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 填补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空白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 填补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空白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出土的丝绸遗存最为丰富和集中。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遗迹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前不久,在东华大学“丝绸之路与丝绸艺术”论坛上,《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填补了空丝绸敦煌研究的空白。

东华大学教授、***丝绸博物馆馆长赵峰带领敦煌丝绸研究团队与来自世界各地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用了15年的时间预测(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系统地研究、整理、汇集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丝绸文物。中英文共10卷,几百万字,1000多张图片,包括英国藏文卷、法国藏文卷、俄罗斯藏文卷、旅顺卷、敦煌卷。***出版的实物遗存与文献的比较研究,不仅确认了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特征,也为丝绸之路、纺织服装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敦煌丝绸不仅是***纺织艺术发展的高峰,而且对后世的技术和工艺影响深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由于文化和技术的差距,1907年以来一直在国外的敦煌丝织品遗存被“养在内室,无人识她”。

2000年,东华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立敦煌服饰研究中心,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敦煌丝绸。2006年夏天,赵峰和助手王乐比较好次前往英国,对斯坦因获得的敦煌纺织品进行分析研究,揭开了尘封百年的海外敦煌佛经洞织物遗存之谜。2008年,《英国收藏》***以书的形式出版,得到了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奎格尔等专家的好评。团队始终严格遵循研究规范,对相关的史籍、著作、遗物进行纵横方向的对比研究,认真收集整理,并对早期出版的多卷进行了丰富和修订。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文献记载其丝织品不仅来自东方,还来自中亚体系。比如苏特就有一种采用经纬断裂技术的‘赞丹尼奇锦’。”通过对比中亚挂毯的规格和技术特点,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王乐指出,唐代至五代敦煌共有9种中亚挂毯,这些织物上出现了一些流传于华中地区的珍贵花卉图案。更有意思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名为金虎的织物,很可能是一种模仿西方题材或带有一些西方风格的中原织锦。

无独有偶,***发布的《旅顺卷》亮点之一——旅顺博物馆藏蓝色布面上的狮子、狮鹫等动物主题图案,也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两个雕花凹凸对称花盘的纺染印花夹紧技术在唐宋时期流行,到了明代以后就失传了。此次,国内***的敦煌丝绸收藏家旅顺博物馆收藏的50余件敦煌丝绸***公开出版,并附有描述、研究和复原图,不仅为世界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热潮下汉服等服饰的服装设计和面料设计提供了更为***的范本。

这些织物有力地证明,在藏经洞关闭前的几个世纪,西北地区的丝绸贸易非常频繁,敦煌位于繁忙的交通干线上。“得益于这些研究和出版的书籍,我们可以再现1000年前复杂的丝绸和丝绸生产历史,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纺织文物成为伟大丝绸之路的象征和名称。”俄罗斯艾尔米扎西博物馆馆长米哈伊尔·皮奥洛夫斯基的评价。

“得益于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编辑出版,推动了东华大学出版社在品牌化道路上迈上新台阶,也激励着我们借助‘一带一路’东风,依托纺织服装专业学科专家走出国门。”东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陈科说。据了解,东华大学出版社投入编辑校对,以大象在装帧排版上的无形克制,凸显遗存,营造东方语境下的审美趣味。后续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多角度展示敦煌丝绸的艺术魅力,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声音,推动散落海外的敦煌遗存数字化回归。(记者曹)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整体发布 填补敦煌学在丝绸方面的研究空白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52823.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