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数据管理的“韧”与“柔”

智慧城市数据管理的“韧”与“柔”

智慧城市数据管理的“韧”与“柔”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智慧城市数据管理的“韧”与“柔” 2022-01-19 08:34:31 来源:***电子报

往年夏秋,***多个城市上演“暴雨危机”。7月,河南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造成河南多个城市和地区内涝严重,其中包括省会城市郑州。10月上旬,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等地大部分地区创下历年同期累计降雨量纪录。强降雨引发多地内涝、地质灾害、洪涝等灾害。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数字手段能否在城市出现危机时及时反应,预警未雨绸缪,增强城市管理的应变能力?

2020-往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乎每个人的健康码都作为大数据应用,在疫情联防联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往年,面对局部突发疫情的核酸检测手段,“很多”的检测标准体现了管理的刚性,未来更接近“很多、少数”的精确检测范围,这是基于人的管理的弹性。

无论是硬的还是软的,城市数据管理都有大量的挑战需要解决。***近日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敏认为,未来的智慧城市应该是面向服务、协作、数字治理和安全的,为人们提供有用、有效和易用的服务。

如何建立城市管理的“韧性”

城市安全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包括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煤气泄漏等。,但保障城市安全的韧性应该是立体的。***工程院院士陈祥生认为,城市的韧性是城市安全的基石。一个有韧性的城市,首先应该是基础设施有韧性,其次应该是“有秩序”,有章可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各种活动。***,要“有效管理”,敏感数据可知、可判、可破。

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生态安全、空短缺等。有些“疾病”已经到了临界状态。如何治愈“疾病”,陈祥生认为,要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实现城市全局要素的信息化、城市运动的实时化、管理应变能力的智能化提升。从感知互联到赋予智能,城市的智慧管理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也遵循了这一思路。

从感知来看,目前的情况是弱感知,各自为阵。"为了实现城市弹性,感知和数据的需求应该整合."陈祥生说。华为副总裁、企业BG全球***业务部总裁岳坤认为,建立数字世界的城市管理机制,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和有机体来建设,建设城市的感知、中心、应用、网络和数据。一个城市无论是眼睛、大脑、手、脉搏、血液都像人一样,形成一个城市代理人进行自我代谢、生长发育,使整个城市得到调整和发展。

“1984年,郑州原来的城区面积只有往年的1/6,城市扩大了5.5倍。它扩展到哪里了?以前是郑州水可以淹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蓄洪区或海绵城市。现在蓄洪区已经建成了一个城市。洪水往哪里去了?在这里,黄河是一条悬河,只有贾鲁河泄空。贾鲁河每天只能排放8000立方米的水。当天暴雨量为3.5亿立方米。水怎么排?它一定淹没了整个城市。”陈祥生说,“这就是城市规划的多灾耦合。”

在城市交通方面,如果能够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全局元素感知,包括天空的三维监控空、城市交通设施的信息化、综合感知、动态感知,那么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就可以改善城市拥堵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流量数据多样异构,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完善。

“我们最初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交通的数据中心,但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陈祥生说,“因为深圳的数据可以给我们,广州的数据可以给我们,香港的数据也可以给我们,只是标准不一样。改善城市复原力管理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标准统一、融合的数据平台,最终形成一个智能化或者自动化的运维数据平台,这是非常关键的。有了数据平台,大数据、云计算、AR/VR/MR等技术可以实现城市运行数据系统的实时感知,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更广泛的应用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有了数据和分析,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是一项更加困难的任务。“处理突发事件时只能有一个声音。如果几个人会打架,上下游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这就需要利用AI、5G、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结对等新一代智能技术,为城市治理和统一运维管理搭建一个协同、智能、实用的智能服务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城市建设规划也应该是一体化的。”陈祥生说。

如何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柔性”

上海和深圳的城市管理水平是公认的。目前,两个城市的数字政务都实现了“一网统一管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一网统一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雷说:“一网统一管理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个平台,所有***部门和***会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连接起来。”

一个地级市至少有40个委办局,加上区级单位,会有50多条线。往年北京实现一网统一管理时,汇集了68个不同的系统。

“一网统管”纵向上要打通市级、区级、街道级。这是一个三级平台,因为真正的落地是在街道一级。没有这个系统,线上线下是不可能打通的。如果只有线上,有感知没有决策和执行,在城市里不会有真正的运营效果。郑雷说,“上海提出的是‘官方、管理和预防’。官方是感知,管理是决策和行动。现在真正要突破的是预防。能否基于官方和管理层的经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险预判和预警?"

在当前最重要的疫情防控中,上海的核酸检测实践受到好评。“我们在迪士尼乐园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还看了迪士尼的烟火,说是最浪漫的核酸检测。”郑雷说了幕后的原因。“当时的考虑是一方面做检测,门口有200多个检测位,为了检测完能让大家快速回家。如果没有,很多人当天都回不了家。但如果迪士尼让我们关闭所有设施,所有人都上门检查,会发生什么?可能会造成踩踏,门口可能会排很长的队。所以当时所有的设施都继续运营,会分散人流,防止大家都往门口冲。放烟花也是为了吸引人往里面停,分流人群。”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阳性病例被发现后,***在网上发布信息,动员去过迪士尼的人做核酸检测,医院里挤满了人。如果有人不主动检测,大数据会给他发短信,社区会找到他。因为有大数据,所以能准确找到他们,案发当晚就能找到他们。第二天,上海直接发布了前***晚上6.8万人的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到目前为止,上海还没有国家核酸检测。上海疫情防控有句话叫“一个少不了”,更重要的是后半句“一个多不了”。郑雷说,有了大数据,他就能画出一个大圈,比较好能圈到几十万人,或者一直做测试,没有一个是不可能的;但真正难的是用技术解决“多一个不要”的问题。有了数据,就是准确的找到他,尽量不去打扰那些不相干的人,而不是那些有大数据,但是有一点可能性的人,不管怎么样,3721,全部被发现做核酸,隔离14天。

“当我们使用数据时,我们使用的是数据放大还是数据精确?我们当然要用数据,但用数据做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责任,是整个城市的综合考量。”郑雷说。(记者刘晶)

【纠错】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智慧城市数据管理的“韧”与“柔”
本文地址:https://www.55jiaoyu.com/show-26925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