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让文化历史灵动鲜活

《文脉》:让文化历史灵动鲜活

《文脉》:让文化历史灵动鲜活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文脉》:让文化历史灵动鲜活 2022-03-18 10:35: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郭绘画

比起曾国藩,我更佩服张謇。曾国藩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个体,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在北京十年,中进士,授院士,任各部侍郎。获释后执掌湘军,起兵洋务,历任数省巡抚,位列三公,成为清朝开国以来功勋***、权力***、地位***的人,成就了德、功、言的“三仙”。而且通过自省,他成为了内圣外王,“无愧于天地之圆满”。

但是,我隐约觉得,他已经失去了本我,失去了人生的起点。他不仅要建功立业,更要做天地之间的完人,实现内外全面超越。他的痛苦也来自于内外两方面:一方面是朝廷对他的猜忌,同时为了树立完美形象,言行谨慎,如履薄冰,凡事追求完美,难免虚伪矫饰。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那样:“最近焦虑太多,天天在开放日游泳,总是因为太急于出名,太重于低俗。”

相比之下,张健就像是漫漫长夜中的先锋。

张謇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看到甲午战争的失败,想到26年虚度的经历,120个白天在狭小的试验棚里答题,晚上休息的日日夜夜,以及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他毅然决定放弃仕途,走实业兴国之路。

确立“父育母业”的发展思路后,先后创办企业20余家,涉及纺织、印染、印刷、造纸、火柴、肥皂、电力、盐业、种植畜牧、养蚕、石油、面粉、电话、航运、码头、银行、房地产、酒店等行业。在他创办的370多所学校中,除中小学外,重点发展农业、医疗、纺织、铁路、商船、河海工程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他创办了工科大学、南洋大学,资助同窗创办复旦学院,日后将医学院、纺织学院、农学院三所并入南通大学,还联系教育界名人,计划将师范大学改为大学,促成了东南大学的建立,开创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他探索的“大生活模式”推动了***现代企业的股份制;在教育方面,他建立了博物馆、师范学校、新剧场和气象站,这些都是全国比较好。他在建立图书馆、哑剧社、更受欢迎的剧院、公园、体育场的同时,还兴办养老院、托儿所、残疾人之家、穷人工厂、生活起居之家、穷人福利之家等慈善事业,以期改造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在思想理论成果方面,学术界一直存在“追随”与“追随”的评价差异。前者体现的是传承,就像在固有的塔上添砖加瓦;后者更注重创新,致力于再造。张謇作为先行者,属于后一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后人对某一个人的敬仰,不仅仅是考察他做了哪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更关注他相对于前者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说“我是别人的傻子,我对张健还挺听话的。”

无论是曾国藩、张謇,乃至***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们所处时代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种文化。这也是我写《语境——我们心灵的历史》时选择的角度。

文化是一个***的根、血、命脉,国学是中华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智慧、包容和魅力,为中华***增添了高度的自信和无比的自豪。

很多人把国学等同于***传统文化,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包括物质文化(如器物、服饰、饮食、建筑等。)、制度仪式文化、精神文化(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而国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范围相对狭窄。

所谓“国学”,是相对于西学、新学而言的。清末,欧美学术进入***,人们把***固有的学问称为“汉学”,泛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梁启超说,国学是品德之学,即研究自我的品格和德性。按学科划分,国学包括今日哲学、历史、宗教、文学、风俗习惯、考据学、***学、版本学等。思想方面,先秦有百家学说、儒道释三家学说。长期以来,儒家思想贯穿并主导着***思想史,其他都是从属的。

从理论上讲,***传统文化有三大支柱:儒释道。儒教和道教是***土生土长的,最早产生于***。东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佛教传入和传播,形成了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佛教作为***传统生活的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儒家强调入世进取,强调刚健有为,以修身为目的,以家治国,以天下为己任;道教讲究精神超脱,自然道法,心安,无为,柔,静。佛教讲究出世,强调万物空,排除干扰,化烦恼为菩提,淡泊名利,“放下为上”。以前有句话:“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天下。”(南宋孝宗语)

历史是一个传承和积累的过程,一个***的现在和未来是历史的延伸。一些历史文化散文,借助史料的积累,治愈心灵的疲惫,弥补精神的缺失,抹杀了散文表达个性、彰显自我的特质,把本应是背景的史料当作文章的主体,看不到灵魂展示的维度。在写作中,我特别注意强化主体意识,注重现实的针对性,努力把新见解、新发现、真性情、真实感注入史料。

文化散文应该是文史结合,古今交融,哲学思考、诗歌、历史写作的有机融合。他们要以历史事件为依托,从诗歌中寻找激情的源泉,从哲学层面获得升华的阶梯。通过文学与历史的联姻,用文学青春的微笑,给冰冷肃穆的历史老人带来生机、美好、活力和激情;文学美人在读完所有的历史沧桑后,得到了晨钟暮鼓般的启迪,给审美价值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冲击。

写《文麦》的时候,在准确理解古籍的前提下,我用散文形式和文学手法来说明事实,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尽量设置一些张力场、信息源、冲击波,让生动的形象、生动的趣事、深思的问题时时舞动,努力避免纯政治理论的停滞和僵化。讲道理会成为恰当的警钟,或者是对抒情和叙事的必要调整。这种“理”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具有强烈的个性。就这样,历史变得灵动起来,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语境与大杂烩。当我们走进博大精深的***文化时,也走进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和风起云涌的精神世界。(王充闾)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文脉》:让文化历史灵动鲜活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12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