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春天的故事】山东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续写春天的故事】山东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原标题:【续写春天的故事】山东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游客在淄博市博山区沈雁古镇的古圆窑前驻足。韩摄

“此地名为皇家码头,相传清朝乾隆皇帝路过江南集宁时曾在此登船。”一条水清岸茂的河,泛舟在山东济宁“运河记忆”景区,游客在船桨和灯光的阴影中谈论和体验运河昔日的繁华。

近年来,山东以“刺绣功夫”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深挖历史资源。去年,全省新建历史建筑近千栋,全面检查大拆大建、真拆假建行为,形成95个问题清单,实行整改销号管理。如今,山东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都成了“网络名人”打卡的地方。

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新的活力。

济宁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为将运河记忆项目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项目区周边太白社区70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纳入老旧社区改造,对社区内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打造城市更新试点区,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城市风貌融为一体,形成和谐共存、优势互补的滨海美景。”济宁任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青峰告诉记者,为了走一条绿色低碳集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他们在老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内不进行任何改造工程,在建设控制区,按照“保原貌、微改造、做精品”的思路,全力进行精致升级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未改变原有建筑结构,未新增建设用地。

“去年,我们历时半年,对位于中心城区的任城区266处文物保护点进行了精确测绘,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与土地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无缝衔接,为城市项目建设划出了文物保护红线。在此基础上,我们出版了《任城区文物保护图集》,收录了文物保护点的详细经纬度坐标和路网信息,方便我们的日常工作。任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孟军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明古城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曲阜在坚持保护史迹、古迹原则的基础上,兼顾现代城市交通特点,采取外围拦截、内部沟通、公交配套、慢行覆盖、分区停车、划定完全步行区等措施,优化历史城区交通。各景点之间有专门的旅游线路,结合公交首末站和景点出入口设置自行车共享停车场,方便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游览景点。

“旅游交通网络流通顺畅高效,可以推动文化旅游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发展,实现路畅通、景处处。”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齐湘灿表示,曲阜依托横纵路网,将孔府、孔庙、孔林“老三孔”与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尼山圣地“新三孔”连接起来,所有名胜古迹一站式到达,有效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没有真正的遗骸,没有假古董。

五彩斑斓的陶瓷玻璃陈列在斑驳火光的圆窑里。上世纪中叶,老厂房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废弃的红砖烟囱里亮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在中国玻璃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淄博市博山区沈雁古镇,人们来到这里参观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陶瓷生产窑址。B&B,大师工作室,鲁菜街,刘涛精品交易市场,儿童艺术研究基地...完整的产业链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沈雁古镇及其周边有350多套旧民居。厂区已废弃多年,周边多为棚户区。房屋老旧,土地利用率低。我们坚决不拆真的遗存,不造假的古董,推进沈雁古镇历史建筑的绿色改造。引进国内顶尖团队,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沉淀悠久的历史文化,保留独特的建筑风格,彰显千年古镇的建筑之美和特色。”淄博市博山区副区长李林说。

“腾笼换鸟”赋予新的活力。济南市莱芜区对一处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印刷厂遗址进行功能改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盘活了123亩国有闲置土地,将其打造成“709文化产业园”。关闭多年的亚东老标准件厂房改造成烟台工业博物馆,与周边的新建筑一起,形成了集公益博物馆、艺术、影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业态新城市文脉。2018年以来,烟台开发区全力盘活闲置建筑和厂房,处置低效闲置土地,先后启动76个城市更新项目。

坚持以用促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旧”不是一个城市的负担,而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历史“活起来”,重新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古城的历史修复过程中,摒弃了“大拆大建”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基本原则是整体风貌、空肌理、街巷尺度“不变”。这里曾经是重要的商业城镇,现在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海鲜交易市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基因,是崂山区城市建设最根本的遵循。”崂山区委书记焦说,这是历史的优势,也是历史的使命。

山东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方法和路径,坚持以利用促进保护,丰富城市特色和内涵,推动城乡建设更高质量发展。

“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芝表示,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建筑实体等物质环境的层面,更要准确把握街区的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促进街区的商业更新、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王玉芝认为,由于资金投入和活化利用措施不足等因素,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陈旧,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场所。街区的价值没有得到及时挖掘,生命力不足。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现代工业元素没能进入传统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由于街区人气不足,面临着闲置、空等问题。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刘涛在调研中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多为老城区,建筑密度高,街道狭窄,现有设计标准在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时难以适用。由于设计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街区难以进行设施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按照目前的规划标准,当街道宽度小于7.5m时,供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管线难以同时布置。这些管网是满足街区基本生活和活化的设施。

“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保障。”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海泉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来保证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护经费落实不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经费难以纳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

为此,刘海泉建议将各种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传承。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活化的方法和路径,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植入与邻里文脉传承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元素。

“最重要的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街区设施的完善和活化,支持原住民以房屋、资本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街区保护、利用和建设完善,并享有合理收益。”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高宜生说。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龙海若

编辑闵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续写春天的故事】山东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本文地址:http://www.55jiaoyu.com/show-28304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