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2021-11-04 10:30:47 来源:人民日报

图1:瞿秋白剧照。图2:《世说新语·索意》剧照。图3:半张被子的剧照。个人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昆曲要延续传统高雅的艺术气质,把眼光放长远,寻找当代知音。朝着昆曲高度凝练虚拟化、程式化的方向,继承、发展、创造。

今年是苏州昆曲院成立100周年,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如何让600年历史的昆曲更好地融入时代,找到当代知音?对于戏曲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近日,第八届***昆曲艺术节在苏州闭幕。本届昆曲艺术节为期7天,26部参演剧目陆续登场,线上线下融合,演播并举。如何找到容纳戏曲「旧规则」与「新创造」的方法?如何让更多人在“水磨腔”中品味艺术之美?本届昆曲艺术节呈现了近年来昆曲创作转型和创新发展的突出成果,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折子戏从感动发展到原创。

昆曲结构、专业表演与趣味的深度研究

本次昆曲节,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等8个昆剧团,以及多家昆曲培训机构、戏曲学校的演员参加。与往届昆曲节相比,有些变化是可喜的。

以折子戏为例。折子戏具有传承和保护遗产的功能,从传承发展到原创。江苏省演艺集团昆曲创作的《世说新语·余凯相》、《世说新语·锁衣》等剧目,以传统昆曲规范和昆曲“一桌两椅”的古典舞台风格为基础,他们的艺术品质和正直创新的表达方式值得关注。

我们所继承的昆曲文化遗产,基本上是以清代乾隆、嘉庆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础,包含了所有的身段表演、曲牌唱腔、为人商人,甚至昆曲上下规的精髓。因其结构紧凑,交易和口味丰富,深得观众喜爱。

折子戏体现了昆曲的古典美。以《世说新语》折子戏系列中的“开盒”和“锁衣”为例。与传统的折子戏取材于明清传奇不同,这种折子戏涉及的所有人都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昆曲深刻的表演风格拉近了古今的距离。这两部原创折子戏,既古典又唯美。“开箱子”和“锁衣”带着感情切入,谢安、伊稀夫人、伊稀夫人从哀、恨、道歉到恍然大悟。他们不同的情感通过读信、听信的动作流淌出来,同时以昆曲专业表演的三足鼎立,即外人、老戏子、大官、学生,撑起了整部剧。《锁钥》中的主人公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编剧以王戎去女儿家“索衣”为其细腻的心理走向,通过副净、旦、丑、糊旦的立体呈现,使全剧幽默风趣,充满喜剧性,充分发挥了昆曲以外的表演艺术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昆曲的“趣”。

戏曲理论家龚鹤德认为,现代戏曲不是一个题材概念,而应该逐渐成为现代戏曲发展的主流。以其极强的原创性、活动性和多样性,逐渐积累了一批现代经典。将原创渗透到九曲戏的创作思维中,从一个小点深入研究昆曲的结构、专业表演、趣味,让原创的九曲戏与典型的昆曲审美重合,不断探索创造,打造原创的九曲戏经典,未来可期。

昆曲有动人的内涵。

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

一批革命历史剧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用心唱响红色故事,用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延续红色血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本次昆曲节,线下演出的9部昆曲中,有4部是昆曲现代戏。江苏演艺集团昆曲、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团姜杰、湖南昆剧团近两年创作的开场剧《瞿秋白》悉数亮相。

剧本深刻的精神内涵最为感人。《瞿秋白》根据瞿秋白生平事迹改编,讲述了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派逮捕的故事。面对敌人转而劝其投降,他坚持信仰,不怕屈服,最终怀抱初心,舍义而行。作家罗舟通过“三劝投案”和“秋白之死”搭建起全剧的主体结构,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讲述了瞿秋白生命的***时刻,展现了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当艺术转向内在精神的表达和形式变化的追求时,创作者就会从生活的使者和模仿者转变为积极的创作者和个人风格的创造者。从这个角度看,昆曲《瞿秋白》在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实现了古代昆曲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在结构上,该剧通过“日”与“夜”空的双线,编织了现实与人物内心的互动投影,其中“日”写的是现实的牢笼,“夜”写的是瞿秋白对母亲、爱人、挚友的诀别等回忆。音乐上,该剧大量运用西方交响乐和京剧锣鼓;在舞美上,该剧用一白一黑两个平檐篷,从思想上象征着白天和黑夜,灯光投射在白板上的影子与人物的内心相呼应,营造出简洁而有特色的舞美空室,展现了戏曲舞台的视觉形象表现力;舞台两侧同时有审讯台和囚床,体现了戏曲的假设。

张曼君导演大胆运用写意和表现手法,以舞台形式的“变”来回应昆曲传统的“不变”。作为一部革命性的昆曲作品,《瞿秋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深入的发掘。该剧注重刻画和揭示人物心理。比如剧中对瞿秋白这个人物的刻画,有音色,有造型,在曲牌的唱腔中又不失昆曲固有的章法。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戏曲理论家王仁元说:“这样的笔墨安排,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个完整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而且写出了一个立体而深刻的人。”

此外,上海昆剧团的《自己的传人》由三代昆曲演员共同创作,对观众耳熟能详的革命题材故事《红灯记》进行了移植和演绎。传承和创造的意义不言而喻。湖南昆剧团的《半被》和苏州昆剧院的《江姐》都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回应了古代昆曲现代建构的命题,令人欣慰。

昆曲需要延续传统高雅的艺术气质,也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从明清昆曲到“一戏救一戏”的《十五关》,再到如今非遗视角下的昆曲,“变”是昆曲发展的常态。守护传统和面向未来并不冲突;基于昆曲典型美学的重构与基于现代美学的创造意识并不冲突。昆曲不仅可以演绎传统经典,还应该进行新的创作,以承担创作现实题材的责任。古代昆曲要找到当代知音,就要朝着昆曲高度凝练虚拟化、程式化的方向继承、发展、创造。(文/张志伟)

《人民日报》(往年11月4日第20版)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71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