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是比较难的科目,也是中考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科。下面总结了初中物理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机械运动

1.定义: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2.机械运动的形式

运动、静止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成正比。

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路

(1)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

①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断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5、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导线横平竖直,不能用曲线,做到有棱有角,开关一般断开,元件的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比较好呈长方形。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牛顿比较好定律

1.牛顿比较好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比较好定律。

(2)牛顿比较好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比较好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比较好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压强和浮力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p#分页标题#e#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初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8784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