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文物言说中的文化记忆

《国家宝藏》:文物言说中的文化记忆

《国家宝藏》:文物言说中的文化记忆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国家宝藏》:文物言说中的文化记忆 2022-03-14 11:18:53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基于同名综艺节目,三本《国家宝藏》均发布了1000幅大型文物高清图片和2100分钟的浓缩视频节目。延续节目精炼的文案风格,书籍为25个博物馆,81件国宝配以深入浅出、文采横溢的生动解说:《千里山河图》、《石鼓文》、《安阳殷墟》、《宝雕园》。

无论是成功率只有0.23%的瓷母(各种釉面花瓶),还是拥有高级神秘文明的三星堆遗址,对人类高超技艺的赞叹、追求和再现,对古代神秘文明的想象、探索和考证,是考古学家们毕生致力的事业,也是探索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永恒事业。从文物本体出发,进一步涉及到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探索,进而推动人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在想象和论证之间不断地往复。“探索来自未知的奥秘,进步来自永恒的探索”。

比起有剧场空房间和影像资料的电视节目中对文物的介绍,有文字有图片的书籍中的叙述更加清晰明了,细节中的品鉴回味悠长。比如《千里江山图》在节目中是用经过处理的动态整体图像来介绍的。那些隐藏在山川中的细节,比如渔村,野城,水榭,亭台,都无法完全展现出来。但在书籍中,这些体现艺术家匠心的细节都是以高清画面的形式呈现的。随着***画艺术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介绍,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绘画环境和技巧在哪里。再比如瓷母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难度极高,十五层釉的详解,不仔细研究琢磨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书中对瓷瓶每一层的描述和介绍,以及图像和花卉图案的展示,都显得弥足珍贵。钟鼎的镌刻铭文的重器,画家风格的书法绘画,都在图文之间留下自己的印记。

如果把《国宝》看作是文物的“选集”,如何平衡文物的选择标准,从成千上万的文物中挑出几十件各具特色和象征意义的“珍品”?尺度是什么意思?也许《国宝》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以“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产”为重点,从这些空地理位置明确的房间中挑选其珍贵藏品。这种不以文物类型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使文物获得了充分的在地感空。人们在博物馆欣赏文物时,由于与历史文脉的距离感,往往感受不到眼前的文物在历史***的地理位置,文物被拉出了所属的地理区域空,从而模糊了各自的文化属性。钟鼎,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书画,在参观者眼中似乎只有艺术形象或保存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价值才有意义。在《国宝》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性博物馆被重新强调为各自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它们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被称赞为文物,因此它们重新获得了展示与所在土地紧密联系的机会——这些由人类文明和***某个角落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流逝塑造的文物,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无穷魅力。书中每一个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产章节的介绍部分,都会对所选的三件文物进行整体介绍。文物承载着相关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比如石鼓,经历了从唐宋五代到抗日战争的多次战争,见证了战争的蔓延和朝代的更迭,与国家的历史动荡息息相关。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是如此的与地区和国家的兴衰相连。(作者:郑祖龙)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国家宝藏》:文物言说中的文化记忆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14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