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群守护古籍的“妙手书医”让古籍“活起来”

四川:一群守护古籍的“妙手书医”让古籍“活起来”

四川:一群守护古籍的“妙手书医”让古籍“活起来”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四川:一群守护古籍的“妙手书医”让古籍“活起来” 2021-11-17 09:26:51 来源:******网

“神医”袁东觉。(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袁东觉戴着一副老花镜,坐在修理台旁边,那里平铺着一叠泛黄破损的书页,上面布满了虫蛀的痕迹,一张张粘在一起。这是清朝的家谱,虫蛀很严重。她小心翼翼地掀开一页满是蛀牙的古书,轻轻展开,有些地方紧紧粘在一起。她用竹制的螺丝刀轻轻地把它拆开。

16日,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是一个异常安静的角落。十位古籍修复者常年守候在此。其中,既有“常青树”,也有年轻人。一双“巧手”让古书沧桑重现。

古籍修复现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袁东觉是古籍修复中心的专家之一,也被誉为四川古籍修复的“常青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在古籍修复界工作了近40年。2007年,四川省图书馆开始修复镇馆之宝洪武藏南。洪武藏南,又称首刻藏南,是明代刻的三个官版中的比较好版。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应天府(今南京)江山寺刻字,历时近30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完成。然而刻本后不久,书籍就被大火烧毁,连刻板也被烧毁。《洪武藏南》共6065卷。虽然目前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不全,但也是比较好流传至今的洪武藏南本。“当时就出现了破损、页面老化等现象。”由于洪武藏南是折叠的,与线装等其他书籍的装订方式不同,“很多修复者,包括我在内,都不知道怎么修复。”袁说,没人上学,他只好硬着头皮咬掉这块“硬骨头”。袁东觉和修复者请教名师后,逐渐找到了“窍门”——折叠的古籍不能像普通书籍那样逐页修复,而是按照折叠的次数一页一页地修复。

《图说八十一难》明版是四川省图书馆近五年来修复的一部重要古籍。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回忆说,这本书是在四川省古籍普查中找到的,当时在一份报纸上投递。打开后,许多修复者深吸了一口气:由于纸张严重老化,许多页面已经碎成碎片。由于书头和底子太窄,袁东觉最终决定在古籍修复中使用一种非常复杂且难度较大的方法——“金镶玉”进行修复和优化,即在书的原芯外面垫上一层纸,防止读者翻阅古籍时触碰到书的原芯,从而延长古籍的使用寿命。

“技艺高超的书法家”袁东觉的四川古籍修复中心团队,是四川古籍修复的主力军。为了保护古籍文献的收藏,四川省图书馆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单独设立了古籍修复室,专门从事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经过70年的发展,***标准化修复室逐步建成,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和全国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中心——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传承所挂牌成立,并获得四川省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

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成立以来,共修复各类古籍498部,4489卷(件),共计55000余页,其中包括宋刊《茶经》、元刊《春秋左传补十卷》、明洪武南京刊《明洪武藏南》等25种。

如今,这群“***书法家和医生”通过线上现场展示、线下互动体验、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等活动,积极推广***传统技艺,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推动***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空间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唐倩)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四川:一群守护古籍的“妙手书医”让古籍“活起来”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66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