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论》:寻找阿来“大地的阶梯”

《阿来论》:寻找阿来“大地的阶梯”

《阿来论》:寻找阿来“大地的阶梯”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阿来论》:寻找阿来“大地的阶梯” 2022-03-24 09:46:46 来源:文汇报

《阿来论》由张学信、梁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当今的批评界,相当多的批评家持有西方理论,并巧妙地分析作家和文本。而我们却几乎感受不到批评家与批评家心灵的碰撞,或者说诠释的冲动与激情。但是,一篇真正触及文本的评论,一定是触及了作家的灵魂,是灵魂对灵魂的理解,是精神对精神的鞠躬,是对才华和才华的拥抱。最近,张学信和梁海合著的《阿来论》的出版,以其独特的整体批评态度和美学品质,为当代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批评实践。两位评论家以十余年的“追踪”考察和“精神抵达”研究,对作家阿来40年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完整的回顾。他们向阿来致敬,解读阿来,寻找“大地之梯”,记录阿来研究的“流年”。阿来文学编年史还提供了阿来写作和生活的大事记,从而成为解读阿来文化符号的“标志物”。

张学信在批评界深耕多年,“始终倡导批评家、文本乃至作家之间的精神契合”,“实现精神同构”,“文学理想的重合”是他选择批评对象的重要前提。他对阿来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阿来“当代文学里程碑式人物”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评论中感受到他的激动和同频共振的灵魂律动。批评也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碰撞。

比较好册由两部分组成:《论阿来》,一种到达经典的可能--论阿来的创作。两位批评家从各自的角度对阿来的整体创作进行了宏观把握。两篇文章都以阿来独特的“发现”和由此产生的强烈问题意识为引子,作为探索他隐秘内心世界的入口;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分析和阐释贯穿全文,直达阿来灵魂的秘密,也直达阿来创作意义的深处。比较好章《阿来论》是用“心”去发现阿来创作中一个被忽略的关键词——“旅行”,从而探究阿来写作的成因,以及隐藏在他灵魂和精神世界深处的“大秘密”——“在期待的文字之外,有一种没有因时代而过度改变的人的平和、从容、淡定的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将阿来的写作定义为“行走在大地的阶梯上”。对《尘埃落定》空山、《云上的故事》等小说进行了深度和审美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在文学的台阶之间,不仅建构了历史和现实,而且延展了自然和人性”。张学信以其学术的敏感、开阔的视野,尤其是对阿来内心微妙的洞察,拨开了阿来神话的迷雾,从一个高度审视了阿来近40年来“超前”创作的美丽与魅力。他就像一个好向导,向读者发出“请跟我来”的文学邀请,带领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站在“地球阶梯”的顶端回望,每一个阶梯的独特风光和每一个阶梯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我觉得这是恢复阿来比较好的方式,也是批评的胜利。真正的批评不是自我的“独白”,而是引导读者共同进入作家精神世界的秘密通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与作家共同到达对人、自然、存在、生命的关注和追问。

梁海的《一种达到经典的可能——论阿来的创作》从阿来对柔弱花草的迷恋入手,发现和探索了“大自然的轻花语”与阿来厚重的文学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被视为阿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之源。

阿来试图用大自然中神秘未知的力量,重新激发人们失去的想象力和敬畏感,让人们渴望的舒展和纯粹的生命状态在大自然的原始初中中被唤醒.....这种精神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化为对藏***和他血脉基因的传承,让他在吸收和排除外界审美扰动后,获得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起点。

梁海以“写作的发生”为视角,以“灵性”这一叙事起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发现并详细阐释了“灵性”延伸所衍生的“藏人汉文写作”的独特审美价值:在错位、移植、并置中摇摆的不同美感的语言,以及跨越文体的不同叙事、神话、史诗的精神品格,使阿来具备了当代***写作不可复制的“独创性”。进而,她从“达到经典的可能性”的角度辨析了阿来藏文写作的审美陌生化,从陌生化的角度透视了阿来汉文写作的奇异审美外壳,深入挖掘了其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内核,从而做出了“通过对少数***文化的思考,建构基于***记忆的人类生存寓言”的审美判断。梁海从他对阿来的详细感受入手,探究他写作的发生,一步一步往上走,一路欣赏花开花落,最终带领读者登上阿来文学的***点“大地的阶梯”,趴着,走近,触摸他博大的人情,聆听他心灵的律动;抬头,观看,欣赏他的《天空的原写空。

两位批评家对阿来的总体评价都是以写作《创世纪》作为解释、分析和判断的逻辑起点。他们同心相击,不断挖掘阿来的内心,穿越历史、***、地域、诗歌、空精神、救赎的意象地带,最终到达“阿来就是阿来”

残花里谁愿意看残破的深秋的秋天?就自然而言,大地的凋零,绿色的流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力的破坏,成熟的像伤疤一样长锈。一个多世纪以来,多少自然生物链被人类的干预和放纵所淘汰和切割。我们不想看到成败的“残花”,也不想看到地貌上的任何一种生物随风而逝。风吹来的种子被风吹走了,特别伤心难过。这样,人们会付出什么代价?每一颗种子,作为生命的未来及其可能性,都被包裹在自己的身体里,它把尚处于胚胎状态的神性逻辑植入大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小心去敬畏和侍奉脚下的土壤?

这是《阿来植物学》中的一段话,带有很强的散文诗性质。这是张学信在探索阿来对植物的热爱和痴迷时,对人与自然之间美好互动的感受。他以诗性美学的形式传达了他对植物生命和生长在斯里兰卡的土地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消灭和切割自然的生物链”的悲哀。这种带有强烈“审美叙事风格”的“另一种写作”在作品中随处可见,批评家鲜明的个性风格得到充分展现。“我关注阿来”和“阿来关注我”的交织,让批评文本充满张力,在相互的精神抵达中凝聚、***成更强大的解释力。这种自圆其说的批评让我想到“让沸腾的热血和真实的情感潜入字里行间”是阿来的写作情怀,但这不正是批评家的阐释追求吗?我想,这可能是文学生产链比较好的“生态”——批评家完成了作家的灵魂呼应,带领读者产生了共情。在文学灵魂的隧道里,文学会展翅高飞、净化、迎接更好的自己,然后到达它的***意义。

受理论束缚,批评只能陷于没有灵魂的“生活空空壳”境地,“云中漫步”是阿来伦所追求的批评境界和态度。这种诗意的、灵活的、丰富的解读,也契合了阿来“神性”的精神气质和行走在“地球天梯”上的写作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来论》无疑是阿来研究和作家理论的典范。(徐晓杰)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阿来论》:寻找阿来“大地的阶梯”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562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