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纸上》:美的突围

散文集《纸上》:美的突围

“苏沧桑”这个名字的沧桑,似乎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作家一种独特的气质:柔美而抒情,却有一种生命的叹息贯穿其中。《温柔的眼睛》《银杏叶的歌唱》《一个人的天堂》《无尽的风与月》《万籁俱寂》这些散文集的名字一次次展现了这位江南女作家对美的追求,也正是在这种追求中,苏的沧桑散文逐渐成为当代美国写作的典型代表。

苏沧桑新散文纸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题材,以***南方珍贵的“无形”文化、工艺和风俗为基本元素,写丝、茶、戏、纸、蜜、酒、船娘等。,其中有一种***古典美。苏的沧桑从容淡雅,就像她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充满水汽和气场”,融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审美世界。

探究纸之美,不难发现,苏笔下的物之美,不仅仅局限于他自己,还包括人的主观因素,即“自然的人化”。通过人类的劳动,丝绸被织成丝,竹子被变成纸,蜂蜜在蜂箱里酿造,一千英亩的茶园清新而绿色...作者耐心地描述“美”的过程,关注普通劳动者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制作久违的有机纸,朱中华经历了世界上所有的磨难。造纸大师徐洪进把手掌浸在浆水里45年,“比白纸还白”;经过多年采茶,褚海波婆婆和黄建春妻子练成了“一双蝴蝶般的手在茶尖上飞舞”,“每一颗指甲都被茶汁染成黑色”;依赖天气的养蜂人,像吉普赛人一样,如履薄冰,在世界各地游荡。沈建基在炎热的夏天被暴躁的蜜蜂蛰了100多包,差点死掉。郭靖被蜜蜂蛰到脖子周围的血管里,中毒晕倒...“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向往,对美好事物的描绘是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共同追求。只是很多时候在“美”面前,我们只是一味的欣赏和享受,并没有探究“美”的本源的意图。更何况,我们不知道在“美”的背后,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朱光潜先生在谈及“美的本质”时曾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形式适合主观意识形态,能够交融在一起成为完整形象的那种自然。”的确,真正的“美”必须注入某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主观精神。只有这样,“美”才能持久而有力。论文跳出了对客观“美”的简单欣赏,而是深刻阐释了其背后的主观原因。在苏的笔下,比蜜甜、比绿茶甜、比有机纸贵的,是无数普通人的劳动之美、人性之美。

文章《与剧团一起流浪》聚焦基层越剧演员和剧团。苏的沧桑“跟随”的不是被舞台光环照亮的***演员,而是可能一辈子活在光环之外的小演员。他们是越剧界的“沉默的大多数”,但正是他们汇聚成为越剧的根基。演员杨佩芳出生在绍兴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0岁之前,他在剧团四处游荡。他的初衷是“没钱吃饭,还天天玩”。多年后,杨佩芳成了当红小生,但“从此,一杯咖啡伴随她一生,胃痛伴随她一生,孤独伴随她一生”。由于历史的误解,她被开除出剧团,一代***歌手最终成为店员和收电员。多年后,对于曾经被视为生活,让她苦不堪言的越剧来说,似乎她只是换了一种恋爱方式,“越剧是她***的梦想”。在《与戏班同行》中,苏的沧桑聚焦在被越剧之美遮蔽的人身上。正是在这些默默无闻的演员身上,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磨炼中,我们看到了更坚韧、更持久、更动人的美。

***文学中优美散文的传统有其自身的来源。梁启超指出,***的美文传统有两个渊源:一是古代歌谣、汉魏乐府等民间创作,二是诗经、建安以前的诗歌。古典文学中的诗句和诗歌尤其体现了美国文学的特点。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现代白话美文,以其抒情性和审美性,构成了对“文以载道”思想的补充和反叛。随着***文学的发展,一些美国作家越来越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甚至走入了学者谢所说的“唯美主义之路”。在这些作品中,“美”是虚荣的、脆弱的、脆弱的,美成了束缚作家思想和手脚的枷锁。相比之下,散文集《纸》不仅描写了丝绸之美、越剧之音之悦、茶之香,还描写了美的“负面”:那些辛苦劳作、皮肤粗糙、身体有病、生活坎坷的人,看似“不美”,但正是这些“不美”的瞬间,让真正的“美”生根发芽,变得可以接受。散文集《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成了美的突破。(作者:邢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散文集《纸上》:美的突围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280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