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掀起“码头革命”——记山东港口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

一群年轻人掀起“码头革命”——记山东港口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

原标题:一群年轻人掀起“码头革命”——记山东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R&D团队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人。在他们手中,一座座传统码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沿岸开放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可复制“中国计划”添砖加瓦,书写了梦蓝图强的青春答卷。

在山东日照港,集装箱自动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浓缩了日清集装箱自动化码头R&D团队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精彩篇章。这个年轻团队发起的“终端革命”令人惊叹。

走进这里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眼前的景象大大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港口的印象和记忆:遥控码头桥精准抓取、一气呵成,自动化轨道起重机、无人集装箱卡车穿梭循环自如,整个生产现场井然有序。

在遥控中心,不到10个遥控器像玩游戏一样在屏幕前操作着近千米外的60多个自动化“大家伙”,整个环境充满了科技感。"我们中的一个人可以操作至少5台设备."自动轨道吊车女子班遥控器黎一萱介绍。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传统码头。

“传统就是要被打破”

这群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立志创新。

2017年,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随着青岛港、上海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投产,自动化、智能化的集装箱码头发展正成为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强国不可或缺的“标配”。

但纵观国内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往往需要数十亿美元的“天价”投资,这让很多渴望拥有自动化码头的港口望而却步。对于包括日照港在内的只有中小型集装箱业务的港口来说,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疑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鸡肋”选项。

“技术意味着不断创新。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那我们就自己研究,找出一条新路来!”2018年,团队中唯一的70后、日照港集装箱设备管理“大拿”胡继龙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带领这支青年团队历经多个夜晚,翻阅大量资料,带着疑惑和压力反复研究无悬臂、单悬臂、双悬臂等方案。

团队根据日照港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悬臂自动轨道起重机的施工方案,自主设计了自动化堆场的布局和工艺设置。整个团队协调TOS、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各专业,不断优化项目实施方案,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最终解决了日照港传统堆场和自动化堆场综合利用的工艺问题。

仅用10个月,他们就建成了世界上工期最短、国内首个大型、滨水布置的双悬臂自动化堆场。与传统码头相比,其效率提高了50%以上,成为集装箱品牌“南来北往日照港”的一张亮丽名片。就连瑞典龙头企业ABB的项目经理也对他们的创新方案和项目推进效率赞不绝口。

面对困难时,永远不要认输。

——在团队里,每个人都充满热情。

2019年8月,山东港口集团成立。日照港作为山东港的“南大门”,乘着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东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自动化集装箱堆场的成功使用,让这个年轻的团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才是“弯道超车”的可能。为了适应港口本身的实际发展,他们决定另辟蹊径,将原来的传统码头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团队通过总体方案论证、设备选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论证并提出了“滨水开放式布局+侧边装卸”的工艺设计,以“遥控单小车码头桥+无人卡车+自动轨道起重机”为基本布局,建设了滨水开放式全自动集装箱码头。

然而,他们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是,作为连接遥控岸桥和自动轨道起重机的智能桥梁,无人驾驶卡车面临着码头环境不稳定、工况多变等因素,实现自动化非常困难,属于“卡脖子”技术。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登陆的先例。

满足了码头测试条件后,一次次测试都不尽如人意。团队里的人都知道,现阶段,没有出路,只能继续探索优化。

负责技术攻关的日照籍工匠胡继龙、山东籍青年创新标兵徐冠南和他们的团队长期驻扎在现场,发现问题,想办法。他们与连刚的创新团队共同解决了200多项无人卡车集疏运和自动化码头作业问题,突破了5G远程驾驶、车路协同和“安全员下车”的世界级难题,攻克了无人驾驶技术在港口水平运输中的应用难题,实现了无人卡车在港口行业的首次落地作业和无人驾驶安全高效作业。

“为完成全流程,我们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了国内首个集无人收卡、远程智能驾驶等高端模块于一体的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并首次将北斗+5G和国产码头作业系统成功应用于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流程,打破了国际自动化码头技术垄断。”徐冠男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仅用了4个月,这个年轻的团队就在岸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全自动集装箱码头。凭借六项中国制造、行业首创的成功创新,打破了主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多采用垂直布局的格局,综合成本降低70%,为全球港航行业贡献了传统集装箱码头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

“开车”谁不怕苦

——这些年轻人决心努力工作,争取成功。

挑战无处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期紧...这些是他们回忆自动化码头建设过程的关键词。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个团队连续半年以上没有假期,通宵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上百个关键点的突破,600多个单子问题的逐一解决,他们只是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同时,负责流程设计的贾敏不断为技术人员“挑毛病”,前后梳理优化上百个业务流程,完成30多项调度逻辑优化;负责基建的马波把整个码头的图纸看得透彻,还“高兴地”说自己瘦了30多斤,头发也“时髦”了不少;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倪波,承担了港口机械设备配套硬件、核心网络、信息化基础的规划建设重任,却为身患尿毒症的母亲和刚刚做了癌症手术的父亲感到羞愧。

负责设备调试的王浩,褪去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光环,整天蹲在调试现场,一天录下200多个手机通话,笑称“黑皮肤是我灿烂青春奋斗的底色”;负责系统开发的董花了6个小时在现场重现设备调度故障,成功修复系统bug经过几十次模拟。负责设备优化的钱永波说,“连做梦都是‘什么设备掉轨了’的梦话”…

“其实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我们要感谢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个平台,给了我们‘燃烧’青春的机会。”董对说道。

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创新的步伐是不变的。他们正把持续深入的智能绿色港口建设作为“试验田”和“孵化器”,不断推动智能港口建设提质提速,为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贡献力量。

王包青中青网记者邢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一群年轻人掀起“码头革命”——记山东港口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58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