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看见刘震云的老练与悲伤

《一日三秋》:看见刘震云的老练与悲伤

《一日三秋》:看见刘震云的老练与悲伤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一日三秋》:看见刘震云的老练与悲伤 2021-09-10 09:53:31 来源:文汇报

《在三秋的一天》由刘震云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刘震云的最新小说《三秋的一天》于2021年7月出版。此时距离2009年3月《一句顶一万句》出版已经过去12年。12年来,刘震云以两篇长文与读者见面,分别是《我不是潘金莲》和《吃瓜时代的孩子》。虽然这两部小说的销量也不错,在影视转型方面也有建树,但对于真正喜欢刘震云的读者和评论家来说,“潘金莲”或者“孩子”都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作家在创作全盛时期发表的两部小说无人问津,肯定有原因。刘震云不一定知道原因,知道也不一定承认。在公开场合,他依然坚称《潘金莲》和《儿女双全》都不错。那是因为在写这两部作品的十年间,他踏上了电影和网络文化的“列车”,享受着“一等座”,无法下车。刘震云不能否认自己的作品,但同时也没有吹嘘自己的新作。在《有一天三秋》的采访中,他用平和甚至平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新作,这极有可能让一大批对他持观望态度的读者错过这部优秀的作品。

《有一天三秋》的出版,意味着刘震云本人“抹去”了自己浪费的或受影视、网络热潮影响的12年,回到了自己最激动、最安静、最欢乐、最悲伤的写作状态。“在三秋的一天”与“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话”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三秋的一天》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姐妹章”,有道理,因为新书和上一本一样,写的是“一个人连着另一个人,一件事连着另一件事”的故事。也有人认为“在三秋一天”不如“一句顶一万句”,这也是事实。然而,《三秋一日游》是今年最棒的一部,而且是必看的一部。今年的成功比12年前更好。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人还能这样写小说,总是令人欣慰的。

不知道是谁给《一日三秋》戴上了“写实魔幻”的帽子,因为有了卖花女、《白蛇传》和可以贴在照片上的少女樱桃,小说就“魔幻”了?这恐怕是对“写实魔术”的误解。比起这顶“主义”的帽子,刘震云更接近于用一种手法,或者说是一种“工具”,给自己无法直接说出来的真相披上了一件无懈可击的安全“外衣”。对于他这样的作家来说,对作品的一些技术处理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很容易“欺骗”一些读者,被“主义”的帽子所愚弄。

刘震云想在《一日三秋》中写一些悲伤的情绪,一种汗流浃背的焦虑和一种冰冷的恐惧...这也是一天三秋和一万句话的区别。一天说了什么?现在想来,我只是写了孤独,深远而深刻,但比起《一日三秋》中的多层次表达,还是显得简单了一点。12年来,刘震云变得更加老练。12年来,刘震云更难过了。正如他在《白蛇传》一书中反复写的台词,“我能怎么办?”“我能怎么办?”

这样的感叹缩短了时间,压缩了空空间。从结构上看,《在的一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贾导演的《山河故人》。《山河故人》以三个阶段的方式跨越26年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而《三秋的一天》则聚焦三代人,但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按照这个时间跨度,陈长捷、李延声、樱桃、陈明亮等。都不是主角,而花二娘,三千年来在演金人的梦里进进出出,才是主角。花二娘等不及心上人化身“王朗山”,却不知心上人来找她,她却错过了。她的怨恨已经成为一种遗产和一种诅咒,这使得许多受她支配的演金人,在现实生活中。

在序言中,刘震云写到了这本书的来历,谈到了六叔的生平以及对他来说极其重要的画作。随着六叔的去世,他的画也被烧毁了。但他多年来在脑海中依稀记得的影像,让他产生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念头——《有一天三秋》的现实起点由此出发,先后进入戏剧、传说、历史、想象的画廊,然后又落回现实的土壤。这一过程体现了作家对亲人、对故土由远及近的立场,以及曾经激烈而现在又极其冷静的心态,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故乡书写的局限,多了一些思考和审视。

放弃对影视的留恋,《有一天三秋》让大家熟悉的刘震云重回读者视野。新作有反复,但突破的地方更值得关注和欣赏。我私底下有一个评判好小说的标准,就是看完小说会不会累到瘫在沙发上,因为书中的人物确实涉及到了读者的思想和情绪。在三秋读了一天,情绪起伏不定,久久无语。这是一本好小说应该带来的影响。(韩浩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一日三秋》:看见刘震云的老练与悲伤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7196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