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

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

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 2022-01-18 08:56:02 来源:人民日报

[现象]翻页、调整曝光、踩快门、文档“拍照”...近年来,许多图书馆使用缩微胶片来抢救和保存珍贵的文献。珍贵的古籍文献转换成缩微胶片,可以长期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缩微技术以其存储空间小空、保存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长、转换利用方便等特点,在文献保护和保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论]

古籍保护具有延续历史、传承文脉的重要功能,包括媒介保护和内容保护两个层面。对于前者来说,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修复一下,放在合适的存放环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浏览和触碰。而后者要求文献中的内容得到有效利用和传播,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

缩微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长期保存珍贵文献的最有效手段。一方面,缩微胶片保存所需的空空间比纸质图书小得多;另一方面,微缩胶片可以保存500年以上,与磁盘、光盘等保存期短的介质相比优势明显。微缩胶片化后,古籍的原件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古籍的内容可以“千姿百态”地体现出来,广泛传播,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缩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古代文献“储存”与“利用”的矛盾,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长期文献保护,尤其是珍贵古代文献的抢救、保存、保护和传承。

利用缩微技术保护古籍在***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就正式成立了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开始了利用缩微技术大规模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献的进程。截至目前,全国文化系统文献微电影抢救工作已完成8800多万个镜头,片长7000公里,累计抢救民国珍贵古籍、普通古籍、书报约20万册,约1.5亿页,其中不乏《赵苍》、《敦煌遗书》等国宝级珍贵古籍。积累的资料显示了我国古籍缩微工作的丰硕成果。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要保护好古籍文献,不能只靠缩微,还要和古籍数字化、影印齐头并进。古籍数字化改造可以方便更广泛的受众搜索阅读;影印出版有助于使古籍接触到更多的读者,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只有不同方式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兼顾古籍的原生保护、再生保护和传承保护,才能长久保存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让“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籍不仅是文物,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献,不仅诉说着过去,也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小电影,再小的尺寸,也能记录古代圣贤的智慧,传承源远流长的脉络。得益于缩微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古籍拥有了更长的寿命和更多的普及性。面向未来,推动更多古文献“活”起来、火起来,必将使珍贵文献代代相传,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文/周珊珊)

《人民日报》(往年01月18日05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34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