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的艺术呈现

冰雪运动的艺术呈现

冰雪运动的艺术呈现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冰雪运动的艺术呈现 2022-01-13 09:55:48 来源:光明日报

彼得·勃鲁盖尔的油画《雪中猎人》(1565)的资料图片

在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冬季冰雪运动并不单纯被视为体育竞技行为。对于生活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人类群体来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通工具,甚至是一种战争手段。比如现代冬奥会的冬季两项,就是滑雪和射击的结合,保留了冬季冰雪运动原有的战争属性。

1.加勒比岛和酷酷的跑道

到了20世纪,随着冬奥会的创办和推广,一系列冬季冰雪运动为大家所熟知,并逐渐成为一项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身项目。同时,随着大众参与热情的提高,冬季冰雪运动也开始经历从体育赛事到文化艺术活动的转变。一些与冬季冰雪运动相关的传说和***运动员的经历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经典的影视作品是往年上映的《老鹰埃迪》(Eddie the Eagle),讲述了英国滑雪跳高运动员迈克尔·爱德华兹(Michael Edwards)的传奇故事。影片不仅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到冬季冰雪运动中,也生动地展现了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体育精神。

另一部以冬季冰雪运动为题材的电影是1993年上映的故事片《酷炫跑道》。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四名牙买加青年在炎热的加勒比海克服重重困难,组建了该国比较好支雪地摩托队,并参加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的故事。影片中,四名牙买加青年原本是短跑运动员,却在自己的奥运选拔赛中未能脱颖而出。为了参加奥运会,四人突发奇想,把目标从参加夏季奥运会改为参加冬季奥运会,成立了国家历史上比较好支雪队。因为牙买加地处加勒比海,气候炎热,常年不下雪,所以他们用草地代替雪坡,刻苦练习,把自己锁在冷库里,训练自己在低温环境下的耐寒能力。最终,努力是有回报的。他们登上了冬奥会,实现了梦想,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本片不仅是一部励志的影视作品,也反映了百年来冬季冰雪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冰雪运动的影响逐渐从欧洲辐射到全世界。以冬奥会为例。1932年,第三届冬奥会来到美国纽约的普莱西湖。40年后,冬奥会***踏上亚洲大陆。30年来,运动员群体逐渐从欧洲、北美国家扩展到亚洲、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乃至非洲国家和地区,在许多没有冰雪的国家点燃了冰雪运动发展的火花。这反映出冰雪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越来越大的群众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建立离不开大众文化产业的帮助。

木刻版画“芬加尔克冰壶俱乐部锦标赛”(1854年)资料图片

2.罗伯特·伯恩斯和“咆哮的游戏”

事实上,在冬季冰雪运动成为影视行业新宠之前,它是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在《谭·参孙挽歌》中使用了卷发意象。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描述了小妇人的速滑场景。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写道,雪橇游戏是荒原上的一种休闲运动。智利作家罗伯托·博拉诺的《溜冰场》以花样滑冰为剧情发展的主要背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塔福德之谜》和英国小说家伊恩·弗莱明的《女王的使者》多次描述越野滑雪、障碍滑雪等冰雪运动。有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空冰雪运动的流动性和速度感暗示传统的欧洲秩序正在“走下坡路”,有的则通过描写危险的追雪来加强作品的悬念和故事张力。

1786年,彭斯写下了《塔姆·萨姆森挽歌》这首诗,悼念一位名叫塔姆·萨姆森的泥瓦匠,他曾在苏格兰基尔马·柯诺乡村体育俱乐部工作。伯恩斯认识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瓦匠,并和他交朋友,主要是因为他是基尔马柯诺乡村体育俱乐部的荣誉会员。根据苏格兰诗人唐尼·奥鲁克的记载,当伯恩斯和参孙一起外出打猎时,参孙曾向诗人表达过希望百年后葬在原野脚下的愿望。虽然最终没能如愿以偿,但伯恩斯还是在雷科克公墓的参孙墓碑上写下了纪念碑文。

与此同时,伯恩斯写了《塔姆·参孙的挽歌》。在诗的第四和第五节,伯恩斯首先描述了冬天的到来:“冬天,把自己裹在斗篷里,像岩石一样束缚住池塘。”冬天池塘低温冻成冰湖,坚硬如岩石。就是在这块冰上,“一大群冰壶选手笑”。这时诗人问:“这时候他们会在起点放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这里的“起点”一词,指的是冰壶运动中投掷冰壶的地方,这群冰壶选手很自然地把花岗石放在起点。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回忆起参孙参加冰壶运动,称赞他是“地核***”。这里的“核心”是指冰壶运动中营地区域的中心。在当时的冰壶比赛中,比赛的胜负是由参赛选手投掷的冰壶与中心位置的距离决定的。在诗人的记忆中,参孙是个掷冰壶好手。诗人写道,他的“跳马”、“投掷”和“渗透”都很出色。这三个动作是冰壶运动中常见的动作。“拱护”是一种防御策略,是指将己方的第二块石头放在比较好块石头的前面,保护比较好块石头免受对方石头的冲击。“扔”是一种进攻手段,意思是把自己的石头扔向特定的位置,不要碰到其他的石头。“散置”是指投掷者投掷的石头通过赛道上现有冰壶的空隙进行散置。显然,在诗人的记忆中,参孙对这些技巧相当熟练和熟练。这足以将他与公元前9世纪的以色列王耶户相提并论。耶户王曾经以战车攻击闻名天下,而参孙手中的那些石头仿佛在耶户王的指挥下如同战车一般横冲直撞,气势惊人,在冰壶场上发出“轰鸣”之声。“但现在”,他“在死亡的边线上慢慢移动”。在这句话中,诗人用冰壶比赛中的“边界”一词来形容参孙是一个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垫脚石。在这一部分,诗人将对故友的回忆融入冰壶之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情。

在同年创作的另一首诗《想象》中,伯恩斯再次生动地描绘了苏格兰人民玩冰壶的生动场景。他写道:“太阳结束了冬天,/冰壶运动员停止了他们咆哮的游戏。”诗人的“咆哮的游戏”指的是冰壶。冬去春来,气温升高,参加冰壶的人不得不收起磨刀石,冰上再也听不到磨刀石的轰鸣声。

绘画《卡斯布雷克冰壶比赛》(1899)资料图片

除了伯恩斯,在其他苏格兰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能听到冰壶的轰鸣声。18世纪,苏格兰***肖像画家艾伦·拉姆齐(Alan Ramsey)年轻时写过一首诗,名为《致德文郡的罗伯特·亚德》(To Robert Yard of Devon),诗中将冰壶运动与苏格兰的冬天联系在一起。在“白雪皑皑的北峰”和“呼啸不断的风”中,“冰壶石/滚过平坦的冰面,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一系列诗歌不仅反映了冰壶与苏格兰的直接关系,也为旨在强调苏格兰***性的苏格兰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冰壶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曾经是苏格兰,尤其是苏格兰低地***的冬季冰雪运动之一。这项运动使用的器材也是就地取材。苏格兰各种湖泊中的花岗岩巨石经过挑选、雕刻、打磨成平底圆饼,用于在冰上滑行和冲击。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头可以追溯到1511年,藏于苏格兰斯特灵的史密斯博物馆。罗伯特·伯恩斯出生地博物馆馆长丽贝卡·特普里表示,关于冰壶运动的最早书面记录可以追溯到17世纪40年代初。当时,苏格兰佩斯利的一位公证人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佩斯利修道院的一个和尚向另一个和尚挑战,要在冰上与滑石比赛。随后,18世纪下半叶,冰壶运动逐渐在苏格兰流行起来。参与者和旁观者很多,伯恩斯是其中之一。

除了文学作品,冰壶也出现在一些绘画作品中。其中最***的是佛兰德画家老彼得·布鲁格尔于1565年创作的《雪中猎人》。此后,随着苏格兰移民的全球迁徙和扩散,冰壶运动逐渐在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开来。1924年,在法国夏蒙尼举行的比较好届冬奥会将冰壶列入奥运会项目,使其成为表演项目。1998年长野第18届冬奥会上,冰壶正式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可见,冬季冰雪运动正逐渐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近日,北京即将接过冬奥会的接力棒,举办100多项赛事的世界冬季冰雪体育盛会。通过这些比赛,运动员们将展示自己的竞技实力,向观众传递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美感,或许还能在学术界引起一场关于“体育文学”或“文学体育”的热烈讨论。

(作者:黄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往年1月13日第13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冰雪运动的艺术呈现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36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