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风云》:一部尘封近百年的中国西北考察日记

《丝路风云》:一部尘封近百年的中国西北考察日记

《丝路风云》:一部尘封近百年的中国西北考察日记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丝路风云》:一部尘封近百年的中国西北考察日记 2021-11-15 09:43:02 来源:新华网

丝路风云——刘延怀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刘延怀著商务印书馆。

刘延怀视察时画的《额济纳河畔观察站》(1927年9月28日)

刘延怀在西北科学考察途中(李伯伦摄于1927年10月)

本文图片均选自《丝路风云》

1927年,当19岁的刘延怀离开北大校门,踏上西北考察之路时,他没有想到,一走就是7年。离开的时候,他还只是北大理科预科学院的大二学生。等他再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是气象学博士了,他将来会成为中国气象学的奠基人。

1927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受德国汉莎空公司赞助来华考察新航线,但这次西北探险遭到中国学术组织的强烈抵制。经过多次谈判和沟通,双方签署了《中瑞科学考察合作办法》。1927年的中国学术界绝不会想到,他们力主的这场国际平等合作考察,会对未来中国科技史、考古学、西域史、交通史的研究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段曾经以为会在时间中消散的历史,因为刘延怀后人的捐赠,11份手稿日记不经意间呈现在世人面前。经过三年的努力,2021年8月,由新疆师范大学徐等老师整理、北京大学朱教授审阅的《丝路风云——刘延怀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编辑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日记记录了刘延怀从1927年5月9日离开北京踏上西行之路到1930年4月19日抵达柏林开始博士学习的1077天考察行程。既有严谨细致的气象记录,又有敏感丰富的思想,既有西北大漠的风土人情,又有前人的精神风貌。翻开这本日记,我们仿佛穿越了尘烟岁月,和西北科考队一起踏上了西行的广阔道路。

一本日记,一次西行探险的记录。

西北科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新航线,此行要获取的科学数据也以气象和地磁数据为主。科学考察队先后在额济纳、杜聪、迪化、库车、若羌等地建立了气象观测站,获得了西北地区气象观测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被气象学家郝德带回德国后,不幸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中国气象组负责气象的其他三名成员崔和峰留在包头等待气象台的建立,最终因经费不足而提前退出科研工作。马不幸殉职于丛都气象站,而的日记资料也没有保存下来。刘延怀日记中详细记录的观测数据,对于了解当时西北地区的气象情况极为珍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填补了这项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气象调查资料的空白。

这本日记,既是刘延怀严谨细致的工作记录,也是他在艰苦调研中的精神港湾。一方面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西北气象观测资料以备后学,同时再现了科研队伍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状态,记录了斯文·赫定、徐秉昌、袁复礼等学者的精神风貌,还原了当时西北的风土人情。这些资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这次考察的历史,探讨当时西北地区的历史状况,具有文献价值。这本日记

一本日记,一部青春成功史。

西北之行是刘延怀科学生涯的起点。通过这篇日记,也可以看到一个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

当时中国之外有皇权,军阀混战,派系不断。国家衰弱,人民悲惨。但对于刘彦怀来说,旅途是一种空之间的位移,从熟悉的空走向陌生的空,寻找陌生、新奇和惊喜。这次西北之行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气象学,跟随德国气象学家郝德学习气象观测技术和相关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负责水文气象观测、路线图绘制等工作。,并每天定时观察记录三次。调查两周后,包括刘延怀在内的4名气象专家已经掌握了地面观测项目,能够放飞气象气球,用经纬仪探测高空风速和风向。他们在检验和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习,从一次次的成功中积累经验。从第一次接触气象观测仪器到独立从事气象观测,刘延怀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外籍成员的嚣张气焰,刘延怀坚持学习气象知识,在新疆天山福寿山完成了长达一个月的气象观测,独立完成了库车气象站的建设和气象观测。后整理出版了《南天山路雨水》(1931)、《天山地花与中寿山四月天气比较》(1977)等。,都得益于西北。刘延怀等中国青年学生勤奋、踏实、聪明、好学的精神,也得到了斯文·赫定、郝德等西方学者的认可和赞赏。年轻的刘延怀自豪地记录了斯文·赫定、徐秉昌等前辈对自己的敬仰。他在日记中提到“那天晚上,何丁说我的线路图比斯坦因的好多了。”(1927.11.4)“徐老师对我鼓励启蒙,希望甚多”(1928.11.1)西北科学考察告一段落后,这段难忘的旅程改变了刘延怀的人生轨迹。他和李贤智继续向西旅行,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气象学,并成长为中国气象学的大师。

一本日记,一张西北风土人情的地图。

刘延怀所到之处,都详细记录了当地的民俗,包括节日、饮食、教育、娱乐、税收、农业种植、人民生活场景等诸多方面。正是这份详细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最真实的状态,也给我们留下了了解当时风土人情的珍贵文献资料。比如日记里有很多关于关帝庙的记载。据有关记载,清朝康雍时期,关帝庙就已经建在清军驻扎的巴里坤。乾隆中期以后,新疆的关羽崇拜更加盛行。在新疆南北道路的交通要道上,只要有汉族、满族等军民居住的地方,都会修建大小不一的关帝庙。刘延怀的日记中有很多关于关帝庙的记载。他从哈密出发去迪化,一路上多次看到关帝庙。后来,他被派往库车设立气象台,他还记录了沿途看到的关帝庙和关帝崇拜。如托克逊“游关帝庙,有数柳桃花株,虽花将谢,美犹存”(1929年5月28日),距苏巴斯27公里的“游龙寺”,多处张贴“救野谷神丹”。从库车回迪化,途经库米什,见“小庙椽子,内有关帝纸位”(1929年9月15日);从迪化到塔城,也有关于老风口关帝庙的记载:“第三荒铺深院冰雪,多破屋,数树,溪流,南有马王庙,北有关帝庙,马王庙北面附近的大庙为风庙,内有风神、地方山神、土地神”(1930.3.16)。

一本日记,一首科学救国的赞歌。

西北之行是激发刘延怀科学救国精神的契机。辽阔的沙漠蕴藏着胡杨的生命力,就像平静的海面下涌动的波涛。总有一种力量即将爆发。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这股力量就是科学救国的精神。

刘延怀作为北京大学的一名青年学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和科学民主思想的洗礼。当他踏上梦寐以求的西天之路时,面对的不仅仅是夜光杯里的葡萄和美酒,浩瀚大漠的壮美,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的西北政局,外国的傲慢无礼。读他的日记,可以看到“烈士不可辜负,仁人志士仍应努力”(1927.10.2)、“故乡糜烂,痛闻”(1928.5.19)、“忧多不能梦”(1928.7.14)。面对动荡的时代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侮辱,正是这种对祖国的责任,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促使和激励着刘延怀在山河摇摇欲坠、风雨飘摇之际,一路向西,追寻科学救国之路。

刘延怀的日记,既是个人爱国情怀的呈现,也是众多仁人志士在危难之际求救国的时代缩影。科学救国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日记中,也贯彻在刘延怀一生的气象事业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延怀毅然放弃了大学教授的稳定生活,在竺可桢的推荐下参军。他加入中央航空大学空学校任教官,培养了大批军事气象学家为空军队服务,为中国近代军事气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拉开了西北学术史发展的序幕。“谁知道在朝廷上不用受苦,即使死了,还是会听说侠义英雄。”拓荒者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巩固西北边疆、加强国家学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刘延怀的日记不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文化才能照耀人心,传承文化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这本尘封近百年的日记得以整理出版,惠及学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西北史地研究。在国家剧变时期,西北科考队华人成员为家国利益鞠躬尽瘁、不畏艰险的精神,更是对后来学者坚守伦理、传承文化的激励。(作者:徐俊华,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丝路风云》:一部尘封近百年的中国西北考察日记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68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