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邹义荣:系列纾困措施将提振市场信心,扶持政策应考虑未来更长久的行业复苏转型

专访广东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邹义荣:系列纾困措施将提振市场信心,扶持政策应考虑未来更长久的行业复苏转型

原标题:专访广东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邹:一系列疏解措施将提振市场信心,扶持政策应考虑未来更长期的行业复苏和转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波实习生李广州报道“五一”假期将至,传统旅游旺季将至,“黄山无客迎客”的***冲上热搜。按照往年,这是黄山的旅游旺季。现在也很少有游客反映国外大部分景区“经营难”的现状。

今年以来,由于多地出现新一轮疫情,旅游业的复苏势头戛然而止。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国内旅游人次7541.9万,国内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2%和30.9%,出游热情明显不如去年。

今年以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扶持政策,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3月25日,广东发布《关于促进广东省服务业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帮扶行业,提出“13+7”疏解措施。

目前广东旅游市场复苏面临哪些困难?疫情会给景区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遇?日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广州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广州景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邹。

在邹看来,对旅游业复苏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国家对旅游业的一系列纾困支持将提振市场信心。今后在具体实施政策时,应更多考虑行业特点,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同时,旅游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未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信心是旅游业复苏的基础。

南方财经:受多地疫情反弹影响,广东旅游业恢复情况如何?主要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邹:新冠肺炎爆发已经两年多了。在此期间,旅游业的恢复也在经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疫情防控之战到往年各行业的复苏,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曙光。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当地疫情反弹,旅游业再次遭受重创。在我看来,今年是旅游业最困难的一年。***的困难之一是市场信心的恢复和重建。从游客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旅游的信心还没有恢复,大家都不敢出门。对于旅行社来说,很多都选择了“平躺”,包括导游在内的很多从业者都已经失业,这也是在没有游客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在我看来,相比旅行社的轻资产模式,景区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景区大量投入资产,也导致很多景区在建设初期就背负贷款。所以景区不能“躺平”,需要保持日常运营投入和人员稳定,直到市场回暖。几年后,大部分旅行社可以很快恢复,而大部分景区则需要承担还贷和现金流的压力。相比轻资本企业,景区可谓“负重前行”。

南方财经:在您看来,广东近期出台的“13+7”扶持措施对广东旅游业,尤其是景区会起到什么作用?

邹:与以往的纾困措施相比,广东此次出台的纾困扶持政策种类更多、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对如何解决当前旅游企业的资金压力进行了综合考虑。就景区行业而言,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委托旅行社或直接到景区开展党建、公务、工会、展览等活动。对带动景区游客数量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支持救助措施的实施,建议考虑不同行业的特点。比如对于正常运营的景区来说,降低水电等费用,暂时降低社保比例,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可以给景区带来更实际的帮助。此外,扶持政策除了当前疫情下的紧急“输血”,还要考虑未来更长远的行业复苏和转型。

南方财经:在疫情影响下,景区行业未来将面临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邹:景区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有没有疫情,都需要持续的开发和投资。未来景区开发的投资要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并能产生长期效益。这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比如支持景区在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

具体来说,未来景区以接待人数和门票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在呼吁景区不要依赖门票经济,要体验为王。未来景区不应该单纯打卡观光,而应该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活动体验,真正提高游客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刺激游客的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其中科技和文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还提出了一个目标,景区未来要争取200人的接待能力,实现过去1000人的经济效益。

***景区需要“差异化”

南方财经:在今年的文化强省会议上,广东再次强调要打造***旅游目的地。在你看来,要成为***的旅游目的地,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广东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邹:建设***旅游目的地,一是要有***的资源,所谓***的吸引力;其次,拥有***的体验;另外,还要有世界比较好的服务水平。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建设***旅游目的地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广东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优越,同时拥有丰富的滨海资源,发展滨海旅游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其次,广东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文创、科技等领域***全国,这也为广东提供世界比较好的服务提供了基础。另外,广东市场基础好,只有本地游客的旅游消费潜力大。同时,放眼全球其他***旅游目的地,广东景区的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自信”空的实现还有很大提升,这也是广东景区能否走向世界的关键。

南方财经:去年底,广州永庆坊入选首批国家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岭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代表,你认为它的成功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邹:永庆坊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也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当前的社会需求。作为一个旅游休闲街区,永庆坊有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永庆坊作为广州“老城新活力”的代表,也是新旧文化碰撞融合的典范。一方面保留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时又能通过现代创新设计生动呈现。此外,永庆坊在多业态整合方面做得很好。他的面积虽然不够大,但商业形式丰富,比如非遗创作、民俗体验、夜间经济等。,可以满足年轻人对文化和时尚潮流的需求。俗话说“越是文化,越是时尚”。

永芳的案例也可以启发很多景点。未来年轻一代的文旅需求是什么?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应该是什么方向?要杜绝景区“千篇一律”,而是要体现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南方财经: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广东提出逐步打造一批标志性景区、精品线路和活动品牌,培育***旅游产品体系。这对广东景区未来的转型创新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邹:未来,景区的转型创新应该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综合旅游体验。面对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很多文旅体验中文化、商业、旅游、体育是割裂的,很难实现文旅风格的真正融合。以广州体育中心为例,天河区正在推动文化、商业、体育的融合发展。本来各种活动是分开的。例如,许多市民会独自去看一场球赛,这并没有对区域文化和旅游市场产生更全面的效益。未来将全面推进文化、商业、体育的多项目融合、多层次发展,在品牌引进、活动策划等方面更好地实现整体联动。

二是差异化创新。广东的旅游市场有一个特点:喜新厌旧。这也导致新的旅游项目不断出现,旧的会逐渐淡化。这也需要广东景区投资开发新的业态和模式。目前,广州在智慧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景区夜游、引入AR和VR项目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呼吁景区差异化创新。如果在景区引入类似项目,不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每个景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包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专访广东省旅游景区协会副秘书长邹义荣:系列纾困措施将提振市场信心,扶持政策应考虑未来更长久的行业复苏转型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39817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