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润田畴 优供保丰收

春水润田畴 优供保丰收

春水润田畴 优供保丰收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春水润田畴 优供保丰收 2022-04-01 09:06:09 来源:人民日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野迎来春灌用水高峰。各级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优化供水方案,让灌溉水在田间顺畅流动,为夏粮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灌溉和配水工程,筑牢“动脉”,疏通“毛细血管”,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织密,智能升级,农田灌溉不再“卡脖子”

“没有收成靠水。”种粮大户杨今年感受特别深。

“壮苗弱苗的关键就是靠这个水肥。”在河北成安县北乡向异路鲁谷村的田间,杨正忙着春灌。“去年小麦晚种了20天,麦苗明显矮了。最重要的是把地浇透,小麦拔节会有旺盛的精力。”

与沟和埂相连,水慢慢地滴入麦田。杨叹了口气,“多亏了这条沟,再也不用盼着水了,200多亩地几天就能浇上了。”

杨数了数的变化。“现在我们用的是张复河灌区的水。俗话说‘河水养田地’,没错。从井水到河水,地里碱少;从水管到渡槽,不用日夜值守,灌溉不再‘卡脖子’。”

丈八河灌溉供水管理处水务科科长卢树峰正忙着给土地浇水。“农民有用水需求,灌溉面积有充分保障。”3月初,灌区工作人员对水渠、闸门逐一检修,不断优化供水方案,确保清水及时送到田间地头。今年小麦弱壮任务重。灌区累计供应农业灌溉用水1.0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28万亩。

春灌是夏粮丰收的关键环节。水库、运河、灌区、密密麻麻的水网,连接了千家万户,丰沛的水流顺畅地流过广阔的田野。

“目前水库蓄水充足,春灌有序进行。水利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最大限度满足农业用水需求。”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灌溉节水处处长王欢介绍。据预测,今年计划春灌面积将超过3.5亿亩。目前大中型灌区累计灌溉6200万亩,供水量超过80亿立方米。

现在水网联网,水利设施更智能,灌溉更高效。

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长龙村的田地里,村民廖笨正在忙着抛秧。一棵又一棵的秧苗在空画出一条曲线,落入旺旺水田。廖笨坦言,“种早稻要按时,泡秧、育秧、栽秧都得互相赶上。缺水是不能接受的。”

前几天老廖还在发愁:“今年我打算提前一周灌溉田地。打不到水怎么办?”廖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村干部,没多久就收到了放水通知。

“在手机上,闸门实时打开,农民可以及时浇水。”江西省源汇区工程管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周说,“闸门的提升高度和持续时间可以精确控制,以确保它的使用量。”

“一张图”在线监控,“一张网”统一部署,源汇区灌区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全渠道配水调度系统、预警平台、远程闸门控制系统等,不断改善,灌区供水更加高效。

轻敲电话,打开电表,打开水泵。在浙江嘉善县唐玺镇底店村,村民陶弘强在云上灌溉土地,一亩麦田可节水50多立方米。店村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完善了电力、水利设施,农民实现了精准灌溉。

目前,中国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体系,7000多个大中型灌区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今年,水利部门将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建设,完善灌溉水源工程,优先把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批现代化数字灌区。”王欢简介。

节水技术,把浇地变成浇庄稼,增产增效不增加水。

一场水旱之后,麦田又变绿了。山东省夏津县东里镇张官屯村村民蒋荣波蹲在地里查看长势。"四五棵麦苗已经分蘖,马上就要拔节了."

"利用新技术,100多亩晚播小麦将得到很大改善。"姜荣波高兴地说。田间,150米长的铁臂伸展,悬挂的喷头转动,水雾喷涌,小麦“喝”着营养包。姜荣波对这个“新家伙”很满意。“这叫做自推进平移式洒水喷头。只要设定好水量和持续时间,按下开关就能均匀喷洒水和肥料。”

“麦田很高,离运河很远。过去,我们整天都要给土地浇水,晚上也不能‘喝’水里的小麦。”蒋荣波说,“现在浇上水,两天就能搞定,收成有信心。”

当地水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应该更加努力节约用水。“地面灌溉改为小水量喷灌,一亩地用一半的水。再加上节省下来的电费和人工费,100多亩地的灌溉成本从几千元降到760多元。”姜波算了节水账。

春耕、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农业用水处处长党平介绍。

水利部门坚持总量管理,科学配置,鼓励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坚决遏制大水漫灌。2021年,全国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8万公顷。

节约用水,就要从田头跑到源头。各地节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以前,土渠连着机井和农田,水流着,渗着,让我心痛。”河北磁县种粮大户宋有自己的“节水经验”。“浇地之前,先平整一下,地块不容易积水。使用节水品种的小麦,从浇三次水到浇两次水。经过计算,每亩地少用了几十立方米的水。”

“在远离干渠的土地上,水一路流淌,一亩地需要浇灌200多立方米。”该县慈岳峰灌区清河渔闸所所长张世团说,“我们处于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需要节约用水。支渠、斗渠等。都铺了防渗层,土渠升级为‘三面光’,把来之不易的水用在刀刃上。”目前,岳峰灌区总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63。

衬砌渠道和设置计量设施。2021年,水利部将对89个大型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节水能力超过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超过9亿公斤。

当前,水利部门抓住春灌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创新措施,整体推进工程、技术、耕作等节水措施。今年,我国将建成150多个节水灌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

完善机制,科学治水,打通工程管护“最后一公里”。

谁用水,谁管理,谁受益,农民用水协会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

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春灌启动,开闸放水。黄河水沿着纵横交错的灌溉渠源源不断地流向广阔的田野。

“小麦从返青、拔节到灌浆,浇水的时候,一点都不耽误。”依靠灌区的水,河南省郏县杨柳庄村种粮大户杨荣新种了200多亩小麦。"秧苗长势良好,只要管理好,就有希望丰收。"

“以前水过了门,尽量用是对的。”杨荣新说,“在用水高峰期,大家都抢着打水,轮到自己的时候,水量往往不够。”

农民用水协会解决了这个难题。“农民提前报告用水需求,协会与灌区沟通安排时间表。大家心里都有一本清楚的账。”杨荣新介绍,“每亩地每年交那20块钱,协会负责疏通渠道,维护泵站,省心多了。”

要让农民长期受益,必须改变“重建设轻管理”、“重骨干轻末端”的问题。“水利部鼓励和引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解决‘谁来管’和‘怎么管’,激活小微水利设施,不断推进农村水利管理改革创新。”平介绍道。

水权改革不断深化,激发了农民节水热情。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李岗镇依桐村通过从黄河引水发展了一万多亩玉米。“过去,我不愁靠不上黄河。我想用多少就用多少。现在,分配多少,用多少。”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宁介绍。

证书发了,“水龙头”也拧紧了。“村民拿着水证灌溉土地,全村确认水量1041.67万立方米。经过计算,每年每亩用水量不可能超过117立方米。”马瑞宁当上了水协会会长,带着村民走上了节水之路。

“村里有8条支渠、42条斗渠等重要取水口,都有人管理。”马林点开手机,一张灌溉地图清晰显示,“水泵刹车装有‘大脑’,按需抬起刹车,精准放水。”

节约用水真金白银。去年年底,村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市”。村民省下的140万立方米水转给了一家企业,赚了5万多元。“节水改造和用水协会的运作得到了资金保障。今年大家节水的劲头更足了。”马瑞宁说。

划红线、确权、定水价……水权交易不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水利部将严格落实“四水四界定”,推动水权向合理用水单位配置,积极探索分类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用好时间长的水。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春水润田畴 优供保丰收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068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