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评论:“走进”而非“走近”网络文艺现场

网络文艺评论:“走进”而非“走近”网络文艺现场

网络文艺评论:“走进”而非“走近”网络文艺现场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网络文艺评论:“走进”而非“走近”网络文艺现场 2021-09-22 09:11:29 来源:光明日报

截至往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短视频用户数为8.88亿,占网民总数的87.8%。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亿,占网民总数的63.1%。视觉***/光明影业

传递性、有效性的网络文学批评,可以引导网络文艺工作者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趣味。新华社发(王鹏佐)

近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文联、***作家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学批评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重视网络文学批评队伍建设,培育新时代文学批评新生力量。按照我的理解,这里的“网络文学评论”专指“网络文学评论”的评论,而非“网络文学评论”,即不包含对传统文艺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网络评论。网络文艺诞生较晚,但发展迅速,而评论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先进之路来加强网络文艺评论。

线上和线下的评论力量不同于“在场”和“离开”,但没有高低之分。

它是互联网文艺的载体,也是它的“生产车间”和“生存空室”。网络文艺的创作和消费,无论是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甚至是网络听书、网络综艺、网络短视频等。,都是在网络空中完成的。网络媒体强大的吸睛功能和网络文艺“生产-消费”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得网络网民评论阵地不断壮大,形成线上线下双线发展,但网络评论远多于线下评论。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评论区、书圈、粉丝圈、各种互动app,尤其是网络社交平台、自媒体,网络文艺评论远比基于平面媒体的传统文艺评论更及时、更受欢迎。所有热门和***爆款都能在网络评论中得到及时回应。网络小说《秘主》往年5月1日完结时,新浪微博话题讨论7.3万,阅读量近5000万,粉丝自发话题《秘主的呼唤》阅读量超1.1亿,微博超话粉丝1.4万,阅读量超4000万。改编自猫狗小说IP剧《生活的喜悦》,腾讯视频播放量已突破67亿次...如此敏感的回应和评论人气相当可观。

然而,网络文学批评除了具有及时性、敏感性、针对性和互动性之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简单性、粗鄙性、盲目跟风、自发性等,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如引导不当、分级评价不当等。传统纸媒发布的网络文艺评论,由于发布周期较长,以及部分评论者的“网络鸿沟”和“代际限制”,导致针对性不准确。而线下评论的优势恰恰是线上评论的“短板”——网络文艺评论所涉及的线下评论大多是专业的评论家、学者或媒体学者,他们一般都有较好的理论素养,注重实质性的证据,能够对网络文艺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专业分析,他们的评论以纸媒的形式保存,影响力更持久。

就功能效果而言,线上线下评论力量“在场”和“离开”是有区别的,但没有高低之分。两者各有优缺点,需要我们取长补短。线上微评论、段子评论、快评论、弹幕等。,在保持自身活力的同时,需要向严谨、规范、深入的方向努力,而线下评论则需要从互联网出发,从经验出发,去“走近”和“走进”网络文艺现场,从而达到中肯而成功的专家批评。通过线上线下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网络文学批评阵地。

不帮低俗媚俗的作品洗地,不助长拜金主义的流量营销。

网络文学批评往往在虚拟空房间匿名进行,去除了“面具焦虑”,具有放大效应。然而,网络“二次元热潮”引发的青年亚文化,已经形成了令人担忧的网络舆论,比如“粉丝圈”粉丝的非理性偶像化,成为一些媒体营销号***舆论、刻意踩点、刷点、控制评论赚取流量的工具,迫切需要有正面的网络文学评论加以区分和引导。网络是一个嘈杂的公共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话题和不同的声音。既要明辨是非,又要煽风点火,澄清是非,引导文学批评弘扬真善美,区分伪恶丑,不为低俗媚俗作品洗地,也不为拜金主义的流量营销推波助澜。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往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往年12月增加217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短视频用户数为8.88亿,占网民总数的87.8%。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亿,占网民总数的63.1%。其中,电商直播用户数为3.84亿,同比增长7524万。这些庞大的数据表明,它不仅是网络文艺本身的需要,更是关系到网络舆论引导和新媒体阵地掌控、国家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建设、泛娱乐文化走向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重大原则。建设网络文艺批评阵地,建设网络文艺批评队伍,把握网络文艺批评的正确导向。

网络文学批评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扶正祛邪,以蓬勃有为的“精神钙”增强评论的生机和活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去主流化、去价值化、去***化、去历史化的倾向,自觉抵制庸俗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同时避免“棒子”式批评,打造干净正气的评论/[/k0/网络文学批评还应结合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差异、 把握网络特性,推进艺术***,通过学术争鸣形成评论共识,以锋芒毕露、温暖而有说服力的文学批评纠正网络文艺的“价值偏差”,在所有声音中凸显主流声音。

构建***特色、网络特色的评论标准,从而构建网络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带来了文艺观念和实践的深刻变革。随着文字数字化、书籍可视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同时强调,文艺工作的对象、方法、手段和机制,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的传播方式和人民群众的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这些变化在网络文艺及其评论中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网络文艺创作的快速增长和评论的相对疲软形成的“倾斜的文学场”,造成了网络文艺的“野蛮生长”,有时会滋生行业乱象;新兴网络文艺的认知局限和不断变化的业态,造成了一些人包括一些传统批评家对这个行业的误解或误判,舆论环境和行业生态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文艺的商业基因及其市场化经营,激发了产业的经济驱动力,创造了新的文化产业。但过度商业化也容易唯利是图,利益至上,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此外,网络文学批评尚未建立自己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当面对飞速发展、庞大但参差不齐、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时,很难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和审美共识。

为了解读这些新变化、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尽快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和话语体系。当一些新的网络话语表达成为网络热词时,网络文艺的批评标准和话语体系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就网络文学批评标准而言,传统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缺一不可。但创作中的功利性动机和“赶超他人”的心态,使得意识形态评价需要考虑基于网络语境的意识形态性,而网络文艺的娱乐性又使得艺术评价离不开“感受快乐”的元素。比如源于技术媒介的网络维度、依赖市场表现的行业维度、注重媒介效果的影响力维度,都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标准,但也是网络文学批评必须持有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通过构建具有***特色和网络特色的评论标准来构建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优化行业生态、壮大网络文学批评的又一高级步骤。

(作者:欧阳友泉,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网络文艺评论:“走进”而非“走近”网络文艺现场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7191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