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2021-12-03 10:00: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方空洞的抒情诗:1930-1950年的***新诗

剑桥***文学史

穆旦的诗

穆旦(1918-1977)是一位命运颇为坎坷的现代诗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外语系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文艺理论家威廉·燕卜逊、诗人闻一多、冯至的影响,创作了《合唱》、《防卫洞词空等作品。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穆旦加入***抗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在康虎河谷和印度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侥幸脱险,后撤退至印度。抗战结束后,他在沈阳担任《新报》总编辑,该报因批评国民党***腐败无能,很快被查禁。

1949年,穆旦到芝加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外语系任副教授。晚年,穆旦主要翻译英、俄诗歌,诗歌创作成为“潜写作”,作品直到去世才被读者看到。和许多新诗史上的诗人一样,穆旦是一位死后被“重新发现”而进入文学史的作家。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也大同小异:虽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真正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在80年代以后。

比较好次尝试去世界

穆旦诗歌的海外翻译和传播最初是由他的一些诗人和他自己推动的。1946年,穆旦的同学、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在伦敦《生活与书信》杂志上发表英文文章《一个***诗人》,介绍穆旦当时的青年时代,这是海外比较好篇专门介绍穆旦的文章,几乎与国内对穆旦的评论同时。虽然王佐良的文章似乎略有偏颇,但不乏真知灼见。他在文章中提出了“穆旦之谜”的论点,认为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当时***知识分子的特定心境,另一方面他***的品质却完全非***人。然而,王佐良想表达的并不是穆旦抄袭了英国诗人的诗风,而是他的创新:“比较好的英国诗人就在穆旦的指尖,但他没有模仿他们,也从来没有用别人的声音唱过。”王佐良更强调的是穆旦的“忧患”品质,这在“***式极平衡气候”中是相当难得的。穆旦的优势在于“像孩子一样好奇”和“攀登灵魂中禁止人攀登的山峰”。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海外研究者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穆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学习英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也试图进入英国文坛。他将自己的一些诗歌翻译成英文,其中两首收录在1952年出版的《世界诗歌小宝库:其他语言伟大诗歌的译文》中。分别是《饥饿***》(选项一)和《八首诗》(选项一)。本书还收录了***现代诗人闻一多(3首)、冯至(3首)、李广田(1首)、卞(2首)、何其芳(1首)。穆旦是他们中最年轻的诗人,说明编辑对他的作品是认可的。

从朦胧诗到欧美名诗

20世纪50-70年代,海外对穆旦的翻译和介绍很少。比如1963年美国出版的《二十世纪***诗选》(徐洁瑜编),虽然广泛选录了五四以来44位诗人的作品,包括、杜等与穆旦同时代的人的作品,但并没有选录穆旦的作品。可见,穆旦的诗并不出名。

和许多新诗史上的诗人一样,穆旦是在死后才被广泛认可的。尤其是1981年《九叶集》出版后,这位诗人作为“九叶诗人”的代表重新进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海外诗人和学者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在加州大学任教的叶和他指导的博士生梁秉钧都是诗人。

梁秉钧1984年完成的英文博士论文《反抗的美学:1936-1949年***现代主义诗人研究》可以说是国内外比较好篇全面研究“九叶诗人”的博士论文,甚至先于***大陆的相关专著。其中关于穆旦、穆旦与现代“我”的一段,被翻译成中文后很快在华人世界流传开来,对穆旦在国内外的认知和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秉钧注意到了穆旦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自我”的书写,并进一步认为穆旦诗歌中对自我不完美和自我反省的书写,使他区别于郭沫若或徐志摩诗歌中的“我”:“穆旦的诗歌是发展到自省阶段的现代派作品,不再是一种自爆或讴歌,而是强调自我的打破和改造,表现自省。所以穆旦明显不同于五四以来一直流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抒情路线。可以说,梁秉钧的观点影响了国内外众多诗人学者对穆旦的认知,穆旦的“自我”书写成为讨论的***。

叶广泛收集和翻译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人的作品,并于1992年出版了一本画册,即《方空洞抒情诗:1930-1950年***新诗》(美国加兰出版社出版)。入选的诗歌主要是包括“九叶诗人”在内的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其中穆旦写了7首。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方洞里的抒情诗空》,既暗示了“抒情”与战争的反讽关系,又强调了在当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许多***诗人依然写出了真正现代的新诗。此题取自穆旦的同名诗,可见叶对穆旦诗歌价值的推崇。书中说穆旦是“九叶派”最厉害的诗人之一,认为穆旦的诗既有重量又有生命力,重量体现在诗歌的深度、视野和密度上,比如他的哲学探索和质疑,跳跃的想象力。穆旦的诗也充满了“热血的活力”。诗歌中充满活力的意象和声音流动具有多重含义。可以说,叶和梁秉钧两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在英语世界翻译和介绍穆旦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92年,美国***新诗研究者米歇尔·叶(Michelle Yeh)也出版了他的《现代***诗选》(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英文到中文的新诗综合集,包括穆旦的五部作品,导言重点介绍了穆旦的诗《我自己》。

20世纪90年代以后,穆旦的作品在英语世界被广泛翻译和接受,并出现在许多新诗选集或***文学选集里。据王《穆旦诗歌英译述评(1946-2016)》统计,穆旦已有78部作品被译成英文,占其诗歌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不少作品被众多译者翻译。可见,穆旦已经广泛进入了英语读者的视野。

由作者和·米教授、美国《马诺阿》杂志主编弗兰克·斯图尔特主编的《***现代诗歌新选集》即将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对米以前编的《***现代诗选》的全面扩充。选录了近百年来84位诗人的300多部作品,有20多位翻译家参与了翻译工作,可以说是目前。其中有6首穆旦的诗歌入选,穆旦是入选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代表了编辑团队对穆旦诗歌***成就的认可。

永远保存***现代诗歌的历史

除英语外,穆旦的诗歌还被翻译成日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例如,日本汉学家、九州大学教授秋筱久基夫曾经翻译过穆旦的诗,1994年由日本土瑶美术社以《穆旦的诗》为名出版。该书收录了穆旦早年至晚年的66部作品,有穆旦年谱,有作者的访谈和评论文章,有王佐良、唐琦、周郁莨三人的评论和回忆录的译文,可以说是一部全面而丰富的文集。丘吉在序言中指出,穆旦的诗歌“以人类与生俱来的痛苦交织而成的各种矛盾冲突为对象,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从未奏响过这种独特的诗歌旋律”,这与王佐良在《一个***诗人》中的观点相呼应。丘吉还谈到了穆旦在诗歌中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穆旦也被海外出版的各种文学史详细介绍和论述。如1997年在英国出版的《20世纪***文学》(杜博妮等编著)、2001年在美国出版的《哥大***文学史》(梅主编)、2010年出版的《剑桥***文学史》(孙康义、宇文索安主编)、往年出版的《哈佛新***文学史》(王德威主编,往年出版)等。其中,·米在《剑桥***文学史》中所写的章节重点介绍了穆旦的代表作《八首诗》:“八首诗(1942)中的醇厚语言和似是而非的意象,穆旦的诗反映了灵与肉的冲突,对爱情的渴望和不可避免的幻灭。爱只是照亮世界的语言的一瞥,而世界被巨大的看不见的黑暗所包围。”“八首诗彻底打破了爱情、生命、自我的浪漫幻想,刻画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她高度评价了穆旦诗歌的精神高度。哈佛《新***现代文学史》在关于穆旦的专题章节《一个青年诗人的肖像》中,详细介绍了穆旦的生平,尤其是他参加战争的经历。由此,重点分析了《防卫洞抒情诗空》和《森林的魅力——康虎河谷白骨祭》两首描写战争的诗歌,认为穆旦揭示了其中的深度。

综上所述,穆旦作为***现代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接受。穆旦对自我的内省式寻找,他在语言空之前的创造,他诗歌中的苦难精神,是***现代诗歌中颇具特色的品质,也是国内外研究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原因。可以说,穆旦的诗歌不仅丰富了***新诗的疆域,也让全世界的读者了解了***诗歌的“深度”和“强度”。(作者是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穆旦诗歌的海外译介:“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04.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