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

“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

“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字体:小中大分享到:“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2021-11-23 08:04:53来源:经济参考报

“代理投诉”、“信用修复”、“减债免息”明码标价。

“反催收业务”野蛮生长,逃债逐渐成为灰黑色产业。

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反催收机构”以“代理投诉”、“信用修复”为名,充当非法中介,十分活跃。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催收技巧,唆使或代理债务人恶意投诉,甚至通过伪造虚假信用报告或证明材料,帮助债务人逃避金融机构的债务。这种助长恶意逃废债务的“生意”已经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一个灰黑色产业,严重影响社会信用体系,扰乱金融秩序。

对此,银监会表示,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加强对非法网络集团的治理。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财政、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治理协调机制,提高威慑力和***度。

“免利息减债”明码标价。

网络平台“***”客户

今年9月,王女士(化名)因一笔逾期已久的网贷,最近经常接到催收电话。她在淘宝上以“反催收”为关键词搜索,找到了一家名为“法律援助退保权益险”的店铺。当王女士询问“能不能帮我免息逾期网贷”时,该店客服人员表示,可以提供代理服务与欠款平台协商,“两周内可以办理15.4%年化利率的全部贷款”“运气好的话只能结清本金”。

随后,客服人员要求王女士提供自己的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逾期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欠款金额、每月还款能力等多项信息,并让她邮寄一张用身份证注册的手机卡,将欠费平台中的预留号码更改为这个手机号。店家表示要收取网贷总金额的6%作为代理费,需要预付1000元押金。

“这是典型的‘反催收机构’的操作手法。”多位来自银行和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反催收机构”通过批量代客户制作投诉材料、通过流程包装伪造疾病和贫困证明、向客户提供专业的发言模板等方式,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施加压力,迫使金融机构做出债权救济让步,从而达到逃废债的目的。

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公司利用欠费客户急于摆脱被催收的焦虑,对客户欠款金额收取5%至20%不等的“引导费”。定价主要依据提供的服务,“只写投诉信和说明与金融机构协商,单独由代客投诉公司处理投诉的收费标准不同。”

事实上,大多数“反催收机构”都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获得客户。记者用“反催收”、“逃废债”、“退息”、“无息”等关键词在淘宝、闲鱼等网站上搜索,能搜到上千家商家。记者注意到,这些商家的月交易订单从个位数到上百位数不等。

除了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新社交平台也成为重要的大众客户渠道。“他们一方面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包装自己的文字,通过内容吸引潜在客户,打着宣传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的幌子。另一方面,也在‘债务’、‘信用’等高流量内容下进行评论,实现‘***’引流。”一位对“反催收机构”有深入研究的商业银行人士说。

这位人士说,锁定一些潜在客户后,“反催收机构”会通过QQ群或微信群聚集大量群友,继续宣传“自己借的钱为什么要还?”“我们是受害者”等在群里的言论,进一步诱导逃废债务。

“机构投诉”“信用修复”的套路很深。

“反催收机构”通常有专业团队运作,通过各种手段,达到帮助债务人逃避债务的目的,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灰黑产业链。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个灰黑产业规模的权威调查数据。但很多公司打着‘机构投诉’、‘信用修复’、‘债务重组’的名义,实际上从事的是恶意逃废债相关业务,从业人员数量相当可观。个人月营业收入大的可以达到600万到800万元。”一位对“反收藏”灰黑行业有深入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以“代理投诉”为例,即“代理投诉”是指客户向金融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投诉,试图通过监管部门向金融机构施压,以获得手续费减免和分期赔付的利益。

“这些公司通常会接管客户的信用卡和手机卡,接收客户本人发送的记账信息,并冒充客户本人与银行谈判。”很多业内人士证实,最近这类案件明显增多。

某消费金融公司反映,往年至往年5月,接到某代理商投诉,投诉内容和格式基本一致。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其受理的监管转来的正式书面投诉中,“模板投诉”月均超过80%,往年2月已攀升至89%的历史新高。此类投诉信内容高度雷同,邮寄地以辽宁、广东、河南为主,遍布全国114个地级市,呈全国分布趋势。

该人士表示,对信用卡非法代理的投诉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在开放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哪家银行更“好说话”的讨论,被认为“更让步”的银行往往会成为恶意投诉的焦点。

除了“非法机构投诉”,为了帮助债务人逃避债务,帮助人们伪造虚假信用报告或证明材料的所谓“信用修复”非法中介也成为反催收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对于需要提交电子档或者纸质档个人信用报告的人,一些机构通过PS或者直接写伪造的个人信用报告。有的机构甚至通过伪造失业证、隔离证、困难证、死亡证,帮助债务人与金融机构协商消除逾期记录,减少还款金额,达到逃废债务的目的。”一位消费金融机构人士表示。

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坦言,“反催收机构”帮助客户伪造大量材料,但金融机构很难逐一分析判断客户的真实情况。“我们最近收到了一位客户因昏迷而无法还款的证明,但该客户在昏迷期间仍有消费记录。”该人士表示。

整治“反催收机构”亟待合力。

为什么最近“反收藏”愈演愈烈?智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一方面,往年,***法出台新的民间利率借贷司法解释后,别有用心的机构或个人曲解司法解释,以“机构收取超过一定利率上限,即高利贷违法”为由逃避还款。另一方面,疫情发生后,部分小额贷款借款人收益下降,相关部门也确实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延期偿还本息,这也导致部分债务人认为有理由逃避还款,有时空。此外,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近年来逐渐清场,部分从业人员转而以“反催收”为生,扩大了职业“反催收”群体。

“当反催收成为一个行业,很多别有用心的借款人借维权之名逃避债务,对正常的金融秩序和信用体系造成巨大冲击。”董希淼说。记者在微信群的聊天记录中看到,群里的借款人都拒绝通过逃债中介按照合同履行还款义务,称自己“白赚了一辆车”,甚至说“反正也不用还了,应该借更贵的车”。

多位金融机构人士也坦言,“反催收机构”利用监管投诉进行消费者保护套利的现象,严重浪费了监管和金融机构的投诉处理资源,也对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造成压力,降低了收益。

对“反催收机构”进行专项整治已成为共识。***银行业协会近日提醒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非法机构投诉”的风险。此外,不少金融监管部门也相继发布相关通知或采取专项行动。例如,沈阳市金融发展局、辽宁银监局联合下发《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代理投诉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针对“违规代理投诉”。

但是,“反催收机构”还是很难管理的。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以非法经营罪、信用卡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公章罪等罪名向公安机关报案,但都因为犯罪构成要件证明困难等各种客观原因难以立案,也不容易从法律层面给予有力打击。“目前‘反催收业务’徘徊在一个模糊地带。建议从司法层面完善灰黑产品的界定和执行标准,让灰黑产品在法律面前无处藏身。”该人士指出。

董希淼还建议,针对所谓“代理投诉”、“信用修复”等反催收行为出台专项整治措施,建立财政、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治理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提高威慑力和***性。

针对“非法代办投诉”乱象,相关监管部门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将加强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从体制机制层面研究探索解决投诉根本问题的办法。下一步,将进一步查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机构加强源头治理,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规范经营行为,从产品研发、宣传、销售等各业务环节加强管控,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杜绝投诉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对机构投诉处理的监管,督促机构严格按照《银行保险业消费者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依法合规处理投诉。对于未经证实的投诉,特别是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投诉,鼓励机构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或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对司法机关已经认定的诈骗等犯罪案件,向社会通报投诉时,应当予以消除。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和风险提示,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银行产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记者张默向莹嘉)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035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