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大院》的守望与寄托

《协和大院》的守望与寄托

《协和院》由韩晓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1年前,韩晓辉的***散文《我的庭院,我的旧梦》在报一出版就被广泛转载。未完成的副标题“康科迪亚庭院的故事之一”表明,这只是她期待的一长串作品的开始。然而,它可能就像唐诗中唱到的“现在,靠近我的村庄,遇见人们”的结。面对太熟悉、太近的生长地,如果真的想写得透彻,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更长的酝酿。

后来,作为一名文化记者、文学编辑、活跃的作家和评论家,韩晓辉的各种写作颇有成效,书籍也陆续出版,但《协和大学院》的故事却依旧缓慢。直到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厚重的《协和院》,让韩晓辉一年四季写好协和院故事的愿望得以实现。30年的艰辛不同寻常,它总是来自于一个特别活跃的当代文坛,如此执着,难得,可贵。

无论是在韩晓辉个人的写作道路上,还是在近年来非虚构或长篇散文写作的整体态势上,《协和院》都可以算是一次沉重的收获。重点介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外事街59号的协和医院宿舍大院。它从个人角度进行描述和讨论,个人经历和历史文献相辅相成。前六章聚焦协和大学院百年历史变迁,后十二章转入人物志、风俗志,以传记或谜题的形式呈现协和大学众多名医名干的事业成就、时代际遇及其后人的成长经历。协和大学院独特地标建筑的今昔景观对比描述与反思贯穿整个过程。

协和大院***鲜明历史特色的地标是16栋哥特式小建筑,周围是西式花园、花坛和交叉小径。它们与协和医院同龄,自100年前建成以来,是协和医院***专家教授的专用房屋。大院东边的一栋四层红砖楼,东北角的三排平房,见证了70年前的一个历史变迁:进入新社会后,协和大学大院终于从市中心专家教授独占的“洋楼院”扩展为***职工也能安家的宿舍区。协和大学院的前几章穿插了很多人事档案,可以算是协和大学医院的医院史。但整本书的重点和主脉,是从住在院子宿舍楼的孩子的视角和心态,去观察、感受和回忆别墅楼里一个又一个的名医老住户。纵观全书,这是对《我的庭院,我的旧梦》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延续,排在书前作为序言。也是一份精神档案,在这份精神档案中,协和院剩余岁月的剪影越来越细致完整,是一份历尽沧桑,与几代在协和院生活的人共享情怀的精神档案。

与韩晓辉的《协和大学大院》原著故事相比,本书以整本书的形式呈现了协和大学大院的全貌,既扩大了叙事范围,又刻意加入了建筑形态、风景、季节等景观维度的图形信息空。位于北京老城腹地的协和大学大院,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展现。包括医药、医院在内的欧美现代科技文明,以及相应建筑社区的大规模引入,曾经是***现代城市空和生活方式崛起的关键环节。与革命战争年代衍生出的集体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写字楼和宿舍区,共同并存于新***首都的街区规划建设中,共同创造了新北京现代、***的城市风貌。

住在协和大学院小洋楼的老一辈专家代表着从旧时代进入新社会的技术精英。韩晓辉对他们的观察、感受和回忆,代表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新协和的管理者——革命***一代的子女,他们对旧协和、旧协和传统的理解和接受。新社会赋予他们同属于一个单位、同生活在一个社区的同志、邻居的地位,足以促使他们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逐渐融合。封闭式的协和庭院,遮挡了闹市的喧嚣,积淀了脚踏实地、崇尚卓越的精神能量,让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里,向着更深、更广的覆盖方向,传播更强、更持久的温暖与光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协和大学院的故事,无论是被纳入纪实和历史传记的范畴,还是被归类为伪真的散文创作,都是一份挑战性极强的硬核素材。除了表面上最突出的医疗和医疗专业特色,一平方英寸内的高密度城市人居生态,一墙之隔的多元城市文化情境,层层叠加堆积,在旷日持久的文脉和杂七杂八的现实场景之间相遇。面对由此引发的困境和尖锐冲突,韩晓辉在《协和大学院》的写作中,极力表达适度和节制。这种温柔不是回避,而是当患者受到直接有效的打击时所必需的冷静和沉着,就像谢赫前辈的名医们在她童年记忆中总是表现出来的表情和气度。(作者:李林荣,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协和大院》的守望与寄托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270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