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2021-11-02 09:04: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明青花包花牡丹纹壶托。上海博物馆供图

10月28日,由上海博物馆和法国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东西方交汇——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开幕,汇聚了7个国家13家***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力量。据介绍,这是疫情爆发以来,国际博物馆界参与面最广、展览规格极高的展览项目。通过206件(组)中外陶瓷和油画作品,讲述了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中欧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16世纪以来,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成熟,中欧之间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瓷器作为******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入欧美。漂洋过海而来的***瓷器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中欧贸易的发展,也记录了设计、技术、思想的交流,是中西文化对话的载体。

展览分为三个章节。《中西交流》一文通过珍贵的欧洲定制瓷器连接了早期的中西贸易史,以外销瓷器面貌的变化展示了16-18世纪中欧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通过七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沉船,反映出东西航线和交通网络的拓展与变化。

《中西交融》一文重点讲述了***瓷器如何融入欧洲生活,以及对欧洲时尚潮流的影响。通过当时的油画可以看到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况。一件件富有创意的欧式彩瓷、镶嵌瓷、陈设瓷,体现了中西美学的碰撞与交融。

“中西交汇”一章展示了来自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和其他地方模仿***的瓷器产品。通过组合和比较,展示了制瓷技术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揭示了***技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展厅里,一个来自法国吉姆萨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青花牡丹纹壶格外引人注目。壶身似玉壶春瓶,有一个长长的流动,扁平的带状手柄。壶身绘有马谡李青、畸形莲花瓣、灵芝、缠枝牡丹等。这是典型的永乐官窑产品,景德镇御器厂出品。明朝永乐、宣德时期,郑和船队带着大量官窑瓷器下西洋,作为礼物送给外国人。这个青花壶就是其中之一。1547年,Franç ois de Fermeiler男爵把它带到了法国。当时他作为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临时外交使节前往君士坦丁堡会见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作为外交礼物,这个青花壶曾经见证了***与中东的交往,又一次通过外交使节与中东和欧洲联系在一起。

大英博物馆的红釉彩剑狮图瓶是中西合璧的精品。此瓶为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窑瓷器。三只狮子腹部涂釉下红色,其余为青花留白。这种装饰在欧洲人眼里可能略显平淡,于是荷兰的瓷器经销商请油漆工在瓶身上加装饰。画家在狮子中间加了三个穿着粉紫色长袍的男人,做了一把剑把狮子的形状切开,用花树把缝隙填满。它的配色、题材、构图、画风都模仿了日本的kakiemon风格。瓶口和盖斯金按照康熙的五彩图案和配色,绘有芭蕉叶和花卉。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元素交汇在同一块瓷器上,整体风格浑然一体,妙不可言。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全球化初期的东西方融合,展览本身就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融合。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的收藏和展示机构,应该站在文化交流的前沿,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往年1月16日。(记者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往年11月02日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上博陶瓷展讲述中欧文化交流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73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