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面塑还原《清明上河图》,于启全——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用面塑还原《清明上河图》,于启全——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用面塑还原《清明上河图》,于启全——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用面塑还原《清明上河图》,于启全——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2021-11-02 08:53:34 来源:人民日报

余其全面塑《清明上河图》。邱摄(人民视觉)

一团,一按,一波,不过几秒钟,人影的眉眼就出现在面团上。在辽宁省沈阳市俞面人技艺传承人俞启全的手中,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只需十多分钟就可以制作出来。

53岁的于启全从8岁开始学习面塑。“一开始只是玩玩,没想到越来越入迷了。”于启权说。

面塑作品,特别神韵。“如果只想‘像’,可以用高清摄像头、3D打印等手段复制。面塑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体现手工制作的痕迹,融入创作者的感情。”于启权说。

从2012年开始,余其全大胆尝试用面塑再造《清明上河图》。“1996年,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清明上河图》的影印本,一直想用面塑来呈现。”于启权说。

把平面画变成立体作品,整体宽度要延伸到半米;每个人物的身高在2厘米到2.5厘米之间,五官甚至胡须都要清晰可见。为此,于启权做了大量的文字研究工作,专门做了一个缩小版的面塑工具。成品面塑版《清明上河图》长6米,包括500多人、50多种动物和许多船只、建筑。

“压力很大,也是一种锻炼。”于启泉说,《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是成群出现的,要准确表达他们之间的互动。有时候,一个字写错了,一组字就得重做。为了追求完整,他经常一气呵成地创作,最多的时候一口气做出20多个角色,做了很多次才满意。

在于启泉的工作室里,有《贵妃醉酒》、《穆在指挥》等多部历史作品。“传统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受重视,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往年,余其全面塑技艺被评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传统技艺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如果他们不能融入现在的生活,就很难谈传承。”于启权说。现在,他一方面将面人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作抗疫等作品,另一方面将面人从静态作品推向动态表演,现场快速创作。

“快塑创作就是在短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内瞬间捕捉到物体的特征,快速塑造出物体的动作、形象和神韵。”于启权说,快速的塑料创作需要悟性和长期的积累,才能有信心在人前表演。

余其全曾多次受邀带熟人去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小面人从沿街叫卖到现在走上世界舞台,这是作为匠人的骄傲,也是更大的责任。”于启权感慨。(记者胡)据

《人民日报》(往年11月02日第13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用面塑还原《清明上河图》,于启全——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73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