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博物馆 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

临汾市博物馆 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

临汾市博物馆 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临汾市博物馆 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 2022-01-25 08:54:27 来源:新华网

丁村九龙洞遗址石片拼装组

山西临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0万年前,汾河流域的丁村人点燃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火种;4000多年前,崇山脚下的陶寺就建起了宫殿和城市。600年前,晋文公在这里取得了霸权...

临汾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汾河畔,松柏环绕,形似“日月相拥”,充满了优雅的气息。其设计理念源于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天文台。往年开业,成为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争相打卡的地方。

临汾博物馆现有文物15万余件(套),其***家一级文物101件(套),尤以青铜器、陶器、木版年画等为多。基本上,博物馆展示了四个展厅,包括“内外山川”和“古老的足迹”。从古代到明清,***文化一脉相承地传播开来。

追溯古老的脚印

“古足迹”展厅通过对丁村遗址、柿滩遗址、枣园遗址等考古成果的深入解读,展示了临汾早期智人的悠久历史。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以南5公里,是新***成立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发现的比较好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1954年秋,由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率领的考古队在汾河沿岸的厚沙层中发现了3颗智人牙齿化石、28种动物化石和2000多件10万年前的石器,填补了***历史上早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空白。

“这是丁村人三颗牙齿化石的复制品。这些牙齿是铲形的,铲形的牙齿是黄种人的特征。”临汾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梁军表示,丁村人的化石非常少,但了解***古代人不断进化的过程非常重要。丁村人属于智人早期,连接北京人和开山顶洞人,处于向现代人进化的关键阶段。

丁村文化早、中、晚期的石器分别陈列在三组陈列柜中。早中期有石屑、三角钉、石球、刮刀等。都很典型。后期出现了以燧石为主的精细原料制成的精细石制品。梁军介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质量更高,形制更规则,种类更丰富,以细石叶工艺为特征的细石制品占据主流地位。

蓟县狮子滩遗址是距今2-1万年间的一处面积大、堆积厚、内涵丰富的原地埋藏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展厅内有一组柿子滩遗址出土的石磨和石磨盘,表面磨蚀程度较高。残留物和使用痕迹表明,它们具有食品加工、装饰研磨和颜料研磨的功能,其中加工野生谷物的痕迹透露出农业生产的曙光。

枣园文化距今7000-6400年,是山西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枣园遗址的陶罐、陶罐、建筑底图、建筑模型,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过上了农业生活。

寺庙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牌。

陶寺文化解读

第二展厅入口处,一幅彩绘龙牌吸引着人们驻足。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质地为灰陶。龙珠被涂成红白色。红色代表龙头和缠绕的身体,白色代表鳞片。嘴里还吐出一个树枝形的核。

“陶寺遗址王级墓早期墓中出土了四块彩绘龙牌。这是其中之一,也是我们镇馆之宝。”据梁军介绍,陶寺龙牌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用来祈雨或祈求丰收的礼器,是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华***“龙的传人”的代表。

陶寺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平原,东临汾河,背倚崇山峻岭。4000多年前,这里土壤肥沃,水分丰富,适合农耕。展厅内有一组三层立体沙盘,结合数字三维技术,展示了陶寺遗址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

陶寺文化早期,建城。中期城址扩张迅速,宫区、储区、葬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陶寺文化晚期,功能区废弃,城墙被毁,陶寺遗址成为一般聚落。“陶寺遗址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显示了早期都城的雏形。”梁军说。

在一个大型3D裸眼沉浸式平台前,许多观众正在排队等待体验。这是一座模拟的陶寺古观象台,站在观测点上,或翱翔或盘旋在山谷周围,仿佛在经历四季的交替和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的流逝。“2003年发现的陶寺古天文台,集图像观测、计时、祭祀于一体,印证了《尚书·要典》中‘历如日月星辰,尊民时’的记载。”梁军说。

展柜里,竹书扁壶的复制品和竹书扁壶的残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1984年,陶寺遗址出土了带有竹书文字的陶扁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怒将扁壶上的竹书解读为“文瑶”。2006年,在陶寺宫区晚期基址,再次出土了朱叔的扁壶残片。作为考古工作的负责人,何女认为残片内侧的竹书是“要”字的下半部,虽残缺不全,但大致可见。

超级大的城市遗址,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大规模的坟墓,竹刻扁壶...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的都城。

“这是按照陶寺出土文物等比例复原的标准。天宫图的测量可以确定‘地球的中间’,确定首都的位置,还可以用来制作历法。”梁军说。陶中期王墓出土的作为光标、山水符号和挂饰的漆画尺、玉琮、玉祁,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套圭表。

根据李周的说法,建立一个国王的首都必须在“地球”,政权的交替伴随着“地球”的交接或“地球”中夏至阴影长度标准的变化。据专家实地模拟观察,夏至的影子到陶寺尺的长度与《周算术经》记载的“夏至日晷”的“一尺六寸”标准一致。

西八国墓地出土的铜燕窝。

说说晋国吧

山西不能不说晋国。晋国是周朝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创建于西周。它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历经38任君主,创造了灿烂的晋文化。临汾是晋国的核心,也是春秋时期巴金的发祥地。同时,晋国周围还有一些小诸侯国,如洪通的南秦和翼城的霸主国,这些都是晋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被评为“2010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将这个从未载入史书的霸权国家带入了人们的视线。在《巴金春秋》的展厅里,大河口西周1017号墓被整盒陈列,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青铜器和白色贝壳,通过全息幻影成像呈现墓地原貌。在墓地中发现了许多镶有河蚌的漆木和许多有铭文的青铜器。

巴墓地出土的铜燕窝造型奇特,通体布满精美的纹饰。铜鸟的胸部和腹部向前倾斜延伸成一条长长的管状溪流,尾巴底部有一只大象的比较好只脚,鼻子向外卷曲。铜鸟背面有封皮,封皮上镌刻着51个字。有专家认为是酒器,也有学者根据与之一同出土的铜板推测是古代贵族在仪式、宴饮等场合洗手用的器具。

“从西周中后期开始,霸权国家逐渐衰落,很可能在春秋初期被强大的晋国兼并。”梁军说。

由26个陶塑和陶塑组成的“模型巨阵”占据了展厅的一面墙。侯马铜铸遗址出土了这些模具,模具种类繁多,有兵器、礼器等。它们的表面装饰有细如发丝、鳞片等图案,是晋国青铜文化发展高峰的产物。

春秋末期,晋国内斗不断,诸侯大臣通过结盟对抗敌对势力。展厅里有一组1965年出土的侯马盟书,用玉片制成,上面用毛笔写着鲜红的大字。“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晋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据梁军说,团契通常是一式两份,一份藏在团契的房子里,另一份埋在地下或沉入河中。

侯见证了春秋末年赵阳参与晋国一场从六朝之争到四清共存的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三族分晋”这一重要事件的序幕,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见证平阳沧桑

临汾古称平阳,因建在平水北岸而得名。“钱球平阳”展厅有“铁器的发展”、“古傩起源”、“般若之光”等单元,展示了秦汉至明清时期临汾地方特色文化。

把记者带到一个12米长的展台前,“我要特别介绍赵仓。”这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刻于金年间,有7000余卷,现存4000余卷。它不仅是一部佛教书籍,还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计算等。现在已经成了孤儿,极其珍贵。

1933年,在洪洞广胜寺发现“赵金城仓”。1949年移交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收藏。赵苍、永乐大典、四全书、敦煌遗书也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临汾博物馆也有一卷。

临汾冶铁业自古就发达。春秋时期就有冶铁的记载,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展厅里一只44厘米长的铁卧牛见证了临汾城千百年的沧桑巨变,也是临汾博物馆的瑰宝。这尊铁牛在历史上曾三次出土,最早的一次是在侯亮二年(908年)的开平。晋州刺史徐怀钰带兵修补城墙时,发现了这尊铁牛。大家都觉得吉祥,就把它刻成石头,用铁牛装在石盒里,埋在老地方。明洪武六年(1373年),平阳指挥胡沅清理旧城地基,发现石箱铁牛,视为奇物,命人写文刻碑,一并葬于此。1977年,铁牛再次出土,有石匣和石碑,保存完好。

“临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证学术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我们用别出心裁的展览方式和先进的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临汾博物馆馆长狄干飞说。(记者傅)据

本文由临汾博物馆提供。

《人民日报海外版》(往年01月25日第07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临汾市博物馆 铺展十万年文明画卷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31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