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书迹处阅史

从有书迹处阅史

从有书迹处阅史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从有书迹处阅史 2021-11-15 10:22: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虽然“天下奇观,奇观异景,常藏于危难之中”,但并不是所有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景点都在危难之中。有人欣赏自然赋予的风景之美,有人更喜欢历史积淀的人文之美。在东亚文化圈,旅游景点总少不了汉字,汉字独特的书法美显而易见。

文化地标和名人题字可谓标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牌匾(郭沫若题字)、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牌匾(明代萧宪题字)、三亚“天涯”的石刻(清代程哲题字)。日本京都的金阁绿原寺、韩国杨幂的岭南大厦、越南河内的孔庙等名胜古迹也挂有书法牌匾。

现在流行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你不必标出你的位置。别人仅凭照片背景的一些汉字,就能大致猜出你此刻在哪。大数据时代的流浪,随处可见。

“雨中再访岚山/两岸松柏/伴着几朵樱花/到尽头/忽见一山高/泉水好绿/绕石摄影师/烟雨/一缕阳光穿云而过/越来越迷人/世间普遍真理/越来越模糊/不小心在模糊中看到一点光/真的越来越迷人……”如果你和总理题字的这首诗也是写新诗的大师,它写于1919年4月5日,清新隽永,并包含哲理。碑文由廖承志用行书记录书写,笔法苍劲自然。

文化融合是一个现代的说法。在古代的生活世界里,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一直是非常紧密的。仁者山智者水,望远攀高,骄者林泉,吟诵画卷。文人觉得自己还不到100岁,于是在诗词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深情。所谓“文章不尽”、“纸千年”、“永恒之石”。这里有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齐的《泰山石谷金刚经》、元代黄的《富春》等著名古迹。

"河流和山脉的辉煌是不变的,仍然可以从这条小径上看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登襄阳仙山,瞻仰西晋杨虎庙遗容。他不禁哀思往事。"杨公纪念碑还在,我们看着上面的文字流泪了."传说李白登上黄鹤楼,远眺浩瀚长江。他情不自禁地迸发出诗歌。忽然,他看到了墙上那些先贤的诗句,只好停笔叹息:“眼前无路。崔豪在上面写了诗。”文人游山玩水,享受生活,但消磨时光,却并不容易。历史的沧桑都在墨中。

古代路难行,船不方便。考试,移官,搬家,都是迫不得已。刘渊、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多次被贬谪、流离,他们的许多书信、诗词都写在旅途中。毕竟有闲的人也是少数。晚年,黄隐居在富春江畔。他旅行的时候,每看到一处美景,都会拿起笔来秀纸临摹。这幅杰作《富春山居图》花了几年时间才完成。董其昌《林春华亭帖》多写于舟楫之上,后记曰:“舟楫行于荆门路时,篷窗灰暗,渴书之时,可用笔抄之,故实有此书,且感平日书更胜。”在摇摇晃晃的船上,一路看风景,一路写字,却能写得流畅,墨色一致,可见隐士善写善写。

山堵,出行不易,于是有了“卧游”之举。宗炳好山好水,爱远游,老了“旧病来了,名山难见,但要虚心观道,卧游”。邻居黄80岁写的《黄山卧书》是一部佳作,以书和画为导游。一些学者认为,横卧旅游在中国和日本很流行。诗画与山水实景相结合,是一种艺术欣赏的审美方式,而不是山水游览。古人有睡觉的快感,而今天人们用3D全息投影和VR/AR技术体验“坐着游泳”,乐趣和趣味差不多。

中国书法艺术被刻在悬崖、寺庙和普通人的门上。在作者家乡的村子里,曾经有“清白家风”、“生生不息”、“乐天真相”、“养秘”等各种砖雕门匾,语言古朴,刻书精美,可惜后来大部分都被拆掉了。前不久去了平遥古城,重游了双林寺和振国寺。古建筑和彩色雕塑的美令人震惊。走在古城里,古旧的民居模样依然存在,牌匾、对联随处可见,如“古今许多好事无非是功德,天下第一人还在读书”(孔庙),“一千块钱一日之利,中西交流风行”(日升昌),好字百读不厌。

周恩来的对联“与有勇气和胆量的人一起工作,从没有字的地方阅读”经常被引用为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没有文字的地方读起,从有书的痕迹的地方读起历史,让你更明白人文旅游的真谛!(穗子)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从有书迹处阅史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68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