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希望是人间比较好的药

《医学的温度》:希望是人间比较好的药

《医学的温度》:希望是人间比较好的药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医学的温度》:希望是人间比较好的药 2021-11-08 09:46:15 来源:光明日报

《药的温度》韩启德著商务印书馆

《药的温度》这本薄薄的小书,文字平实通俗,读来却如黄钟大鲁一般震撼。为什么?因为这本书讲的是医学的真谛,问的是生命的本质。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首先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生病住院的经历。虽然用的是普通的药,但医护人员的关怀让他比较好次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温暖。正是这份温暖,奠定了作者一生的事业,成为一代良医,让七十岁的他念念不忘,从而实现了“医学有温度”的哲学。作者是***学者、医学家、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

按常规,这样一个专业领域上的领军人物的作品应该是深奥的,非专业人士只能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每一句台词都能深深打动普通读者的心,让每一个生过病的人,每一个陪亲人看过病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生病是痛苦的。医学对病人的痛苦做出反应。但是很多人可能不要。疾病的痛苦来自两个方面:痛苦和悲伤。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止痛的灵丹妙药,更是悲伤的灵丹妙药。如果这种安慰来自医生,那简直就是脱离苦海的希望。患者希望从医生口中听到“你可以好起来的”“你没那么严重”之类的安慰话,患者希望看到医生鼓励的眼神。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希望才能治愈悲伤,希望是世界上比较好的药。

说也奇怪,今天的医疗技术比几十年前先进了很多倍,但今天的医患关系却比几十年前紧张了很多倍。患者感觉诊疗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趋于无人化。患者很少和医生畅所欲言,医患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医患矛盾似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会?《医学温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患者不仅仅是疾病的携带者,更是个体。首先,医生是有爱心的人,不是科学家。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医患关系,只有人际关系。有句话叫“药即仁”。什么是仁?无非就是把人当人看。如果每个医生眼里看到的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种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痛苦和对医生的期待,效果会很显著。毕竟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中太重要了。

《医温》这本书讲的是疾病的治疗。然而,有没有无病的生命?所以,这本书是在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结果是医学越发展,人类越脆弱,越怕死,对医学的进步越不满意。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如果你不知道死亡,你怎么能知道生命呢?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轻易提及,终究不得不面对的结局。和出生、成长、衰老一样,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状态。每个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都是不可逆的,这是自然规律。在这个规律面前,医学的任务只是保证整个过程的正常完成。如果人们看透了这一层,对医学的理解就会更贴近现实,就会活得更充实。衰老不是病,死亡也不是病。有他欢吗?对死亡的恐惧是什么?对死亡的恐惧只能让人焦虑。长生不老只是孙武空童年的幻想,并不是医学的目标。医学不是***的,医生最终也是无能为力的。

当然,《医学的温度》也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而医学首先是人文科学,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其实是关于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它深刻,真诚,有良知。是对疾病、生命、死亡乃至生命的清醒认识。它不仅是经验的和逻辑的,也是哲学的、美学的和人文的。正如书的作者所说,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病的时候特别需要人性的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疼痛,而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患者最需要的永远是爱和关怀。我们很多医生已经意识到,与患者的沟通是看病最关键的环节。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他们的生理病理变化相似,但内心感受不同,背后的故事也不同。能够与患者有效沟通,是医生人文素质的体现。所以,医护人员是医疗温度的主要传递者。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过于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不够。我们需要在观念、制度和方法上做出改变。我们训练出来的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品格和人格,要有爱心,要懂人情,要懂事,要能体会“生死”的尊严,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作者:崔岱远,系作家、文化学者)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医学的温度》:希望是人间比较好的药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70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