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传中华文化精神

《史记》传中华文化精神

《史记》传中华文化精神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史记》传中华文化精神 2021-09-30 10:12: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伯顿·沃森《史记》的英译本

《史记》的日本近代翻译

《史记》法文译本(有风出版社)

杨与的英译

《史记》、《水经注》、《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孙子兵法》.....在漫长的历史中,先民们留下了对自然、历史、社会的认识和总结,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这些古籍因其重要价值而流传于世界各地。

沐浴在几千年历史中的中国人是幸福的!

《史记》给中国人的精神滋养就是一例。史家称赞司马迁开创了传记史学的范式,文学界则感叹《史记》的字数长短有误,文采饱满。从世界观和人生观来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且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精神。

作者认为司马迁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实现了“研究天人关系,了解古今之变,作家言”的人生目标。这种“说神仙”的典范力量,激励着后人以创新的意识写书并代代相传,成为贯穿两千多年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特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见的。

魏晋皇帝曹丕有“盖文章,国之大业,不朽之大事”之说;南宋自学成才的学者郑樵隐居在夹匡山编纂了数万字的传记通史《同治》;明代李时珍“集百家学者”“访四方”,历经40年完成《本草纲目》:清初顾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历经30年编撰了反映明末清初思想面貌的学术专著《日之录》。杨雄的《方言》,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司马光的《资同治鉴》,洪迈的《容斋随笔》...今天中国人能读到的大部分经典作品背后,几乎都有司马迁的影子。

亚洲世界的历史记录

《史记》在亚洲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几乎与中国大陆同步。

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处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社会主流阶层,从国王到大臣,再到贵族子弟的教育,都在阅读和研究《史记》,经历了从抄刻到当地语言选译、删节翻译、全文翻译的历史阶段。

公元600-604年,《史记》被唐朝使者带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法,规定专门研究史记传记的学科要学习《汉书》、《史记》。平安时期,《史记》是四帝研究的中国经典之一,如嵯峨、清河等。,而明治天皇每隔一天或七天就潜心研究《史记》。奈良,平安时期,《史记》是日本宫廷教育的必修课。室町和江户时期,《史记》是日本政治家和藩王开设的子弟学校的必修读物。根据秦启勋的研究,《史记》直接影响了日本史书、古书和日本志的诞生。1978年,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史记书目》记载了670部研究专著。前几天,笔者查阅日本国会图书馆的书目,发现司马迁署名的图书有199种,包括日文译本、点穴本和日文译本的《史记》。

《史记》在东晋317-420年间传入朝鲜半岛,并以汉文的形式传播。据《三国志·高句丽年谱》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国子监教育其子弟”,除教授五经外,还教授包括《史记》在内的“三史”。公元1425年,《史记》印刷完毕,用朝鲜刻字赠送给文官。之后,又出版了崔伟编撰的《汉书列传》和以朝鲜国王名义编撰的木刻版英文《史记》。

1965年,韩国玄言社出版了第一部朝鲜文选译本《史记列传》,由韩国汉学家崔翻译。此后,《史记》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在韩国广泛传播,突出趣味性和教育,从主流社会阶层影响到大众传播层面。1992年,中国文学研究学者丁范真带领成均馆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将整部《史记》翻译成朝鲜语。1996年,所有七卷都出版了。

欧洲和美洲的历史记录

在欧美,《史记》的传播和翻译主体经历了传教士、学术汉学家和中国研究学者几个阶段,所以其影响多在学术研究领域。

《史记》的法文译本由法国汉学家沙迪主持。1889年,24岁的沙帝作为法国驻华使团的翻译来到北京,在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的帮助下,开始翻译史籍。沙迪翻译的《史记》属于删节本,由引言、注释和极其详细的附录组成。考证严谨,笔记运用广泛。沙迪的学生、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评价说,这是“自雅各的《中国经典》以来,欧洲汉学最重要的著作”。

俄罗斯东正教使团团长比楚林在1851年出版的三卷本《古代中亚民族资料》中,翻译并使用了《史记》中的《匈奴列传》和《大宛列传》,将其翻译成俄文。后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舍耶夫翻译了17篇《史记》,其中大部分内容包罗万象。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岳特金的《史记》俄文全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岳特金与顾颉刚等中国学者进行了交流。2010年,在埃塔金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出版了《史记》第九卷的俄文翻译注释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翻译的欧洲语言注释版。

至今没有《史记》的英译本。在目前的七部单曲中,华生的《史记》英译本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译著打乱了《史记》原有的顺序,根据《汉书》的历史特点和汉武帝所处的时代,编撰了80篇可读性强的文章,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译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系列代表作选》收录。据OCLC数据库检索,全球收藏1961年版《史记》中文版的图书馆多达823家,是世界上收藏纸质版《史记》数量最多的图书馆。

现已出版的八卷本《倪》英译本保留了《史记》的原始书写顺序,翻译内容包括年代记述、度量衡对照表、译文等。每个翻译页下附有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每章后附有译者的相关评论,每个翻译卷后附有参考书目。中外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严谨求实、考证全面、最具学术价值的《史记》英译本。全世界有多达412个图书馆拥有倪译本的《史记》,1233个图书馆拥有倪译本的《史记》电子资源。

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价值

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之一,就是把有限的生命价值与历史结合起来,把功勋、德行、言词作为不朽的标准。也就是说,通过“以身作则,博采众长”的道德成就,“救亡图存,济世济民”的社会贡献,以及“有话直说,有理有据,有传有据”的思想文化创新,个人才能名垂青史,获得永恒。这种人生价值观超越了以满足个人私欲为目的的自然阶段,实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阶段,脱颖而出。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人虽然愿意搜集史料,记录史实,但缺乏“内省”的态度,更谈不上“精神”的渗透,所以是“原始史学”。事实上,无论是司马迁视写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的态度,还是他记录历史的视角,都闪耀着精神的光辉。

由此看来,《史记》对汉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影响最大,而在宗教情结浓厚、西方中心主义由来已久的欧美世界,历史叙事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才刚刚开始显现。(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史记》传中华文化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87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