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

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

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

难忘的社会实践生活结束了。这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一定有很多经验值得分享。不如认真总结,写个实践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以下是边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1

拔草,一个看似简单的劳动活动,却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比较好,临产前的总动员

会上总动员,强调小事重大,一定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团结意识。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谈笑风生,打架斗殴,可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毫不马虎,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份劳动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身体,一个班级。

第二,在工作中一定要表扬先进,提醒不足,只讲现象,不要骂人,让学生从每天的工作中感受到乐趣,鼓励和激发大家自觉工作的主动性。

三、作业后:布置作业写总结,及时记录最真实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再次强化作业的意义。

四、注意劳动安全。

学生的安全是比较好要务。老师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想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劳动活动不宜过大。他们还是个孩子,太重肯定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这一次,我们班圆满完成了任务,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如刘妍、刘洋、赵迪等。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无小事,一切都可以教育,可以一直教育,教育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一个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你会在每一次活动后发现学生身上可喜的变化。

  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2

关键词: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调查组: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组

组长:高

副组长:赵廷荣刘文国

成员:六年级学生

分工:赵廷荣负责,负责发放回收问卷并分析调查结果,高负责汇总整理。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高撰写

调查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20xx年9月5日-11月25日。

调查地点: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

参加人员:川兴小学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学生,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

结论:80%的学生劳动意识淡漠,65%的学生缺乏基本劳动技能。

一.导言:

为了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西昌市川兴小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队随机调查了120名学前班至六年级学生,走访了32名家长,与12名教师进行了交流。这个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意识;第二,劳动技能。结果,调查组大吃一惊。80%的学生对劳动漠不关心,65%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调查过程:

(1)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分为两种:学生和家长。

1.学生问卷

主题如下:

(1)、是否掌握洗衣服、扫地、做饭等家务劳动的技能?

(2)你是否掌握了最基本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技能?

(3)你是否主动或在父母的指导下做家务和简单的农业生产?

(4)在校期间是否自觉参加并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

2.家长问卷

主题如下:

(1)你安排孩子做家务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吗?

(2)有没有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

结果:发放学生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发放家长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结果,263名学生表示从未想过主动参加劳动,190名学生表示不会做家务,没有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90名学生的家长表示,他们从未安排孩子做家务,更不用说参加农业生产,也没有教孩子相关的劳动技能。

(2)调查访问

调查组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取了120名学生,访问了32名家长,并与学校的12名教师进行了交流。情况并不乐观,这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惊人的相似。

(3)网上查询

调查组怕以偏概全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目前我国劳动教养的地位低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学生和家长都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和轻视劳动,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原因分析

按理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劳动进化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基于上述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下一代的劳动教育,把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视为己任。高尔基说,“我们这个世界上比较好的东西,都是劳动和人的巧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卢梭);“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卡连柯语)...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我们党和***一贯的教育方针。《***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逐步使之制度化、系统化。

客观地说,党和***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我国的劳动教育不应该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容乐观的现状。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制约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应试教育、校园安全和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的学生都是资优生,有才华的人;学校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想给学生劳动教育,更不敢组织学生劳动;不得不说的是,由于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父母容易出现溺爱情节,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导致下一代的劳动意识严重扭曲,劳动技能严重缺乏。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没有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广义来说,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如此无能,作为一个成人社会,我们会感到脸红,失去希望。

四。解决方案和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调查组一致认为,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劳动技能。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

(1)从学校层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学校应利用班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最光荣的劳动观念深入人心。

2.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

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结构的安排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和学校的实习基地,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兴趣,形成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从实际出发,建设实习基地。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各学校根据开设的劳动技术课程和标准,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劳动技术教育实习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的来源有:一是让一些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老师教劳动技能课;第二,选派部分教师参加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做劳动技能课。只有加强劳动技能课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劳动技能课的教学质量。

5.加强劳动技能教学管理。

提高劳动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行政有人管,业务有人管,主要是提高劳动技能教师的思想水平。技术教师必须杜绝不安排实践课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改变实践课“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做,学生看”的简单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劳动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劳动技能教育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评价。同时要注重以平时表现、实践能力和对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原则。

(二)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应做好以下工作:

1.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不要宠坏孩子,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要用社会生活的事实、社会发展的历史、家庭和社会的事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2.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在孩子临产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指导。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很小,家长也要给予鼓励,让孩子通过劳动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注重实际锻炼。

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如果父母平时不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可能热爱劳动的。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千万不要心疼孩子。当然,劳动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一开始就让孩子做高难度劳动是***没有必要的,这样会挫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4.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需要家长加强。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简单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不要过度地用物质和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要通过表扬和鼓励来做到这一点。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具体的指导,鼓励和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意识,强化热爱劳动的习惯。

5.用方法“强迫”孩子工作。

当孩子不想工作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容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工作。父母应该明白,不管孩子喜欢与否,他们都必须工作。一个不会工作的人,会萎缩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注定是不幸福的。

综上所述,调查组认为,只有坚持家校联动,切实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才能***限度地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从小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3

当代学生都生活在21世纪的信息网络时代,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多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然而,他们交上来的劳动“答卷”却总是令人担忧和担忧,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甚至不劳而获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劳动能力低下给孩子带来的不便和隐患,希望通过这样深刻的认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网络时代,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希望自己的女儿蒸蒸日上的父母,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爱。在父母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情况下,孩子要学的东西种类繁多,没有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工作,不愿意工作,逐渐远离工作,造成了劳动力低的现象。比如近几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录取的新生,60%以上都不挂自己的户口,很多高中生入学前一件衣服都没自己洗过。根据对一个班50个学生的调查,其中49个不会缝衣服,也不会缝扣子。该县对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测试,结果显示,79%的学生从未洗过一件衬衫,84%的学生不会煮一锅白米饭,67%的学生不会也不敢使用电饭锅和液化蒸汽炉。根据对某小学一个班级的调查,谬误班的44名学生中,每天整理书包的家长占39%,洗手帕的占66%,洗脚的占52.3%,穿衣的占59%。因此,劳动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和中华***的传统美德正由于某些因素而被漠视、削弱和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比较好需要,不劳动的人吃不上饭。”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事实。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能力每况愈下?原因是什么?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供讨论。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伸手穿衣服,张嘴吃饭的懒骨头很少在家做家务或者不做家务。饭前不知道怎么收拾桌子,拿筷子,饭后不知道怎么收拾桌子洗碗。房间脏了,我不扫,油瓶也无济于事。甚至我自己的一些自我理性的劳动都推给了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有的爷爷奶奶弯腰给教室里的孩子打扫卫生,或者给他们写作业。在中学,最让班主任头疼的就是班级的卫生,不知道该干什么,该做什么,值日逃跑。还有很多同学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抄,甚至花钱雇同学做。

二、年轻人劳动能力低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惹事。如下:洗衣服、选菜、擀饺子皮、用筷子端碗等。,然后父母会说:“你自己去玩吧,别把手和衣服弄脏了,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对孩子年龄太小不能参加劳动的认识,对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起到了催化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浪费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有一个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天工作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的统计: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只有12分钟。我国城镇中小学生每天不参加或只参加10分钟家务劳动的约占50%。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父母为全家洗碗擦鞋;14-16岁负责擦车、挖园子;16-18岁完成每周房间清洁。

(5)活得好好的,没必要工作;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以贵族区分;

(8)父母教养观念的狭隘性;

(9)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10)父母劳动教育不连续。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导致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过于追求成绩,忽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很满。没有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安排劳动课和习题课,没有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就是做值日和打扫卫生。因为生命安全问题,学生没有擦窗户的经验、技能和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助长了年轻人劳动能力低下。

(2)过时的社会主流观念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方式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尽快做些家务。婴儿出生时经常会哭,因为他们不吸妈妈的奶。为了生存,婴儿每天都学会吮吸母亲的乳汁,所以工作是人类的本能。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尽早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性。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要保证。

2.父母应该在劳动教育中起模范作用。

“是对的,没点,不对,虽然没点。”在劳动教育中,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主动做家务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孩子会逐渐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自我理性的劳动。

4.父母要时刻树立孩子劳动的自信心。

5.家长带孩子参加公益工作。

让孩子明辨是非,全面看待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有报酬的,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注重劳动实践。

第四,劳动教育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适当的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对大脑发育有益。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3.劳动容易培养孩子的创新素质。

所有的创新能力和技能都离不开劳动实践者。没有动手和实践,思考和想象往往不够深刻和深远。即使是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也是在动手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进和谐的关系。

5.劳动可以更好地孝敬老人,给国家以救济。

劳动是人类的比较好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说,“任何一个***停止工作,几个星期就要灭亡,更不用说一年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纯朴的中华***用劳动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是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劳动的作用从古至今从未消失,忽视劳动的后果日益凸显。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缺乏劳动教育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不成功的教育。教育要从小开始,首先应该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父母要积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和工作岗位,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为孩子创造各种提高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必要性,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光荣,深刻感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道理。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报告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872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