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艺术品变成了一段代码

当一款艺术品变成了一段代码

当一款艺术品变成了一段代码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当一款艺术品变成了一段代码 2022-03-29 09:32:21 来源:光明日报

藏品着火了。今年1月,原国画大师齐白石《虾米图》***社会化数字收藏在上海嘉禾首届冬季拍卖会上拍卖,最终以30万元的价格成交。北京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敦敦数字盲盒以99美元的价格发售,发售当天无二。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企业甚至艺术家个人都开始试水数字收藏,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所谓数字收藏,是指利用区块链技术,生成与特定作品、艺术品相对应的比较好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具有可追溯性,不易篡改。翻译一下专业的解释:这些作品虽然网上有,摸不着,但也是稀缺的,有收藏价值的。与数字馆藏相比,传统馆藏锁在保险柜里,而后者在网上账户里。

这可能会彻底改变几千年来的收藏形式。传统意义上的集合都是以对象的形式存在的。无论如何,对珠宝、玉宝、竹简都要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以提供一种占有感。数字馆藏的情况并非如此。它是虚拟的和超物理的,它是一个集合,但实际上它只是一段代码。

数字收藏可能会避免一些传统收藏的遗憾,比如不会有那么多的损坏,金字塔不需要拆下来搬进博物馆,富春山居图不需要单独收藏,被虫蛀,被风化,被腐蚀,这些收藏敌人都将不复存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数字收藏更耐用。一项技术变革可能会导致收藏品的消失。在小说《三体》中,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仍然是石雕,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假设。恐怕没有哪一种数字载体能超越物质留存,所谓名山与纸活千年。人们怎能期待“海枯石烂”的千变万化的互联网故事?

目前不同的收集方式还是各有利弊,大家不妨各取所需。然而,数字收藏的出现仍然足以改变传统的文化定义。传统艺术创作追求经典化、古风化、精英化,所以今天可能越来越技术化、日常化、平民化。人们对文化的欣赏、占有和满足开始摆脱物质的限制,走向一种超现实主义。在纯粹的物质世界之外,人们创造了一个平行空的房间,这里有全新的价值模型,独特的解读逻辑,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令人困惑,又充满刺激。

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数字馆藏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但是对于数字馆藏,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实世界的发展总会带来很多意外,***认知的画面不断出现。文化艺术也可能成为代码和符号,以虚拟的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

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馆藏可能会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场景。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但没有必要用排斥、传统、怀疑的态度去对待新事物。每一次技术变革和审美重构,总会有一种头脑风暴带来的眩晕感。人们应该为此做好准备。

(作者:罗兵,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

《光明日报》(往年03月29日02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当一款艺术品变成了一段代码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879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