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舟山博物馆 感受渔风民俗 领略海洋文化

走进舟山博物馆 感受渔风民俗 领略海洋文化

走进舟山博物馆 感受渔风民俗 领略海洋文化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走进舟山博物馆 感受渔风民俗 领略海洋文化 2022-03-29 09:27: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法国蜗牛标本人民网张勇涛摄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舟山,素有“千岛之城”之称,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四面环海,是***比较好个拥有群岛体系的地级市。千百年来,舟山人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孕育了宝贵的海洋文化。

近日,笔者走进舟山博物馆,聆听遥远的海岛故事,感受感人的渔家风情。

小黄鱼模型。人民网张勇涛摄

探索海洋宝藏

舟山博物馆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往年12月,舟山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营。新建筑的蓝色立面分布着银灰色的不规则几何块,象征着舟山众多的岛礁。

“舟山博物馆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展览总面积6120平方米。它用现代的展示语言展示了舟山独特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捕鱼习俗和悠久的海岛历史。”舟山博物馆馆长叶启月介绍,馆内藏品超过1万件(套),从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到现代文献资料,门类丰富,尤其是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藏品。

博物馆一楼“美丽家园——舟山自然展”展示了500多件舟山动植物标本、古动物化石、海洋生物标本等。,反映了舟山地貌的演变过程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步入展厅,麋鹿鹿角、类似臼齿的古老菱形牙齿、德国水牛头骨等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映入眼帘。

“2001年至2003年,舟山渔民在金塘海域和东部东极海域捕捞到300多种化石,引起国内外关注。”舟山博物馆传教士刘东燕介绍,舟山地区发现的古菱形齿象、真马、额鼻犀牛等化石证明舟山最初与大陆相连,是东海平原的一部分。几经海侵和海退,舟山与大陆分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岛屿。这些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为研究舟山群岛的形成和舟山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对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的节肢动物巨型小龙虾中华马蹄蟹和3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拥有数个精密气室的鹦鹉螺走在“野生舟山”单元,各种动植物标本令人目不暇接。据介绍,舟山群岛由2085个岛礁组成,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舟山群岛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包括珍稀动植物。世界上只有一种野生普陀鹅耳枥,生长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上。

两个巨大的海洋生物水族馆让人仿佛置身海底世界,水族馆里展示的海洋生物标本基本都是按照它们在海水层的真实分布来呈现的。"舟山渔场有***的鱼种——大黄鱼和大黄鱼."刘东燕说,“很多人觉得小黄鱼长大了就是大黄鱼,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

新石器时代的鸟形灯。舟山博物馆供图

品味钓鱼的风和魅力

舟山有“***渔都”的美称,自古以渔业资源丰富著称。博物馆二楼“渔风海韵——舟山民俗展”展示了舟山渔民生产生活的工具,体现了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

展厅内,近百艘渔船模型浩浩荡荡排列成行,生动展现了舟山渔场渔船云集的壮观景象。这些船模是按照1: 40的比例制作的,包括30种油轮、渔政渔政指导船、冰鲜船、运销船、防疫和医疗船等。“舟山渔场是我国***的远洋渔场,也是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渔民的主要生产作业区。从北方的辽宁、吉林到南方的广东、广西、港澳台,都有渔船进入舟山渔场作业,各地渔船各有特色。”刘东燕说。

在一个长长的展柜前,许多观众停下来拍照,展柜展示了舟山传统的庙会场景。整个微缩场景中大约有200个3D打印的角色。他们组成长长的游行队伍,包括花车、高跷、旗帜、亭台楼阁等。,穿插花船、舞龙、船灯、鱼灯等各种表演,喜庆热闹,独具地方风情。在舟山,庙会是一项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公众参与度高,各地庙会习俗不一。这里展示的是桃花岛“稻花会”的场景。这种庙会一般在稻花香抽穗时举行,故名“稻花香会”。

“渔港市场”单元以生动的人物和场景搭建而成,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舟山渔港和众多店铺的繁华景象。码头上停靠着几艘渔船,工人们正忙着卸货、补给、修理渔具。在钓鱼店里,几名渔民正在购买渔网、索具、滑轮等钓鱼用品。鱼店里卖着各种新鲜的鱼,年轻的学徒们正在认真地称重记账。

舟山人以岛为家,以海为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舟山锣鼓、舟山渔歌等。

一幅幅生动而绚丽的贝雕作品吸引了作者的注意。“舟山贝雕是用各种贝壳雕刻而成的。是具有舟山特色的传统雕刻艺术之一,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东燕介绍,舟山贝雕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根据贝壳的自然颜色、光泽和纹理,雕刻组合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特别是表现海风、垂钓神韵的作品。

舟山渔结也是凝结了渔民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的渔业生产中,绳子经常会断。为了继续工作,需要将两根断绳连接起来,于是就有了各种钓鱼结。渔结编织是舟山渔民必备技能。打结的方法有几百种,大部分都很简单,容易打结和解开,牢固实用。渔结除了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外,也逐渐被赋予了艺术价值,作为装饰品装点着舟山渔民的生活。展厅的墙上挂着不同种类的钓鱼结。它们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编织方法。

各种型号的渔船。人民网张勇涛摄

倾听岛屿的过去

从东海边的蛮荒之地,到经济发达的千岛新区,舟山历经沧桑。《海岛往事——舟山历史展》讲述了舟山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舟山曾因海侵而长期与大陆分离,但文明的发展并未中断。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生活在舟山岛上。马坳洋谭盾遗址出土的一件带有水稻痕迹的陶器表明,5000年前舟山群岛就出现了水稻。“***的沿海祖先继续探索海洋。他们来到舟山岛,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稻,留下了丰富的生活遗迹。”舟山博物馆副馆长周若曦说。

舟山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记载“丁卯冬十一月,越国亡。请使吴王住永东”。董永属于今天的舟山。

秦朝设单县,范围包括宁波以东的北仑、舟山,自汉至南北朝沿袭秦制。山治毗邻宁波的阿育王庙,有一座临海的城市。舟山人经常在这里用海鲜交换粮食和日用品,岛上和大陆开始了早期的贸易活动。唐宋时期,舟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明州(今宁波)的出海口,迎来了繁荣发展。

一个摊位上铺着细沙,沙子里埋着许多海洋瓷器的碎片。“古代航海家很辛苦,可以说是‘抬着头’谋生。海上航行时常发生意外,这些打捞上来的瓷器碎片在沉船后沉入海底。”周若曦说,“舟山是海上交通要塞,无数船只在这里补给、中转、起航远航。期间水兵会去普陀山拜观音,祈求平安。”

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教文化在舟山的传播。普陀山已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展厅里有一块杨志观音碑。这块石碑刻于明代,现在位于普陀山的杨志寺。碑上这幅画是唐代***画家颜所作。杨志观音碑、多宝塔、法雨寺九龙藻井并称为“普陀山三宝”。

明清时期,舟山不仅是贸易重镇,也是抗击外敌的战场。展厅中的油画《双屿盛会》描绘了明初舟山刘恒双屿港的繁荣景象。16世纪犀牛角柄西洋人像匕首、18世纪西班牙银币等文物反映了明清时期舟山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盛况。

建国后,舟山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是2009年12月建成通车的舟山大陆岛项目。”周若曦指着展板上的图片介绍,该项目通过舟山群岛的刁丽岛、富池岛、茨子岛、金塘岛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相连,是迄今为止******的岛陆联络工程。2011年6月,***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新区。“十三五”期间,舟山GDP年均增长9.2%,位居浙江省比较好。

近年来,舟山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将科普教育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推出了“十指聪明”、“周波课堂”、“翁山吉雅”、“郭昶一日游”四大品牌教育活动,其中“郭昶一日游”入选“往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佳案例”。

“我们采用的是‘实地探索+零距离体验’的模式,让大家可以亲身参观体验,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舟山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施宇华表示,“郭昶一日游”活动目前已整合了92条精品文化一日游线路,串联起1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并在活动中穿插非遗展示和体验,让参与者深切感受舟山的历史文化魅力。(彭芳沂蒙)

《人民日报海外版》(往年03月29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走进舟山博物馆 感受渔风民俗 领略海洋文化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879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