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足迹】保山: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足迹】保山: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建设新时代,足迹】保山: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中寨西莫拉瓦村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村口的石碑上刻着“让幸福的瓦村更幸福!”

一大早,许多游客来到村子里。清水乡副乡长、三村党总支***赵家庆正忙着向游客介绍西莫拉瓦村的变化。

“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这是记者在西莫拉佤族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一切要从往年1月19日习访滇说起,当时他来到了西莫拉的佤族村。

两年多过去了,改变的不仅仅是西莫拉的佤族村。走进腾冲的一村一村,习的亲切问候、热情鼓励、深情嘱托,已经镌刻在边疆各族儿女的脑海里,成为最温暖的记忆。

张的画

让瓦村的生活变得更加甜蜜。

西莫拉,Wa的意思是“快乐的地方”。但是,以前腾冲市清水乡三村大部分家庭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往年,全村脱贫。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来到西莫拉村,看望村民,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和少数***村寨建设情况。

“我很了解农村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佤族村民李发顺至今记忆犹新。当天,习来到李发顺家,察看了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一个一个去了解生活环境。后来在院子里,我和李发顺一家一起做了当地节日的传统食品——米粑粑,和他们聊起了他们家的扶贫情况。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在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中寨司磨拉洼村与村民李发顺聊天,详细询问扶贫情况。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你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我。我会继续靠自己的双手提高收入,让生活更加富足。”曾经因残致贫的李发顺说。往年,李发顺家投资20万元建了一个农家乐,卖米粑粑等特产。生意好的时候,他***能挣1000多元。

赵家庆介绍,如今,村里不仅建起了欢乐餐厅、斯米拉米粑粑厂等。,还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吸收全村农民成为合作社成员。同时,村里组织村民开展了丰富的技能培训,如民宿、茶艺、种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让村民们吃了一顿“旅游饭”。

“委托,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我们要把乡村旅游繁荣起来,把富裕的产业巩固起来,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赵家庆说,村里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区域安装了智能消防设施。西莫拉的佤族文化广场,李发顺的院子,都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方。往年,西莫拉瓦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42元。

如何实现巩固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成为保山市贯彻落实习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紧迫任务。两年来,保山市全力巩固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一个平台、三个机制”。往年共消除9359户34887人,“双联”覆盖率38.7%,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就业。全市7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目前,保山市按照“抓点成码”、“推景成景”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了1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1个沿边现代小康村建设。幸福洼乡入选全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名单,“大和顺”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名单。

“请放心,我们会牢记嘱托,继续努力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日子会越来越甜!”面对未来,赵佳青信心满满。

图为三村中寨莫拉瓦村一角。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来到和顺古镇调研。走进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振兴情况;沿着和顺胡同,看看古镇的风貌,了解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和顺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顺图书馆馆长存玉表示,进一步发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任重道远。近年来,和顺镇、腾冲市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和顺图书馆消防系统,同时对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和顺图书馆郭毅摄

和顺是******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往年6月11日,爱思奇纪念馆升级后重新开放。修缮后的纪念馆分为艾思奇生平、大众哲学的创作背景及历史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情怀三个主题展厅。通过调整一些细节,增加一些内容,合理优化展览,增加智能技术增强互动性,把艾思奇成为***哲学家的追求、大众哲学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化的刚刚理论成果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

艾思奇纪念馆

“习在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化讲好、讲得让人听得懂、听得进的人才,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艾思奇故居管理处主任邵伟波表示,打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化宣传的前沿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艾思奇纪念馆义不容辞。

和顺镇******蒲亚增每次回忆起参观和顺古镇时,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在和顺古镇调研考察时,向游客和村民挥手致意,向大家拜年。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两年来,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我们在古镇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蒲亚增介绍,和顺镇建成了水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能做好”哲学研究所,开展了“大众哲学”主题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欢迎。

和顺镇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完成了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提升和郑德大道建设,《保山市和顺古镇保护条例》于往年7月1日正式实施。

牢记嘱托,保山市紧紧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传新路径,着力培养理论宣传骨干、打造为民宣传队伍,全方位开展理论宣传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家喻户晓。

往年10月,保山市出台《***保山市委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提供了遵循。

两年来,保山市不断加强市委讲师团建设,建设县(市、区)、乡镇基层群众宣讲团。截至往年底,全市共成立基层宣讲团191个,受众超过73万人。

宝山***群众牢记嘱托,奋发图强,感恩奋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矫健的步伐,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源地图

足迹●深切关注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考察云南时,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了解扶贫情况。在和顺古镇,了解***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和顺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习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都不可或缺。要加快少数***和***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在村民李发顺家,习指出,村民摆脱贫困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比较好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佤族乡村更加幸福。

在和顺古镇艾思奇纪念馆,习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杰出理论家和理论工作者,他倡导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能讲好马克思主义***化,讲好人民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才。

现场回访

西莫拉的佤族村: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村

往年1月19日,是腾冲市清水乡副乡长、三村党总支***赵家庆最难忘的***。那天下午,习参观了三个村,赵家庆比较好次看到了,并一一汇报了佤族村寨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下车后和我们一一握手,亲切地询问我们佤族服饰的制作。”赵家庆回忆说,那天,大家都站在观察台上,向习汇报村、乡、市的基本情况。他们不时和大家交流,气氛十分融洽。

“听完介绍,我让他绕着寨子走一圈。”赵家庆回忆说,在进村的路上,他向习汇报了村里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基本情况。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在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中寨师莫拉洼村食堂了解年货供应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斯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不仅展示了佤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还讲述了这个***的历史和文化。当天,习走进展厅,在一个个实物前驻足观看。“仔细看,赞美我们是一个了不起的***。”每次走进展厅给大家介绍,赵佳青都觉得很自豪。

走出展厅,习来到村口的小卖部了解年货准备情况,并祝老板生意兴隆。

走在干净整洁的小巷上,赵家庆汇报了村里的“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听后连连称赞。那***,村子里正在准备春节,穿着节日服装的佤族村民高兴地跳着舞。当习走到广场时,村民们热烈鼓掌,向大家问好并挥手致意。根据当地习俗,习敲响了三个佤族木鼓,祝愿来年风调雨顺、繁荣祥和。习祝大家新年快乐,祝乡亲们生活更加幸福。村民们唱着《阿佤人唱新歌》,蜂拥出村口。

今年3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西莫拉的瓦村。午后的阳光照在西莫拉的佤族村寨大门上,佤族村寨掩映在树荫下。村口的石碑上刻着“让一个幸福的佤族村更幸福”的字样,十分醒目。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在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中寨师莫拉瓦村广场敲响三面佤族木鼓,祝愿来年风调雨顺、繁荣祥和。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村里先后建设了幸福餐厅、幸福烤吧、幸福树公园、斯莫拉农特产品街、斯莫拉米粑粑工厂、智慧消防等配套设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跟随西姆拉的脚步来打卡。”走在西莫拉瓦村的巷道上,赵家庆向记者介绍着西莫拉瓦村的变化。

如今,西莫拉瓦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干劲更足,产业业态更加丰富饱满。

“我们紧紧围绕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加快推进西莫拉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打造集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风情体验、‘西莫拉体验’示范学习研究体验为一体的AAAA级乡村特色小镇和***团结乡村振兴示范区。”赵嘉庆信心满满。

莫拉陈静赵普凡摄

两年来,西莫拉在原有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完成了村门、围栏改造、村庄绿化、幸福树公园、幸福胡同、紫藤长廊建设。“我们在西莫拉农耕文化旅游区的核心位置建设了云谷公园,建设了25个水车集群,随季节交替种植万寿菊、油菜花、百香果,让村庄五彩缤纷,乡村美丽,农民增收。”赵佳青说道。

此外,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西莫拉还着力打造“足迹”学习体验路线,以习的深情关怀、西莫拉的巨变、佤族儿童的幸福生活为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生动展现了“人民***爱人民、人民***爱人民”、“对西莫拉充满感情”的红色故事。

往年,西莫拉瓦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42元。往年12月,锡莫拉佤族村成功入选AAAA国家旅游景点。

郭康摄

和顺古镇:传承和保护***文化

阳春三月,腾冲和顺古镇春意盎然。在和顺图书馆、和顺胡同、艾思奇故居,游客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解,看介绍。厚重的历史和如画的美景使这个小镇闻名于世。

近两年来,和顺镇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古镇保护、旅游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一直在努力,决心在前进。

和顺古镇刘摄

“作为当时的和顺镇镇长,我有幸参与了陪同考察和和顺的全过程,非常激动。”和顺镇******蒲亚增说,考察期间,习关注文物保护、华侨生活状况、生态环境建设,与游客和群众亲切互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了胸怀天下、以民为本的***风范和为民情怀。这是鼓舞人心和令人钦佩的。

“艾思奇同志的评价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要求,给我们提供了凝聚力量、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蒲亚增告诉记者,作为和顺镇的***,更要准确定位和把握和顺的历史,始终专注古镇保护,专注对缅交流,专注乡村振兴,做魅力古镇的守护者、对外交流的传播者、小康路上的奋斗者。

源地图

是古代川、滇、缅、印“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有尊教重家的传统,也是我国***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拥有90多年历史的和顺图书馆是******的农村图书馆。习调研时走进和顺古镇,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振兴情况。

“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微笑着向我点头。”正在办理图书借阅的工作人员胡金莲回忆说,习走进图书馆的那天,她正在值班,并近距离看到了它。

为习做过讲解员的和顺图书馆原馆长村茂宏回忆说:“我仔细参观了和顺图书馆和艾思奇故居,要求大家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文昌宫、土主庙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实施了图书馆消防系统预警工程。”和顺图书馆馆长存玉介绍,习参观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振兴情况,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图书馆将继续扩大数据库存储,让历史文化以全新的方式传播,让全民更好地共享。

两年来,和顺图书馆不断丰富活动形式,通过举办展览、培训、讲座等方式,传播和顺历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和腾冲市委党校一起,正在编写学习教材《艾思奇的哲学人生》,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思奇对哲学的历史性贡献。”艾思奇故居管理处讲解员杨新乐说,两年来,他们牢记指示,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创新宣传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来访学生实施分类宣传,真正讲出让人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纪念馆外矗立的艾思奇雕像

艾思奇故居不断翻新。“去年故居重新展出,今年将实施故居主体房屋抢救性保护工程。”艾思奇故居管理处主任邵维波说。

“我们以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加强各领域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古镇旅游环境。”浦增说,近两年来,和顺镇实施综合市场和古镇风貌整治,提升了和顺古镇的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和顺镇先后建成了“能做好”哲学研究所、郑德大道、游客中心等智能化设施。,推广家风文化长廊,编辑出版《和顺镇年谱》和《和顺镇乡风文明读本》,重新发行1936年创刊的乡村期刊《和顺乡》。

讲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是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基础。“和顺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充满了各种人生哲学和人生哲理。来到这里后,我们立足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开展‘大众哲学人人说’主题活动,逐步形成了人人学哲学、人人谈哲学、人人用哲学的浓厚氛围。”蒲亚增说,目前,和顺镇正在大力打造大众哲学之乡,在群众中开展“大众哲学人人说”主题活动,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和顺图书馆张绘画

采访证人

“我希望爷爷会再来我们村”

“在这张照片中,我走在爷爷的左手上。那一刻我太开心了!”每次看到这张佤族儿童走出被习包围的西莫拉村的照片,赵小雨看起来都很兴奋激动。

往年1月19日下午,习在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中寨寺莫拉瓦村考察时,赵小雨和同伴们正在村里的广场上欢快地跳舞。"当爷爷走到广场时,我们热烈鼓掌并打招呼."15岁的赵小雨回忆说,爷爷在广场上给每个人拜年,并祝愿村民们生活更加幸福。

这两年,西莫拉佤族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佤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同样变化的是赵小雨。在家里,她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努力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她努力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爷爷的期望."赵小雨兴奋地说:“我希望爷爷能再次访问我们的村庄。这里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今天,在腾冲市清水中学读高二的赵小雨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我将来想当老师。教书育人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我要把爷爷去四莫拉洼村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每天早上,李发顺和他的妻子忙碌起来,为制作米粑粑做准备,以便游客来时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产——米粑粑。

“请放心,我的米越卖越好,家里也盖了新房。”李发顺信心满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回到往年1月19日下午,习来到村民李发顺家,了解他家的生活情况,坐在院子里和大家一起聊脱贫致富,畅想幸福生活。

“看我腿脚不方便,叫你慢点。跟家人和我握手后,我走进了我的院子。”李发顺回忆说,“做梦也没想到会来我家,特别激动和兴奋。”

在李发顺家的正房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习和李发顺一家人相互交谈的照片,电视里正在播放纪录片《情满西莫拉》。整个院子温馨和谐,很美。

当习到达时,李发顺曾介绍说:他家有六口人。家里靠养猪、种植、回收废品为生,妻子在外打工补贴家用。往年家庭收入4万元。“现在我想举报,我家通过做米粑粑、种植、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现在,女儿在北方***大学读研究生,儿子高中毕业就参军了。”李发顺说,现在,村寨更美了,游客多了,人民生活更好了,佤族村寨更幸福了。

记得习的嘱托吗

40多万保山儿女感恩奋进。

坚决做好习交办的事情。

巩固扶贫成果

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

努力创建***团结进步示范城市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努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保山答卷”

上一层楼梯就住进去的贫困人口

春暖花开的季节,走进施甸县白浪彝族乡尖山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座座布朗族特色建筑拔地而起,在青山、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个崭新的布朗族村展现在眼前。

往年,施甸县木老院布朗族彝族乡和白朗彝族布朗族乡共有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33.04%和30.50%。到往年,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各级党员***的帮助下,布朗族实现了全家脱贫,历史性地告别了***贫困。

五年来,保山市39.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13个贫困村全部挂牌,7.2万人异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往年的4681元提高到往年的12940元,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保山市在巩固扶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立了“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扶贫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市2965家新型经营主体与9万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125家龙头企业与223家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3.75万贫困户纳入“双绑”链条。同时,找准全市2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短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将736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的搬迁户纳入常态化监控,实施产业项目184个,建设养殖社区92个,建立基层党组织126个,设立社区管理机构183个,开展技能培训42699次,实现就业35947人。

如今,沿着乡村振兴之路阔步前行,保山生机勃勃,景色恰到好处。一幅乡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包高速怒江大桥

***团结之花永远绽放。

昌宁县杰克镇华侨社区成立40多年来,3000多名归侨侨眷与当地各族人民相互尊重、信任、学习、互助。社区党总支***黎德寿说,40多年来,归侨侨眷从住集体宿舍到独栋楼房,从格格不入到积极融入,社区不断锻造中华***共同体意识,续写***团结进步的华丽篇章。

近年来,保山市将***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纳入云南***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不断夯实***团结进步的基础,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保山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各***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目前,全市已建成展板、长廊5300余块,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9个、主题广场8个、主题街道30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保山市充分挖掘各族人民保卫国土边防、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携手致富的生动故事,打造“爱国边防”现场教学示范带,在全市各族人民中种下了强烈的***意识、国防意识、国防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凝聚了全市各族人民“心系***、振兴边疆”的广泛共识。

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500多个***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单位,10多万个***团结进步示范户;26个少数***村寨被命名为***和省级少数***特色村寨;腾冲被命名为全国***团结进步示范城市;龙陵县及190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两个基地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保山学院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中华***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团结进步示范点的规范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在已经建成的264个示范点基础上,每年建设40个以上示范点,力争到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保山***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说。

综合管沟地下施工现场

绿色成为发展最美的底色。

往年,保山市、腾冲市分别获得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和“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往年,羊山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会荣获“***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往年,昌宁县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往年,腾冲成为全省比较好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分享“清澈的水和葱郁的山是无价的财富”实践经验的县市。长宁县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示范案例...

近年来,绿色成为保山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从保山清华海到腾冲北海湿地,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到施甸县山州林场...良好的生态是保山市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保山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出台了《保山***宁花园城市保护条例》、《保山市和顺古镇保护条例》、《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截至目前,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5726种和变种,动物2613种(含亚种),其中特有物种382种,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内分布着10种灵长类动物,是***灵长类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有世界上***的杜鹃花科植物——大果杜鹃。

现在我从头开始。保山牢固树立“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让绿水青山更美,让金山银山更大,让全面小康成果更扎实、更多彩、质量更高。

记者手记

笑脸是最美的风景。

3月下旬,记者深入保山市农村采访,感受这片热土的变化。在10天的采访中,很多笑脸让记者印象深刻。

腾冲市清水乡三村中寨村莫拉瓦村村民李发顺笑道。他一度因残疾而变穷。他脱贫后,在家里开了个饭店,卖米粑粑,一年收入十几万。隆阳区芒宽乡乌来村楼子田彝族村村民欧笑道。一个大家庭里有五个***70口人,家家都住在小洋楼里,日子过得安宁美好。龙县翔达镇朝阳社区一组村民黄子楼笑了,种植石斛年收入达80万元...

笑脸的背后是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保山市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的生动注脚。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基层党员***朝气蓬勃,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相互拥抱,各族人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一路、一路、一路、一路走访,许多基层***都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最欣慰的是看到群众的笑脸。”

最美的画面是人民灿烂的笑脸;比较好的成绩单是群众的好评。只有以百姓的心为心,把村民的事办好,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才能看到百姓脸上的笑容,才能取信于民。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乔·

审核:张兰

编辑:陈卓

监制:杨建斌回搜狐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足迹】保山: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71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