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纪事》:再现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

《永乐宫纪事》:再现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

婀娜多姿的身材,清秀的脸庞,云髻轻轻挽着,在鼓乐声中,他们翩翩起舞,绿带飘飘,宛如永乐宫壁画中光彩照人的玉女。近日,舞台剧《永乐宫年谱》在山西大剧院上演,首次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历时10年的“永乐宫搬迁”。

《永乐宫年谱》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演绎中,缓缓展开了一段岁月的尘封往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根治黄河洪水,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问题,三门峡水库开始修建,永乐宫所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处于工程淹没区。

“永乐宫壁画的绘制方法代表了元代美术绘画水平的鼎盛时期。”运城市芮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辉说。永乐宫绘制的精美大型壁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也是世界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题材丰富,绘画技巧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合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壁画风格,令无数远道而来的游客惊叹不已。

水库的建设迫在眉睫,文物保护将造福未来。经过深思熟虑,国家决定整体搬迁永乐宫。勘察、测绘、设计、选址、临摹、加固、揭盖、搬迁、重建,这是十年。当时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短缺和技术难度高。当时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邀请的“外国”专家费用昂贵,又不能完全确定,所以国内专家只能靠自己。通过大胆实践,结合本土和外来文化,参与者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壁画拆解、运输和装饰方法。

如今,在永乐宫有一个“永乐宫拆展室”,里面陈列着许多稀奇古怪的工具,如中间带齿轮的“椅子”、带锯片的“磨盘”、改装的铁锹和铁锹等。这是因为画在沙子上的壁画结构脆弱,容易损坏,壁画人物密集,规则的切割会破坏最精致的脸,而现成的工具无法实现壁画的重新定位,所以参与者必须自己修改。正是凭着这样的韧劲,从搬迁到最后的重建,一砖一瓦、一榫一榫、一插座都没有丢失或损坏,整个过程实现了零失误。重建后的永乐宫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又保持了原有的色彩,保持完好。

导演左青说,创作团队用戏曲讲述《搬迁风暴》,用蒲剧讲述《春阳寺夜话》,用舞剧讲述最美的壁画《元代画卷》。用江州鼓乐讲述整个搬迁过程;用音乐剧告诉当时的年轻一代,也就是五六十年代那些愿意献出家国情怀的人;它还以戏剧的形式延续了党为保护永乐宫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永乐宫年谱》剧照

《永乐宫年谱》创造性地融合了蒲戏、戏曲、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将珍贵的永乐宫壁画与声、电、光等现代舞台技术有机结合,打造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

永乐宫整体迁建建筑约15公顷,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现存手稿2万余页。在艰苦漫长的搬迁过程中,与会人员学习实践,克服了诸多难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他们以最低的保护成本和最高的保护标准,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永乐宫的综合保护任务,为古建筑和壁画的迁地保存,为古代壁画的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炎热的夏天,走在永乐宫,古朴苍劲的美让人心旷神怡。近年来,运城市积极探索和实践文物保护活化工作。《永乐宫年谱》是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尝试,让美丽的壁画走出永乐宫,让更多的人了解永乐宫,走进永乐宫。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王志峰说:“我们希望探索和实践用艺术的方式讲好运城故事、山西故事、中国故事。”(记者通讯员傅)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永乐宫纪事》:再现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5274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