

一本书总共有68页。很明显,每天可以看35页。你能在两天内完成它吗?

【咨询】孩子不能理解的是“***看35页”的意思,问“两天能看完吗”怎么办?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是这个问题错的一大原因。“每天读35页”是指比较好天读35页,第二天读35页,第三天读35页...每天阅读的页数是一样的,都是35页。问“两天能看完吗?”其实只要把比较好天读的页数和第二天读的页数加起来,算出两天读的总页数,然后和这本68页的书的总页数对比就行了。如果两天阅读的页数超过68页或者刚好68页,说明两天就能看完;否则,我无法完成它。善于分析和理解题意,对顺利解题有很大帮助。

【练习】一本书一共70页,小文每天看22页。你能在三天内完成它吗?

[易错10]

小林,小明,小红都有一些图,其中小林比小明多,小明比小红少很多。他们中谁的图片最多?

【探究】这个问题是错的,因为我看不懂三个人的画有什么关系。比较好个条件是“小林比小明多”,第二个条件是“小明比小红少很多”。感觉有点迷茫,想不通。其实第二个条件可以改成“小红比小明多得多”。于是乎,小林被拿来和小明比,小红也被拿来和小明比,小林和小红都被拿来和小明比。对比的对象很明确,结论也很明确:小林只比小明多一点,而小红多很多,所以最多的应该是小红的图片。有时候,换个说法,很清楚。

相关文章:

1.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复习教案。

2.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大纲

3.小学一年级下数学考点

4.一年级数学教师复习计划

5.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数学一年级的重点难点整理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593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